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婚恋危机
6866200000013

第13章 中国“剩女率” “婚恋烈士”前赴后继(1)

世界上,女人总量多、嫁人嫁不完、娶妻娶不尽的国家,不只一个。这些国家总有一些无“主”无“夫”的女人,最后难以找到配偶。但是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女人的数量超过男人。而在中国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女人总体数量少,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却有一个大规模的“剩女”群体,怎么也嫁不出去,形成世界上一道独特的“剩女风景线”。

一、都市涌动“剩女潮”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自古以来,男婚女嫁,阴阳搭配,自然天成。但是最近几十年来,阴阳失调。不仅有几千万光棍汉“男大无婚”、“嗷嗷待娶”,同时也有上千万妇女“女大愁嫁”、“郁郁闺中”,成为现代女性新群体——“中国剩女”。一个庞大剩女群体的出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乡土激增“光棍村”——都市多是“剩女城”

现代中国,本来就缺乏女人,又有一批女人成为剩女,而且剩女不是“等闲女”,多是“精英高档女”,这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男性的“光棍率”,而且造成中国高质量女性的“废弃率”,实在令国人寒心和痛心。有人戏称,中国是一个“两头冒尖”的国家:农村“光棍”越来越多,城市“剩女”越来越多。“光棍村”、“剩女城”的鲜明对比,凸现中国城乡差别的新特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不仅光棍大军世界第一,而且剩女队伍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目前我国男性总数比女性多3700万。有人预测,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意味着平均5个男人就有1个讨不到老婆。而中国剩女占中国女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数量不断攀升。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剩女早在几年前就突破了50万!那么全国的剩女有多少?说中国在物质资源开发利用上是浪费大国,人们认识不尽统一,但是说中国在女性资源上是浪费大国,恐怕没人反对。缺乏女性资源的中国,的确是当今世界上最浪费女人的国家。

剩女,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出现的一种婚恋现象。中国特色的剩女,主要是从中国特色的“独生女”过渡而来的。什么是“中国剩女”?就是在婚姻领域把中国男人彻底淘汰出局的中国女人。而反过来说,一个女人,当她把无数的男人彻底淘汰以后,实际上她也就把自己彻底淘汰了,她也就成为美满婚姻的“局外人”了。1000万剩女不能成婚,就是1000万光棍不能成亲;1000万对男女不能结合,就有1000万个家庭不能诞生!说“光棍”是国家之“灾”,说“剩女”是民族之“患”,是因为其沉重的代价,其导致的结局,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担的。

“剩女”——中华词库新概念

根据考证,在2007年的《新华词典》里就可以查到“剩女”这个词。

“剩女”,被用来指代28岁以上未婚女性,主要是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有的长相出色,由于“剩女”择偶要求比较高,难有匹配,导致在婚姻上不能实现理想,而变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大龄女青年。“剩女”,也称为“3s女人”:

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70年代))、stuck(被卡住了)。

就中国剩女这个群体的层次来讲,她们多是女人中的极品,她们长相好、家庭条件好、经济收入高、智商高。就这个群体的婚姻观来讲,她们是坚持两性道德底线、追求家庭幸福、渴望婚姻圆满的,是重视家庭、忠于婚姻的一族,而不是藐视和废弃婚姻的一群。就她们的婚恋标准来说,她们坚持婚姻目标,追求婚姻理想,不降格、不将就。所以,中国的剩女是价值很高的“金女”,是道德高尚的“圣女”。正由于她们多是中国女性中的“阳春白雪”,所以在婚恋情场上反而是“和者甚寡”,其高标准的“婚恋理想”,成为难以实现的“婚恋梦想”。

公元2006——中国开启“剩女时代”

2006年5月26日,中国经济网在头条以《剩男剩女时代来临》做了专题报道,在中国婚恋历史上,第一次宣告“剩男剩女”时代的来临。2006年8月社科类书籍《剩男剩女》出版,中国有了“剩男剩女”题材的第一本专著。

当时的数据显示:2005年的北京剩女30万,上海剩女43万。5年来,这个数字正在加速增长。

抢救剩女,是时代的呼唤。哪些领域是剩女重灾区?哪些人员是需要婚姻救助的重点单位?调查显示,在10种职业中打拼的中国女性,最容易成为单身。这10种职业是: (1)咨询公司; (2)会计师事务所; (3)公关、广告公司;(4)律师事务所; (5)服装设计师:(6)化妆师、造型师、摄影师;(7)网站工作人员;(8)记者、编辑; (9)演艺圈人士; (10)运动员。

2008年末,有关“剩男剩女”的爱情喜剧电影集中上映。马俪文执导的《桃花运》率先上映,张建亚的《爱呼2:爱情左右》、徐克的《女人不坏》紧随其后,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则将剩女文化推向高潮。中国剩女们在繁花似锦的都市人潮中,虽然充满渴望,却始终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在她们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抑制对“那一半”的憧憬和向往。

首都好女“甲天下”——京城遍地“北大荒”

首都北京,作为中国的京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剩女城”。诙谐的北京人用“北大荒”这个词,来称呼北京的难婚大龄女性。“北”,是指生活在北京的女人;“大”,是指接近和超过30岁的大龄女青年;“荒”,就是没有结婚成家、身边也没有固定异性朋友,青春处于“无价值流失”状态,用北京话说就是:痴痴在等待、身边“荒”着的。

剩女,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的一个突出的符号性、标志性特征。韩国《先驱经济》2009年3月18日文章“结婚不是必需的,仅是选择而已,中国也兴起gold miss时代”。该文章指出:中国的剩女时代已经全面开启。

中国的“剩女风”不久前还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发达的大城市,最近迅速扩展到内陆省市。剩女推翻了女人到一定年龄就要结婚的传统观念,开启了“g01d miss”全盛时代。

“恨嫁”——香港剩女年龄平均40岁

据新华网2009~F4月1日报道:香港“阴盛阳衰”情况持续恶化,男女比例从2007年的905:1000,到21308年降为898:1000。其中湾仔区男女比例为’764:1000。香港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香港女多男少,其中以适婚年龄(即25~34岁)的差距尤为严重,每1000名女性只得820名男性,也就是说,在一个香港地区范围内婚配,每干名适婚女性有“剩女”180名。

据统计,香港单身女性的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明显高于内地及国际平均水平。香港的婚介机构从“单身节”到情人节,从元宵节到妇女节,经常举行各种相亲活动,青年女子总是占到六成甚至更高。香港进入了一个“恨嫁”时代。

香港目前女性人口比男性多40)7‘左右。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调查报告显示,自1996年起,香港20~39岁的人口,女多男少;在1986~2008年期间,从未结婚的女性人数上升56.6%。香港女性的初婚年龄在1981年时为23.9岁,2008年达到28.4岁。港女30岁未出嫁者大有人在,有人甚至还没“拍拖”过。

香港为何剩女多?人们说,一个重要原因是“港女”由“可爱”到“可怕”,她们患的不仅是“公主病”,而且是“女王病”。“河东狮吼”是中国古代对强悍女人的形容,而如今,中国更多的女性“狮虎化”,具有了“女王”的性格特征,令人生畏。一位19岁香港男孩曾经创立了一个网页:

“港女灾难应变中心”,结果引发很多男性网民对“港女”的一次舆论讨伐,说香港年轻女性拥有典型现代严重心理缺点,爱慕虚荣,逼迫男友买名牌手袋等奢侈品;颐指气使,视男友的照顾为天经地义;说“港女”患上了“公主病”。“港女”成为一个贬义词。电视连续剧《女王办公室》热播香港,又引发新的港女话题。有人说,港女中的职业女性,她们的主要病症,就如同剧中女主角,不是“公主病”,而是“女王病”。她们把“I amQueen(我是女王)”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港女对伴侣越来越高的标准和要求,使越来越多优秀的女性陷于单身而难以自拔。

香港的人口研究专家认为,香港女性多于男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年来香港男子在内地所娶妻子大量迁居香港,并且香港还有大量的外国女佣,尤其菲律宾女佣;二是香港女性比男性寿命长。

香港女性面对外籍佣工及内地姑娘的夹击,出现严重的择偶危机。在香港女性中,出现了“内地女士威胁论”。近年来港男北上结婚成风,其成分已由过去的蓝领工人扩展到白领阶层。此外,内地放宽部分地区居民赴港个人游后,两地往来十分便利,不少收入高、学历高、职位高、条件不俗的内地年轻女士,都开始赴港寻觅如意郎君,这对那些年过30、条件较差的香港女士构成了极大威胁。

香港女性独立能力强,没有“嫁汉吃饭”的依赖思想,“配婚”观念在她们脑子里就是“匹配”,要配备适当。女士们认为,丈夫不论经济收入、教育水平还是年纪,都必须比自己优胜、成熟。现在香港女性拥有学士、硕士学位的比例大幅提高,她们完成学业后,寻觅不到适合的结婚对象,形成择偶障碍,结婚年龄推迟。那些来自内地的女性,大多学历高、职业佳、相貌好,但来到香港后由于语言、文化、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局限,也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夫婿,于是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过上了单身生活。

近年港女北上找配偶的情况渐趋普遍。港男已被内地姑娘抢走不少,港女面对的竞争很大,一些港女开始北望神州,拓展婚姻出路。中国内地男性资源丰富,现在越来越多的港女开始“北上寻缘”。据内地某知名交友网站统计,2003年在该网站登记的香港女}生仅80位,2008年增至5000多人。一些婚介机构在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组织的相亲、交友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港女专程前往。

剩女忧郁症——四成单身女忧心嫁不出

在一些文字描述中,中国剩女像一群人间仙女,生活在鲜花芳香、彩云托舞的“理想境界”,在人间的“世外桃源”欢度自己的飘逸人生。你看,她们平时热情地投入工作,业余时间健身、美容、购物、听课,过得很充实。剩女们进出商务舱、五星级酒店、奢侈品卖场、高尔夫球场、高级会所、高级别墅,尽情享受。

剩女真是“天堂女”吗?其实,剩女并不潇洒。近年来,剩女忧郁症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病。《2009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单身女性仍受累于社会舆论,女性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几乎是男性的两倍(13.5%vS 8.0%),空前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四成的单身女性担心自己会嫁不出去。

“男方市场”——大城市女多男少

中国有句古话说,只有娶不到媳妇的汉子,没有嫁不出去的闺女。可是在今天的中国城市,人们却看到越来越多的剩女。中国大城市女多男少,是“男方市场”。有人统计,长沙相亲,男女比例l:2;天津相亲,男女比例1:3;广州相亲,男女比例1:6;上海相亲,男女比例1:10。城市越大,大龄剩女越多。更有大学生调侃说:“男生就好比食堂里做的菜,难吃归难吃,去得晚了还就没了!”

进城农民工问题已经引起各界高度关注,而进城女工的择偶危机也十分突出。“城市里谁要我们,农村里我们找谁?”在北京打工9年的一位江西李姑娘说,她今年已经29岁。她在家乡的小学同学,孩子都能打酱油了。李姑娘也几次被家人叫回去相亲,但她还是一次次跑回京城。她曾经在几户人家当过保姆,女主人待她挺好,她有三身睡衣,而且习惯了每天睡觉以前冲一个澡的生活。她回自己家已经“过不惯”、“待不住”了,更别说嫁个家乡男、在山村生活一辈子了。生活习惯已经城市化,社会地位并没有城市化,这使进城女工的婚配两头难。她们的眼光是仰视的,渴望通过婚嫁改变自己的命运,对同样进城的民工看不上眼,但是她们也难以得到城市男青年的青睐,结果就悬在半空中。

中国人找对象,是女找男向上看,男找女正相反。《围城》里方老爷子说:嫁女一定要嫁胜于吾家,娶媳一定要娶不如吾家,这类婚姻才稳固。

这种思维的结果就是,女人从农村流动到城镇,从小城镇流动到中小城市,从中小城市流动到大城市,最后从大城市流动到特大型城市。因此在诸如上海、北京和深圳之类的城市中,女性的比例就大大超过男性。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有超男,城市多剩女”的中国特色。

在婚姻问题上,时间是女性的敌人。用股票术语来说那就是,如果在高位不出货,那你就不得不忍受低位割肉的痛苦了。区别在于,股票套牢了还可以捂一捂,等待下一波行情,而人的青春是一次性的,没有重新启动的功能。那些不幸被挤出婚恋市场的“三高”女性(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由于她们对婚姻的预期高,结果就错失了一个个“出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