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6631200000085

第85章 树叶报

乍听“树叶报”三个字,你可能会好奇。在中央苏区早期创办和发行报纸的历史上,红军曾创办发行过一种在世界报刊史上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报纸,即不是选用“纸”做载体,而是选用“树叶”做载体的“树叶报”。

红军创办发行“树叶报”的特殊历史背景是,1930年10月******调集10万大军,任命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指挥,任命被称为国民党军队中“铁军”的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用“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杀气腾腾地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面对强敌的军事进攻,******针锋相对地采用“敌进我退、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1930年12月30日,在******运筹帷幄的巧妙指挥下,红军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在龙冈全歼国民党军队第十八师,歼敌9000余人,活捉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给敌人以致命打击。红军取得龙冈大捷的当天,鲁涤平在发给******的电报中无可奈何地哀叹:“龙冈一役,十八师片甲不还。”龙冈大捷后红军乘胜前进、扩大战果,又在东韶歼灭敌军谭道源师一部。这样一来,红军5天之内连续打赢两个胜仗,共歼敌15000人,淋漓痛快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围剿”。这一辉煌战果,使亲自指挥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的******十分兴奋,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不朽军旅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在诗词前半部分******写道:“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的龙冈战役中,活捉了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这在当时具有特别突出的鼓舞军心、民心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一是中国古代军事家早就有“擒贼先擒王”的军事思想,在两军对阵作战中,胜方只擒贼不擒王,只算小胜、局部胜,不是大胜、全胜,而此役红军圆满实现了既擒贼又擒王的全胜;二是张辉瓒此前在江西杀人如麻,残酷杀害了大批革命群众,被当地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地称为“张屠夫”,阶级仇恨点燃心中。也正因为如此,******才在其庆贺该次战役胜利的军旅诗词中,把张辉瓒这个名字写了进去,特意写了“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一句。

中央军委决定,应迅速把红军活捉张辉瓒的消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于是红军中众多宣传员,都想争先恐后地把红军活捉张辉瓒的特大喜讯迅速传播出去,让更多红军官兵及中央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先睹为快,先闻为快,以解对“张屠夫”张辉瓒的心头之恨。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封锁,当时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根本买不到纸,没有“纸”怎么印刷成“报纸”来宣传红军取得的振奋军心、民心的胜利战果呢?于是能否选用其他材料作载体宣传红军取得的胜利战果,就成为大家一起动脑筋想办法的目标。

当时在******中一位名叫郭小才的宣传员,比较年轻,头脑也灵活,他灵机一动,产生了选用“树叶”代替“纸”做载体,创办“战地快报”来宣传红军战绩的念头。于是郭小才很快从房东家中的柴堆里,挑选出许多张又大又厚的油桐树叶,用毛笔在油桐树叶上写下“活捉张辉瓒”这一特大军事新闻,然后以“战地快报”的形式,发送到周围部队官兵及根据地人民群众手中。收阅了该“战地快报”的红军官兵和人民群众,亲切地称该“战地快报”为“树叶报”。这样一来,在1800多年前就发明了造纸技术的文明古国,中国工农红军又发明创造出用油桐树叶做载体、被称为“树叶报”的“战地快报”。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两种发明各有千秋、交相辉映,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树叶报”因不好保存,加之红军战事频繁、不断转战,致使这些“树叶报”未能保存下来,而“树叶报”最初创始人郭小才,则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捐躯。

(张文婷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