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71

第71章 一双绣球草鞋的情思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双草鞋吸引人们的注意。那分明是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它不是用草编成的,而是用当地普遍流行的黄麻做成的。它也不像其他草鞋只有底,它还有鞋面。最令人们不解的是,这双草鞋的鞋肩上各绑着一个彩色红心绣球。据当地人介绍,这双草鞋的主人是老红军谢志坚,红心绣球也是他绑上去的。

这双草鞋是一位叫春秀的姑娘送给他的,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草鞋背后的革命故事逐渐为人所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得知老红军谢志坚有这样一双不平凡的草鞋后,希望能把它放到纪念馆陈列。开始时,老红军怎么也不肯,因为那双草鞋所承载的情感令他难以割舍。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再三恳求之下,谢老才答应,在鞋上绑上彩色红心绣球之后,依依不舍地交给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这以后,他经常来到纪念馆看那双草鞋。在他年迈病重期间,三次由子孙带着来到纪念馆。每一次,他都禁不住会回想那段革命情感故事。

那是20世纪20年代末,地主恶霸在当地恃强凌弱,欺压百姓的行为令人发指。贫苦农民出身的谢志坚年仅十四五岁,他对地主、恶霸可谓是恨之入骨。当红军队伍来到谢志坚的家乡于都县岭背乡打土豪时,他就与小朋友一起去“察”看地主恶霸的情况,然后向红军报告,主动为红军当向导,带着红军去打地主、恶霸。他的足智多谋深得红军的喜欢和表扬,春秀对他的机智和胆略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渐渐地,这种羡慕之情变成了对谢志坚的爱慕之情。而此时,谢志坚也从一个为红军做向导的小孩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

1934年10月,春秀姑娘得知谢志坚要随红军部队转移远征,于是,她连夜用黄麻编织了一双草鞋,揣在身上来到于都河畔。那天于都河上灯火通明,唢呐声声,人如潮涌。老百姓拿着鸡蛋、花生、布鞋送给红军,母送子,妻送郎。生病躺在担架上的******噙泪挥别苏区人民,******等向苏区百姓鞠躬拜谢,800多条船只为红军壮行,群众唱起了悲怆感人的《十送红军》。春秀姑娘手握草鞋,眼含泪珠,急切地寻找着谢志坚。人潮涌动,使得远远而去的红军队伍越发模糊。她踮起脚后跟望着望着,终于看见了她要寻找的谢志坚。春秀拨开人群,急步地朝谢志坚走去,来到谢志坚身边,春秀一把抱住他,热泪盈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看着前进的红军队伍,春秀更是依依不舍。其实谢志坚的心里对这位姑娘也是满怀不舍之情,他对春秀说:“别哭,红军会回来的,我也会回来的,你放心等待红军的好消息吧,我们很快就会打败反动派。等打败了反动派,我就回来,我们就……”春秀一边点头一边把草鞋递给谢志坚。谢志坚带着春秀亲手做的草鞋,告别了于都,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这双草鞋谢志坚只穿过两次。第一次是大部队过金沙江的时候,看到当地老百姓送红军,使他不禁想起了家乡人民送红军过于都河的场景,想起了在家一直等他的春秀姑娘,想到了春秀送给他的那双草鞋,于是他穿上了那双草鞋,渡过了金沙江。下船时,他又换上了原来的草鞋,把春秀送的那双放进了自己的包里。第二次是部队强渡大渡河的时候,由于形势危急,战斗激烈,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他想,就算死也要穿着这双鞋。于是,谢志坚就穿上了那双草鞋。随着长征部队的前行,当行至甘肃通渭、静宁交界区域时,谢志坚因身患重病无法与部队继续前行,被组织安排留在了静宁治疗并做革命工作。他一直都对外说自己是逃荒者,但反动派总认为他是个红军,经常对他进行审讯,曾有几次甚至把他吊在树上逼他说出红军的情况,可是谢志坚宁死不说。这事后来被当地的一位姓苟的族长知道了,他钦佩这位长征留下来的大义凛然的勇士。他很为谢志坚的处境担忧,想通过自己的行动保护他。一天,族长找到谢志坚说:“我知道你是红军战士,但是你放心,我不会说出来。不过你现在的处境很危险,那些人还会经常来找你,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能让你平安地生活,不知道你是否愿意?”谢志坚问族长有什么办法,族长告诉谢志坚,如果做族长的女婿,反动派就不能把他怎么样,而且作为族长还可以公开保护他。谢志坚知道族长是一番好意,可是他的心中还牵挂着春秀,于是就把和春秀的事告诉了族长,并把春秀送给他的鞋给族长看。族长对谢志坚的老实本分、诚实守信很是欣赏,更加钦佩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也更坚定了把女儿许配给谢志坚的决心。谢志坚经过再三考虑,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心想只有保住了性命才能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于是与族长的女儿苟新堂结为夫妻。1949年谢志坚担任了甘肃省静宁县十一区岷峙乡乡长职务。

1951年,谢志坚与妻子带着春秀送的那双草鞋回于都探亲,寻求春秀。来到于都,当地老乡说,春秀因与反动派斗争被杀害。在妻子的陪同下,谢志坚来到春秀的墓地,悲痛万分。此后,他小心珍藏着他的那双草鞋,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不由地想起春秀,想起那段革命情感故事。

(徐睿嫔 收集整理)

张招英老人的“儿童团”岁月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

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

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

滴滴答滴答滴滴答滴答!

……

这首当代人从小耳熟能详的歌曲《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在革命根据地广泛流传。那时,随处都可以听到儿童团员歌唱《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的声音,当年的儿童团员从激扬的《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中得到了无限的力量。即使到了现在,每当提起这首歌,我们都能够想到那些英勇的童子军;每当唱起这首歌,我们就会鞭策自己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时刻准备着。

共产主义儿童团建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加强苏维埃政权及各革命根据地的组织建设,扩大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共产主义儿童团,通过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领导儿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并开展一些文化学习等活动。共产主义儿童团对扩大红色政权的力量和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跟敌人作斗争的过程中,他们的勇气、智慧和“作战”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亚于成年人。

1929年1月,******、朱德率******向赣南进军,途经崇义,对崇义如何深入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等问题作了指示。从此,地方党的组织迅速扩大。到当年10月底,全县成立了13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900余人,并于11月26日在长潭东山庵正式成立了****崇义县委。不久,长潭区委和长潭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长潭、茶滩、杰坝成为巩固的赤色区域,崇义苏区的儿童团队伍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

张招英,崇义上峙人,现年92岁高龄,12岁时就参加了崇义苏区的儿童团,并因为表现出色,还担任了儿童团团长。据老人回忆,当时张招英所在乡的儿童团规模只有二三十人,年龄都在10到15岁之间。他们的主要工作和任务就跟其他儿童团一样,主要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例如站岗放哨、带路送信等,同时开展一些唱歌、跳舞等文化学习活动,活跃苏区文化,营造乐观的革命氛围。有时,他们还会协助崇义苏区革命委员会在乡镇村里进行搜缴鸦片、抓赌博等整治民风的治安工作。老人也讲到,他们儿童团的工作有时也会遇到阻力,比如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会有一些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甚至反动的成年人进行驱散、阻挠。开始,他们都有些害怕,但是后来,区委上级干部告诉他们,他们做的事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他们的工作是光荣的、进步的,党和人民是一定会支持的!于是,年轻的儿童团员们信心倍增,热情更加高涨。要是在后来的工作中再遇到阻力,他们往往更加大声高喊着“拥护党、拥护人民”和“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更加勇敢地与落后、反动、不法势力作斗争。

回忆到当年参加儿童团时的整个经历,张招英老人极为乐观地讲述着当年艰难的斗争活动。在崇义苏区丧失前,他们在区委的领导下,开展着有纪律、有乐趣的组织活动。那时,凡是愿意为党为人民贡献自己力量的少年儿童都可以加入儿童团,他们先是在乡里进行选拔,然后再接受共产主义教育。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儿童团员们还要到大王洞根据地集中接受唱歌、跳舞等艺术培训,张招英13岁时就参加了培训,至今她还记得当年学的一些歌曲。学有所成的儿童团团员将会定期和不定期地跟随红军文化团深入到红军队伍中去开展文艺演出,慰问红军指战员。一般他们儿童团的团员在每次慰问活动时每人都能有两三个节目上演,给红军战士们带来了很多欢乐。游击斗争时,他们还会和一些共青团员、进步青年一道,给前线战士送去草鞋、食品、药品等物资,支援红军、游击队的战斗。张招英老人说起当年的革命斗争故事,情绪便激昂起来,仿佛就像回到了孩童时还在儿童团进行革命工作,充分体现出她及老一辈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2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9月间,粤军余汉谋部向上崇苏区大举侵犯,集中了3000多兵力向思顺大王洞的红军后方医院疯狂进攻。虽然在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军民英勇顽强地抗击了敌人多次进攻。但寡不敌众,大王洞终于失守。10月,崇义苏区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然而,被国民党军侵占后的崇义虽然遭受反动派的大肆摧残,但崇义人民在苏区政权的秘密领导下,重整旗鼓,重建革命武装,坚持斗争。一时间,党员、赤卫队员、儿童团秘密集合,建立游击队,恢复武装力量,继续与敌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秘密或公开的斗争。

2009年,崇义县文物普查工作者在该县思顺乡思顺村发现“劳动童子团歌”,团歌落款为“共产主义崇义县西区儿童运动委员会制”。

团歌内容用墨书写在民居的墙壁上,分为四段:(一)准备好了吗,时刻的准备着,我们都是劳动童子团,将来的主人,注定是我们,帝帝打帝打帝,帝帝打帝打。(二)小兄弟们喏,小姐妹们哟,我们将来是无穷的喏,快团结起来,时刻准备着,帝帝打帝打帝,帝帝打帝打。(三)帝国主义,军阀资本家,我们的精神使你们害怕,携着手前进,时刻的准备着,帝帝打帝打帝,帝帝打帝打。(四)红色的婴儿,你们是皮亚理儿,我们是英特纳雄纳尔,美丽的世界在……(这一部分内容已看不清楚),帝帝打帝打帝,帝帝打帝打。

据初步考证,劳动童子团歌是20世纪30年代初苏区土地革命时期所写,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团团歌”歌词。这点,作为一位过来人和见证者,张招英老人给予了印证。

(蒋月琴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