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69

第69章 “穿隙”避敌寻战机

7月31日,红一方面军得悉国民党正向兴国方向行动。******决心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确定第一步骤是红军首先突破西面的富田,然后由西向东横扫敌后方联络线;第二步骤是置敌人于无用武之地,再待时机,乘隙打其可打者。

当日晚,红军先头部队进到石坡以北时,发现敌第十一、第十四师已先到富田。敌人有所准备,再去进攻就危险了。******、朱德当即决定改变计划,命令部队连夜折返高兴圩,另寻战机。此时,形势对红军很不利,西有赣江,南、北、东三面有国民党9个师在逼近。******、朱德决定采取积极的行动,派一部分红军部队佯装主力吸引敌军。根据敌情观察,发现驻西面江背洞的敌赵观涛第六师与驻崇贤的蔡廷锴部队之间,有一个40华里的空隙地带,总前委当即决定主力“穿隙”。这是个绝招,更是一个险招。成败与否,在此一举。

8月4日,行军命令传开后,夜行军准备工作井然有序进行着。各单位规定伙食担子、行李挑子等会发声发光的大小物件一律捆扎好,包裹好。骡马牲口都要穿“棕鞋”,包扎蹄子。白马身上涂上锅灰,变黑马。行军不准点火,不准吸烟,不准说话,不准咳嗽出声,岔道口不准画路标,一律改设“标兵”,要求行动十分秘密。经过严密伪装的红军从高兴圩出发,偃旗息鼓,衔枚疾走,翻过座座山峰,攀越峭壁。就这样,3万余人神不知鬼不觉地迅速跳出敌军的包围圈,6日拂晓终于安全转移到莲塘附近的山林中隐蔽起来。

首战告捷振心志

国民党军对红军这一行动没有察觉,在红三十五军、红一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的牵引下,正扑向赣江边,而敌第三路军由良村分两路向莲塘和城岗前进。6日午后,敌四十七师先头第二旅到莲塘附近时,红军当即决定集中兵力歼灭敌旅。莲塘战斗即刻打响,全歼该旅。战斗后,来不及打扫战场,红军主力即向良村急进。途中与良村出援的敌五十四师第一六○旅遭遇,战斗打响至当日下午,红军消灭良村圩内敌人,该旅余部逃向永丰县龙冈、沙溪。

一天之内两战告捷,歼敌两个旅,毙伤敌4500余人,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莲塘、良村战斗可说是首次与敌的遭遇战。首战告捷,大大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振奋了革命群众的斗志。

乘胜追击遇恶斗

良村初战告捷后,红军急奔3天,赶到宁都黄陂,再歼敌毛炳文师的两个团,毛炳文率残部溃逃吉安。愚蠢的敌人这才发现红军主力所在的位置。敌军掉头8个师,以密集包围圈态势朝宁都方向猛扑。******、朱德审时度势,将计就计,再出一步险棋。派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率两个师佯装主力,扬旗呐喊,暴露目标,引诱敌军向东追。红军主力则掉头西进,从一个叫尖脑岭的地方,隐蔽穿过敌军之间的间隙地带。天亮时,3万红军再一次从敌军眼皮底下突出重围,安全转移到兴国的白石、城岗和枫边地区隐蔽休息,寻找破敌良机。

国民党军被红军拖着在根据地来回折腾近两个月,“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疲惫不堪,而红军却经过长达半月之久的休整,养精蓄锐,斗志旺盛。

8月底,国民党军队终于发现了红军主力的所在,立即西进寻找红军,以第一军团为先头,其他各部随后跟进,队形紧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恰逢“两广事变”爆发,******即令各路“进剿”军从苏区陆续撤退。歼敌良机,稍纵即逝。******、朱德果断指挥部队,乘胜追击逃敌。9月7日凌晨,红三军在红独立五师配合下,在兴国与泰和交界的老营盘,一举歼灭敌第九师独立旅3个团。同日中午至8日下午,红三军团、******、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和红三十五军,在高兴地区与敌近3个师展开一场恶斗。由于兵力不集中,打成对峙,敌我双方都遭受重大的损失,各损兵3000余人。最后双方都撤退。

9月15日清晨,恶战后未及休息的红军追至方石岭,将驻吉安退去的敌五十二师铁桶似的包围起来。仅用半天时间,全歼该师。其他各路敌军纷纷撤出根据地。至此,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被打破。不幸的是,当天战斗胜利结束后,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在东固六度坳指挥部队防空时,突遭两架敌机横扫,壮烈牺牲,年仅33岁。

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从7月1日到9月15日共76天,六战五胜歼敌万余,缴获2万余件枪支和大批弹药。******提出的“三个月消灭****”的誓言,又一次破了产。如今,兴国莲塘的******旧居和罗子坳红军烈士公墓,良村的万寿宫红军总部旧址和红军纪念塔,高兴的红军战场遗址,都是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历史见证。

(张扬法 收集整理)

棺木当桥板——发生在长征第一渡的故事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位于江西省于都县渡江大道东段,其前身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2009年,在纪念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75周年之际,****于都县委、于都县人民政府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先辈伟绩,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进行改造扩建,兴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集结于都,准备从8个渡口星夜渡过于都河,实施战略大转移。为了使红军能顺利渡河,中革军委要求在近百里的于都河上架设多座浮桥。任务交给了陈赓率领的干部团。架浮桥,最需要的就是船只和木板。经过干部团官兵的宣传和鼓动,一时间,于都人民汇集起800余条大小船只,数千块大小木板,有些甚至是老表家的门板。很快地,几座连排的浮桥眼看就要建成了,但最后还差几块木板。

县城东门有户姓曾的人家,儿子参加了红军,媳妇生孩子刚满月。媳妇将自己睡的床板也贡献了出来,母子俩在地上铺了禾草、上面垫上草席当床铺。一天,曾大爷听说架桥工地上缺门板,回来跟媳妇商量,媳妇为难地说:“哪里还有门板啰?各家各户都捐出去了。”曾大爷说:“现在情况紧急,红军就等着这几块门板铺桥呢!呃,不如将给我准备的那副寿木拆了,给红军送去。”媳妇一听,着急地说:“不行不行,老爷子呃,你走路都摇摇摆摆,万一……”媳妇背转身去,偷偷地抹泪。曾大爷看出了媳妇的心思,笑着说:“你是怕我死了没法埋?哎呀,用张草席将我裹了,往黄土里一埋,不就归仙了?”说着,从屋角拿出了一把斧头。媳妇见公公果真要砸棺,急忙扑上前去,大声喊道:“不,爷爷,你不能这么干!”她一下扑在棺木上,用身体护住棺木,“爷爷,要砸,你就往我身上砸。”爷爷叹了口气,举起的斧头又放下了。他给媳妇说起了自己的辛酸家史。

原来,曾大爷一家靠打鱼为生,红军未来之前,终日以船为家漂泊在于都河上,受尽了渔霸劣绅的欺压。1929年,****红军从井冈山来到于都,建立了于都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共产党带领老表斗地主分田地,曾大爷一家才分到一间房子、二亩多地,日子逐渐好了起来。曾大爷的儿子还娶了媳妇,成了家。半年前,红军扩红,曾大爷的儿子踊跃报名参加了红军。

曾大爷语重心长地说:“好儿媳,难得你有这片孝心,现在,我们把寿木捐出去,稍后的日子,我们攒足了钱再买,现在红军是火烧眉毛等着这几块板救急啊!”媳妇见拗不过爷爷,只好含泪让爷爷将棺木拆了。媳妇又担心地问:“爷爷,不晓得我们将棺材板送去架桥红军会不会嫌?”曾大爷说:“嫌什么,按我们于都人的说法,送棺材是既送官又送财,送给红军这是大好事嘛!”说得媳妇也笑了。于是,两人高高兴兴将寿木送到架桥工地。

正在架桥的陈赓知道了此事后,向前来工地视察的********朱德和副主席******汇报,周副主席现场感慨地说:“于都老表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傍晚时分,中央红军按计划有序地从架好的浮桥渡口渡过了于都河。于是,于都河畔的渡口,就有了“长征第一渡”之说。

(吴克俊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