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45

第45章 红军办“红埔”

黄埔军校大名鼎鼎,是许多军事家的摇篮。1931年,面对******的第三次残酷“围剿”,时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革********、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深感培养军事干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不久,在江西省宁都县小布村,******专门召见红八军军长何长工和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邓萍。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有权必有军,有军必治校。新旧军阀很懂得这个道理。北伐时有‘黄埔’,我们现在办个‘红埔’,专门开办个培养军事干部的基地来。”部署筹办红军干部学校事宜。******以国民党办黄埔军校为例,明确提出要办一个“红埔”。

何长工、邓萍不约而同地向******敬了一个军礼。何长工说:“是啊,不管是从眼前看,还是长远看,办个‘红埔’都很有意义。”

******猛吸了一口烟,说道:“根据******其人的本性,估计战争会越打越大。培养红军干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向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经过学校培养的军政素质好的红军指挥员。”

邓萍说:“怎么个办法,请毛总政委指示。”

******沉思了一会,说:“我们准备调你们两个军长和四个师长,还有十几个团长和政委来担任管理人员和军事教员,一定要把‘红埔’学校办好,办出个名堂来。”

1931年“一苏大”后,按照******的这一设想和提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开始筹建“红埔”,指定由萧劲光、何长工、邓萍等同志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经过调研和征求意见,萧劲光、何长工、邓萍等同志提出了将当时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的随营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意见,得到了中革军委的批准。

1931年11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正式成立。校部设在瑞金城内夫子庙后杨家祠堂。11月25日,正式任命萧劲光为校长,周以栗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邓萍任教育长,杨至诚任校务部长。1931年11月下旬开始招收了第一期学员,分步兵科、政治科和特科(包括机枪、炮兵、工兵等特种连队)三大类进行教学培训。其中,******在学校讲授过《苏维埃运动史》,红军总司令朱德讲授过《游击战术》。1931年冬,****苏区中央局书记******从上海抵瑞金不久,便到学校视察。他看了学校的军事表演后,高兴地对代理校长何长工说:“这所学校比国共合作时的黄埔办得还好,红军有这么一所学校,我们的腰杆子就更粗更硬了。”

1932年2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成为我军第一所正规军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组织机构、教材体系,并开展专业化的教学活动,而有别于教导队和随营学校。这所军校就是“红大”“抗大”“国防大学”的前身。

1932年春,刘伯承担任“红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后,提出“行教合一”的教学思路。他要求学校各级领导既当行政干部又当教员,自己也长年累月登台讲课。他还利用夜间加班翻译苏军《步兵战斗条令》等各类条令、条例,供教学使用。1932年10月,叶剑英接任校长兼政治委员。他在坚持参加教学实践方面,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并亲自教授《步兵战斗条令》。

1933年9月下旬,中央红军扩大到8万余人,武器装备状况也越来越多样化。为适应反“围剿”斗争的需要,中革军委于10月17日发布命令:“现将红校组织重新变更,以原有高级班上级班,改为红军大学校;以六期团改为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以七期团改为红军第二步兵学校;以工兵营、炮兵连、重机关枪连、防空和装甲车连改为红军特科学校;游击队训练班改为游击队学校。”“红校”的分编,标志着人民军队的院校教育形成了初、中、高级培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红军大学校(简称“红大”)是红军当时的最高学府。

于是,中央苏区时期,“红埔”就这样诞生了,而且日臻完善。据统计,“红校”共办6期,为红军、地方武装和各级党政组织培训了11500多名干部,许多人都成了人民军队的优秀指挥员。“红大”从成立到参加长征,共举办3期,培训学员近千人。1934年8月15日,“红大”第四期招收上级军事科学员60人,于9月1日前报到,10月上旬便参加了长征。

(洪莉芸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