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81

第81章 腰缠万贯的“乞丐”

翻开兴国县的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和光辉历史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许多革命者用青春的热血、生命的伟大、灵魂的崇高,铸就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真实故事。

腰缠万贯的“乞丐”——刘启耀烈士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刘启耀,兴国县龙口乡睦埠村人,本是长工出身,撑竹排的工人。革命的浪潮,把他推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江西省苏维埃主席的领导岗位。“为官不贪,清正廉洁,克己奉公,顾全大局”,是他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

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央苏区被敌人包围,经济困难。刘启耀想尽各种办法节省革命经费。从1934年起,他坚持从家里带米到省苏政府办公,这一行为在江西苏区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家纷纷向他学习,节省公家伙食,支持革命战争。刘启耀回家背米,旁人风言风语,他老婆开始不理解,埋怨地说:“省苏主席,连饭都赚不到吃,真没用。”刘启耀并不怪她,耐心地给她讲道理,终于使她明白了共产党人当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道理。后来,刘启耀工作忙,没有时间回家里背米,老婆心疼他,就挑米去宁都探望,还嗔怪说:“老公老公,饭要我供。”刘启耀应道:“革命成功,吃穿不穷。”

1934年10月,刘启耀被留在苏区打游击。在一次血战突围中,刘启耀负伤,满身是血,不省人事。敌人清理战场时,误以为他是具死尸,恰好又从另一具游击队员遗体中搜到一份****党员证,上面分明是刘启耀的名字和职务。于是,敌军营长赶快叫来随军记者当场拍照,借以邀功请赏。不久,敌人的大小报纸大肆吹嘘“击毙了江西省苏主席刘启耀”。原来,是刘启耀的同庚战友刘国龙将受伤昏迷的刘启耀推入死人堆中,拿起他的驳壳枪和证件,想把敌人引开,却不幸牺牲。

深夜,刘启耀被寒风冻醒,找到原来藏身的山洞,取出掩埋在乱石中的褡裢系上腰间。沉甸甸的褡裢里装有金条、首饰和银元。那是和曾山他们分手时,分给他妥为保管的党的经费,是笔公款。伤愈之后,他和游击队失去了任何联系,陷入了孤雁离群的困境。他深知,兴国有家归不得,地主恶霸要杀他。他在山民的帮助下,穿着烂棉袄,戴顶破斗笠,肩背讨饭袋,手拿打狗棍,化装成乞丐,一心往湖南方向去追赶西移的主力红军。可是,湘赣边境敌人岗哨林立,盘查甚严,他只好隐姓埋名,在遂川、万安、泰和一带山区漂泊流浪。渴了,就在路边小溪喝口山泉水;饿了,就向附近人家讨点饭吃;入夜了,就躺在茶亭庙角里。几个月过去了,谁也不知道这个衣着褴褛、面容憔悴、满脸胡须、披头散发的乞丐,竟会是著名的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刘启耀;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乞丐居然腰缠万贯,却宁可讨米讨饭,忍饥挨冻,始终坚持不动用这笔公款的一分一毫。

刘启耀天天乞讨,天天都在找党。他几乎走遍了赣西南老苏区各个旮旯,秘密联络了老党员、老红军、老苏区干部数百人,同敌人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6年初,刘启耀在泰和马家洲以办旅社为名,筹建了“旅宁同乡会”,接待过往失散红军,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并先后组建了****江西临时省委、遂川县委、吉安县委和泰和县委等地下党组织。1937年1月,刘启耀与原杨赣特委书记罗孟文、特委宣传部长刘飞庭等在泰和县成立江西临时省委时,才将他珍藏了3年的金银拿出来,作为省委办公费。同志们对刘启耀传奇般地保存了党的经费无不敬佩。

乞讨度日也不动公款,蕴涵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刘启耀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一名优秀的清正廉明的共产党员。

(庄梦婷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