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人都爱看的通俗心理学合集(套装共18册)
64909700000016

第16章 附录三:约翰·华生理论思想

(1)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将刺激(stimulus)和反应(response)两个术语作为他的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他以这两个英文单词的大写首字母“S”和“R”为代表,构建了著名的S-R公式。

华生首先将刺激以及反应进行人体机能化,用抬手臂、尖叫等明显动作,腺体反应、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变化等微小反应,替代传统的高兴、兴奋等模糊词语再通过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等方法来进行S-R公式配对,从而考察人们的刺激与反应有序组合情况。通过广泛收集人以及社会的S-R配对,为接下来的心理学研究以及其他社会学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2)遗传本能与环境的关系

华生关于遗传本能的观点,在他的思想早期与晚期存在明显分别。在华生的早期思想中,他并不否认遗传本能的作用,也按照构造心理学的做法,使用知觉、激情、情绪和意义等术语。随着华生对于心理学研究客观化的强调,他越来越排斥使用这些词语,也越来越否认遗传本能的作用。到了晚期,华生毫不掩饰地说:“在心理学中再不需要本能的概念了。”由此他提出了他最著名的“一打婴儿”的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就可以将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3)情绪理论

关于情绪,华生认为,情绪只是人类不同的反应类型而已。在身体机能上,不同的情绪只是内脏以及腺体系统不同程度的变化组合,只有现实中的不同刺激与人身上的这些反应类型对应形成有序关系,才能形成我们所知道的本能——华生认为这种对应关系的形成是后天的而非遗传得来的。

并且,他通过广受学术道德非议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证明了这种有序关系建立以及消除的过程。这也从侧面反驳了“遗传的本能作用”的传统观点,更直接否认了传统的精神分析法。

(4)言语和思维理论

与传统认为的思维必须以语言为载体不同,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人的一种感觉运动,可以完全脱离言语而存在。华生认为人的思维包括动作、言语、内脏反应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是三者同时运作来完成思维过程,也可以两两搭配来完成思维过程,还可以是其中单独一部分来完成思维过程。华生在他的著作中直接说:“即使言语过程没有出现,动作和内脏的组织在思维时也是工作的——它表明了,即使我们没有言语,我们仍在用某种方式继续思维过程!”

(5)人格理论

与精神分析学派以及荣格的性格心理学不同,华生认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情境以及众多习惯系统综合支配的结果。因此,在华生看来,可以通过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来改变个体的人格从而重塑个体。以此为基础,华生提出了他关于人格的“环境决定论”的说法,甚至期待在未来出现一种专门靠改变环境来转变“病态人格”的医院。

(6)感觉理论

作为一个极度追求心理学研究客观性的学者,华生将通常心理学家所使用的诸如刺激、反应等感觉术语用“视反应”“痛反应”来代替,从而与情绪理论一起,将传统心理学的感觉理论用人体机能理论代替,并以人体机能反应为出发点,在最大限度上使心理学研究得以客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