书城文化中国家风 家训 家规
64321400000003

第3章 母亲的影响很重要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原文】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译文】

保天下,即使是地位低贱的人,也是有责任的。

金人南侵,南宋形势危急。岳飞投军抗金,不久因为父亲病亡,于是退伍还乡守孝。

一天,岳母把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啊!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我想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

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精忠报国”的使命,岳母决定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

听了母亲的话,岳飞二话不说,解开上衣,露出脊背,请母亲下针。

岳母问:“儿啊,针刺很痛,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岳母点点头,在儿子背上刺起字来,不过她故意将“国”字少刺了一点。刺完后,岳飞从镜子里看了出来,说:“母亲,‘精忠报国’,儿终身不忘。只是有一事儿不明白,为什么‘国’字少一点呢?”

岳母说:“儿呀!只因金兵入侵中原,国都陷落,两位皇帝被俘,所以这一点先别刺上,等到国土收复时再添上去吧。”

从此,“精忠报国”四字就刺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激励着他奋勇杀敌。后来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宗泽称赞他“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忠和孝两种品德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当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时,很多人会首先选择“忠”,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且“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没有国,哪有家?因此,忠于国家,必然成为家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大义当前不敢担当,少有作为,那么德就不能立,家也就兴不起来。

唐璘居官大节赖母教

【原文】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陈寿《三国志·魏书·何晏传》

【译文】

仁德的人不会因为时势兴衰而改变气节,义勇的人不会因为存亡而改变初心。

1217年,唐璘中进士,后官至太常少卿。

一天,朝廷决定任命唐璘为监察御史。唐璘初接这个委任时,不知如何是好,仓皇躲避,不敢接受任命。

母亲知道后,便问儿子:“儿呀,人人都说这个官位很重要,而你却不去赴任,你是担心什么呢?”

唐璘为难地说:“母亲大人,这个官位好是好,但是不好当呀!您想想,要指出朝廷的对错,如果不小心违背了皇帝的意思,或者是触动了权贵的利益,这很容易得罪人。而这些人,哪一个我都得罪不起,我怕因此会连累你们呀!”

母亲明白了儿子的心意,很坚决地说:“儿啊!你的职责就是如实进谏,否则,就是你的失职了。至于我们,你尽管放心,有你的兄弟照顾,完全用不着担心。”

果然,唐璘在监察御史任上做到了“尽言无隐”。《宋史》评价唐璘:“居官大节,则母教之助为多。”

仁义之人,不能因为时势兴衰而改变气节,不能因为存亡而改变初衷,就算前面是万丈深渊,九死一生,也要万死不辞。

家德,只有以仁义为内容,在责任面前当仁不让,在危难面前见义勇为,人人担起自己的职责,才能撑起一片天空。否则,见义不为,当勇无勇,在职责面前不担当,不仅个人不会有前途,而且如果大家都是这样行事,那么整个社会也会没有生机。

田稷之母教子不取苟得之物

【原文】

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

——刘向《列女传·母仪》

【译文】

有志向的人会修养自己的品德,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一次,齐国宰相田稷的下属送给田稷很多黄金。田稷几番推辞,最后碍于情面还是收下了,然后将它原封不动地交给了母亲。

田母见儿子拿来这么多黄金,满脸不高兴地说:“你为相三年,俸禄从没有这么多,难道是掠取民财、收受贿赂得来的?”

田稷只得以实情相告,田母严肃地说:“我听说士人严于修己、洁身自爱,不取苟得之物;坦荡磊落,不做诈伪之事。不义之事不存于心,不仁之财不入于家。你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就应处处做出表率。现在你却接受下属的贿赂,这是上欺瞒国君,下有负于百姓,实在让我痛心啊!速将金子退回,请朝廷发落吧!”

田稷听了母亲的话,羞愧万分,先将黄金如数退还,又立即到朝廷坦陈过错,请求罢相。

齐宣王听后,对田母称赞不已:“有贤母必有良臣!宰相的母亲这么贤德,我又为何要担心齐国的官员不清廉呢!”齐宣王宣布田稷无罪,并诏令天下学习田母的清正廉洁和教子之方。

后来,田稷成为一代贤相。

人要做到洁身自好,才能品德高尚。一个劣迹斑斑的人,为人所不齿,如何能传家。“正人先正己”,要想“留得清白在人间”,就要做到不贪、不沾、不染。不贪,就是不存私欲贪心;不沾,就是摒弃一切不良习惯;不染,就是要具有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李氏大义凛然托孤母亲

【原文】

或告元贼甚重女婿,呼为豪杰,且下令保全家属,似为女计,可不死,并可不避。然而币重言甘,贼之惯技也。见患授命,愚夫妇之素志也。覆巢之下,宁有完卵?女盖计之熟矣。

——李氏《托孤母氏书》

【译文】

有人告诉我元贼很是看重你的女婿,称之为“豪杰”,而且下令保全他的家属,这看似是为我考虑,让我可以不死,并且可以不用东躲西藏。然而,重金收买和巧言利诱是贼人惯用的手段。在国家遭逢危难时献出自己的生命,是我们夫妻俩一直以来的志向。倾覆的鸟巢下面,怎么可能有完整的卵?女儿已经考虑成熟了。

李氏是南宋末年著名抗元官员谢枋得的妻子。

由于元军追捕,谢枋得逃入福建的山里。李氏携二子避于贵溪山中,采摘草木而食。

元兵入山搜捕,扬言如果不抓获李氏的话,就荡平安仁城。

李氏遂出山就俘。

翌年,李氏被转押至建康,元军准备将她没为官妓。李氏抚摸着两个孩子的头哭道:“好女不侍二夫,我只能以死殉节了。你们如果能活下去,长大成人后,要好好孝顺我的母亲,我不能为她养老送终了。”

说完,李氏自缢身亡。

在死前,李氏将两个孩子托付于母亲,写有家书《托孤母氏书》。此封家书字字啼血,大义凛然,感人肺腑。信中言“币重言甘,贼之惯技也”,可见李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所面临的境遇,知道“币重言甘”的背后是引诱和不可信,所以她才能够从容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慈母多败儿

【原文】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俗语

【译文】

严厉的父亲可以教育出孝顺的孩子,慈祥的母亲多养育出败家子。

一次,楚国大将军子发带兵与秦国作战,前线粮草快要断绝了,子发派使者向楚王告急。办完公务,使者顺道去探望了子发的母亲。

老人问使者:“将士们能吃好吗?粮食够不够吃?”

使者小心地答道:“粮食供给不足,豆子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呢!”

“你们将军呢?”

“将军每餐供应都有保障,肉饭不少,身体很好!”使者安慰子发母亲道。

子发得胜归来,母亲紧闭大门,说:“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自己有吃有喝,这样的将军,打了胜仗也不是你的功劳。越王勾践伐吴,有人献给他一罐酒,越王让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叫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没尝到酒味,却鼓舞了全军的士气。而你只知道顾自己,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你不要进我的家门。”

子发听后,连忙认错,并下定决心改正错误。见儿子认错态度诚恳,母亲才让子发进家门。

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没有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也许因为母爱深深的缘故,母亲一般不会轻易批评儿女,但这样反而容易造成对孩子的过于溺爱。如果不严加管教,孩子不会有敬畏之心。对孩子要该批评则批评,该管教则管教,不能溺爱、不能袒护、不能放纵。如果对子女一味溺爱,忽视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会纵容他们,滋长他们的侥幸心理,使他们一步步滑向深渊,这就是“慈母多败儿”的道理。

子女小的时候,父母要及时指出他们的问题;当子女长大成人后,对于他们的问题,父母也应该及时指出来。当然,这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在子女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二程之母惜勤读书儿

【原文】

我惜勤读书儿。

——程颐《上谷郡君家传》

【译文】

我喜欢刻苦读书的孩子。

北宋程颢、程颐两兄弟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家,被人们称为“二程”。他们的母亲侯氏生过六个男孩,只剩下程颢、程颐二人,其他的都夭折了,因此,侯氏自然非常疼爱兄弟俩。

程颢、程颐只相差一岁,学步时,常常摔倒在地上,乳母要上前扶他们,侯氏立即劝阻说:“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己站起来。”然后,鼓励孩子们自己站起来。

吃饭的时候,孩子爱挑吃挑喝。乳母会挑他们爱吃的饭菜给他们吃,侯氏立即出面制止道:“对小孩子不能惯,你惯什么毛病就会落下什么毛病。小时候养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长大后怎么办?”

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兄弟俩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为了激励两个儿子读书,她在孩子用的书本上亲笔写上“我爱惜勤读书儿”。这是用母爱激励儿子读书,谁爱读书、勤读书,妈妈就爱谁、疼谁。自然,程颢、程颐为了获得母亲更多的疼爱,暗暗较劲比谁读书勤快,形成了比学之风,从而成就了两位“大师”级人物。

侯氏不愧为一位出色的母亲,她的“我爱惜勤读书儿”这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亲情激励法”和“志向激励法”,这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孩子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出于本能,小孩子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关注和重视,成功的家教,要在这一点上做足文章,鼓舞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而努力。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为他们指明方向,否则他们很容易在诱惑面前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

为人要学大,莫学小

【原文】

为人要学大,莫学小。志气一卑污了,品格难乎其高。

——俗语

【译文】

为人要有大格局,不能小气。如果为人小气的话,志气一旦卑污了,那么品格就很难再高尚起来。

北宋秦国公陈省华的妻子冯夫人,治家非常严谨,她的三个儿子都中了进士。

一次,儿子陈尧咨做了荆南太守回来,冯夫人就问:“你在有名的地方做了官,有没有突出的政绩呢?”

陈尧咨很惭愧地说:“没有。”

冯夫人听了,心里就不高兴了。

有一天,家中有人议论说:“荆南是往来的要道,过路的客人和陈尧咨较量射箭,没有一个不是让着他的。”

冯夫人听后大怒,对陈尧咨说:“你的父亲教育你,让你要尽忠辅佐国家,现在你做了官,不施行仁政去教化百姓,专门学了一些小小的技艺去炫耀自己,这哪里是你父亲当初教导你的初衷和愿望呢?”

说完这些,冯夫人拿起拐杖就打儿子,把儿子身上佩戴的金鱼袋都打落在地上了。

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犯了错误,家长一定要及时指出来,及时纠正。如果不及时纠正,导致问题越来越大,再来收拾局面就会非常被动,难度也会增大。

“为人要学大,莫学小,志气一卑污了,品格难乎其高。”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树立大志向,拥有大格局,将“人”字做大,自然就会有一番作为。否则格局小了,空间就小,成长就会受到限制。一旦格局大了,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自我约束力自然会提升,也就会少犯错误。

你成范滂,我即范母

【原文】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宋史·苏轼传》

【译文】

你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东汉范滂为官清正,疾恶如仇,以刚正不阿闻名。苏轼十岁读《后汉书》,看到里面写范滂对母说:“儿忠孝不全。”范母说:“我为儿骄傲。”

苏轼慕范滂为忠献身,问他的母亲程氏夫人道:“若我像范滂,您若何?”

苏母曰:“你成范滂,我即范母。”

苏母鼓励苏轼学习范滂,成就了苏轼正直正派、光明磊落的品格。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苏轼的母亲程氏夫人十分注重平时对儿子一言一行的引导,这次对话看似再平常不过,却为苏轼树立了一个人生的标杆——范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让小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在顺境时,努力朝既定方向前行;在逆境时,它是激励潜能、超越自我的动力。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

孟母三迁择邻处

【原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太子少傅箴》

【译文】

靠近朱砂的容易变红,靠近墨汁的容易染黑。

孟子的父亲死得早,他由母亲带大。起初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看到了,知道这样下去,孟子将来什么也做不成,便搬到了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知道后,明白了此处也非久留之地!

于是,孟母又将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了。

见此,孟母才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能使人变坏。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客观环境对他们的人格形成会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孩子来说,无疑又是十分巨大的。如果从小没有加以教育和引导,一旦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向先进、榜样的学习上,远离那些具有负能量的人和事。

大是大非面前听母教

【原文】

移孝以作忠,即显亲以全孝,此为大孝。

——《林氏家训》

【译文】

不能尽孝而能为国尽忠,这样可以光宗耀祖,是大孝。

唐朝时,吴元济造反占据蔡州,董昌龄做了房县的县令,成为吴元济的属下。董昌龄在考虑去留的问题时,他的母亲杨氏叮嘱儿子说:“大凡一桩事情,如果是顺应天理的,就可以成功,倘若是逆天理而行的,就要失败,在大是大非面前,你可要想清楚才好。”

没等到董昌龄下定决心,吴元济又把他调到郾城。此时,杨氏又对董昌龄说:“吴元济这个反贼,欺骗皇上,神明是不会保佑他的,你应当立刻归降朝廷,不要因为我连累你,就不去归降了。假如你做了忠臣,我就是忠臣的母亲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有怨恨。”

听从母亲的告诫,唐兵一攻打郾城,董昌龄就出城投降。宪宗皇帝得知后很是欢喜,就叫董昌龄做郾城的县令,并且兼任监察御史。董昌龄辞谢说:“这都是听从我母亲的教诲,至于我自己,哪里有什么功劳呢。”

宪宗听了赞叹有加,封杨氏为“北平郡君”。

孝为立身之本。若不孝于亲,则不能忠于国,还可能成为社会之蛀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子女以忠诚,这是为人父母必须做的事情,也是家风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一个人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不忠诚的人,尽管可以取得一时之位或获得一己之利,终究不会长久。

文伯母织布教子

【原文】

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国语·鲁语下》

【译文】

百姓劳碌时就会思考如何勤俭律己,思考这些就会产生善心;安逸就会缺乏节制,缺乏节制就会失去善心,失去善心就会产生作恶之心。

相传,公父文伯朝见鲁君后回家,看到母亲敬姜正在织布,就对母亲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还要织布吗?如果季孙看到会生气的,以为我不孝敬您老人家呢!”

敬姜听出儿子的抱怨,生气地说道:“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离开了劳动,也就失去了为社会做贡献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在劳动当中,我们才能获得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当一个人离开了劳动,一味地追求安逸的生活,就会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对家庭不会有贡献,对社会不会有贡献,这样的人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对良好的家风和社风的形成也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

此外,对个体而言,劳动可以让人过得充实,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