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单身”,是指一个人成年以后,应该婚配而没有婚配成家的人,主要是指从来没有结过婚的,也可以扩展到那些已经离异或者丧偶而没有再婚配的。单身,有的是由于条件限制而“不能”婚配,属于“被迫”单身;有的则是自己“不愿”婚配,属于“自愿”单身。
一、新中国四次“单身潮”,含义大不同
新中国建立以来,出现了四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在“反对包办”氛围下,全国出现离婚潮;第二次,是“****”结束、“知青返城”,形成一批大龄单身群体;第三次,是1980年婚姻法将“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理由,随后中国离婚数量大增;第四次,是21世纪以来,一大批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单身族群”形成,其时代特征就是“独生子女”演变为“独身男女”。
第一次单身潮——“解放”
新中国第一次单身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
1950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该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婚姻法的颁布,使离婚成为妇女解放的象征,随之而来的是波及全国的离婚潮。过去长期存在的童养媳、一夫多妻等旧式夫妻关系大量解体,那些在革命年代无暇顾及个人问题而遵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以及一些并没有和伴侣共同生活的形式婚姻,也大量散伙了。
由《婚姻法》的颁布和实行,而引发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离婚大潮,造成了一个庞大的单身人群。据统计,1951年到1956年间,全国大约有600万对离婚夫妇,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单身人口群体,社会学家称此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单身潮”。
第一次单身潮的出现,是与国家政治性质的改变、社会婚姻制度的变革、受压迫妇女的解放、社会风俗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次单身潮——“期盼”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单身潮,这次单身潮的出现,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相联系。
在“****”期间,大批城市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很多城市男知青在农村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已经恋爱成家。
可是那些从大城市来到乡下的女青年,却很难接受当地的男青年,她们绝大多数宁肯单身也不愿屈就下嫁。“****”结束后,一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女知青们经历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难返城后,因为早已过了结婚年龄而成为大龄单身青年。1984年,有关部门甚至还专门召开过一次会议,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的婚恋问题。
第二次单身潮的出现,是与一个特殊的年代和一项特殊的政策联系在一起的,是“**********”后遗症的一个方面。那些在期盼中等待、在等待中期盼的知识青年,是这次单身潮的主体。
第三次单身潮——“开放”
1980年,实施了30年的《婚姻法》进行了首次修改。其中重大的修改之一,是将“感情确已破裂”作为离婚的条件。
“感情破裂”成为离婚的合法理由,这终止了一些已经“死亡”的婚姻,但是也成为一些人用来进行感情游戏甚至是感情欺骗的借口与挡箭牌。
一时间,出现了新一轮离婚潮。在一些青年人眼里,恋爱和婚姻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游戏,爱情不再神圣,婚姻不再至上,成为社会新倾向。
第三次单身潮的出现,反映出社会变迁中人们婚恋观念的新变化。单身已经不再代表不幸,而是代表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时髦和新潮。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的情感需求迅速膨胀,婚姻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变化,是必然的趋势和现象。有感情的婚姻,才是有生命力的婚姻,是有存在权利的婚姻,是符合世界婚恋进步大潮流的。
这次单身潮,总的来说,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出现的,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婚恋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但是总的说来,还是体现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婚恋观念的进步和开放。
第四次单身潮——“危机”
第四次单身潮从21世纪初至今,来势汹涌。
前几次“单身潮”,是局部的冲击,是集中在一些特定人群中的“部分人问题”,是短期的震荡,是在一个时间段比较突出的“阶段性问题”。而第四次单身潮的特点,则是在城市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状况,是在发展趋势上越来越严重的“持久性问题”。
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等大都市,已同步卷起大规模单身潮。一组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90年,北京30~50岁单身人数约为10万人,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经冲破百万。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时代——单身时代。成千上万的青年人,不以结婚成家为理想,而以“单身世界”为时髦。
第四次单身潮在性质上是一种危机,是一个时代的危机。在特殊的“一胎化”生育政策下出生的一代人,前半生是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有些人后半生是单身男女,无婚姻、无子女;从“独生子女”一代,变成“单身男女”一族。第四次单身潮,其“单”(单身)是与其“独”(独生子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婚姻生态的危机——社会在高速发展,文明在加快进步,但是人们谈婚论嫁反而更加不容易了。虽然,那些单身俱乐部、单身旅游团等,为单身们集体排忧解闷,但是一个个苦闷的个体集中在一起,形成的是一个集体的苦闷;许多个孤独集中在一起,就是一个集体的孤独。所谓快乐的单身汉、快乐的单身女,实际上是自欺欺人,是苦中作乐,是无可奈何。即使那些自愿单身的人,其实绝大多数也都是“被自愿”。
上述四次单身潮,“独生代”是最悲哀的一代,是“有国无家”的一代。他们在国家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个人婚配成家却举步维艰。而年轻人婚配困难、家庭萎缩,不仅影响个人幸福,也制约国家发展和崛起。
“单身族”——中国“第57个民族”
从“独生子女”到“独身男女”,中国正在形成2l世纪新一族——“单身族”。
21世纪,中国独生子女的成婚率降低,他们的离婚率却很高。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独生子女普遍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由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由于是“一个家庭,两个中心”,“双独”(独生子女)难以和谐,就只好各自“单独”(独身)生活了。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时代,双方四个父母,都是积极参与儿女的婚姻内政和家庭外交,“六方会谈”,要达成共识,谈何容易!
中国单身人群的队伍正在日渐扩大。1982年,中国的单身户是174万户,到了1990年,没有婚配的人就陡然上升到800多万。单身现象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尤为突出,其中单身女性远远超过男性。据调查,3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要比单身男性多出50%。2005年,北京30~50岁的单身人数达到50万人,其中,女性超过6成。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城市女性中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例达到了89.94%。
人们惊呼:中国本来就“女以稀为贵”,现在又有大批女性奉行“不嫁主义”,中国男子汉婚恋前景暗淡。
二、单身族,被甩出幸福轨道的“婚恋灾民”
今天中国的独身男女,绝大多数是昨天的独生子女。如果他们的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他们的人生轨迹就是:昨天的“独生子女”——今天的“独身男女”——明天的“无子无女”。多么可悲的一代!
单身女——几多“梦婚女”
中国单身,绝大多数是出于无奈,并不是不想结婚,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来结婚。特别是那些恨嫁的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女青年,实际上是被迫为“单”、无奈为“单”。越是长相漂亮、有钱、有学问、有地位的女子,越是难嫁人。她们难嫁的原因,一是经济太独立,二是太有思想,三是个人太有特色,四是工作太忙,五是“综合实力”太强势。
在单身潮汹涌而来的大势之下,《北京晨报》与新浪网曾做过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了单身女性的真实想法——不是单身。
在4000多名接受调查的适婚单身职业女性中,表示“希望30岁以前就结婚”的占57.39%,表示“不结婚”的仅占5%,说明“想结婚”,是单身族的主流意识形态。
渴望结婚,又为何单身?有66.47%的女性表示,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有5.03%的女性表示“工作压力大,没时间恋爱”。可见,对于绝大多数单身女来说,根本问题,不是不想找,而是找不到。
有一位年过30岁的职业女性坦言:单身不是单身者的理想,而是一种无奈。她说:“我觉得没有几个女人真正不愿意结婚,她们单身是因为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而不是因为择偶条件太高,或者是喜欢时髦,觉得单身生活潇洒,或者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恋爱之类的。我原本希望30岁之前结婚,现在看来,我希望35岁之前能找到合适的人并嫁掉自己。”
“被单身”——“婚恋灾民”急待救援
当代中国那些“被单身”的男女,是迫切需要抚慰的“爱情伤员”,是陷于困境的“婚恋灾民”,是迫切需要救助的“婚姻难民”。
分析一下单身族的构成,可以看出四种情况:
一是“难婚”造成单身。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伴侣。
二是“离婚”造成单身。中国越来越高的离婚率,正在制造着越来越庞大的单身族。
三是“恐婚”造成单身。《2009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指出:近10%的被调查者认为周围人婚姻、爱情的不幸福,是导致自己现在单身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女性,达到了12.4%。由于“别人被蛇咬”,造成“自己怕草绳”,结果就患上了“婚姻恐惧症”。
四是“厌婚”造成单身。有些人对婚姻不感兴趣,以婚姻为痛苦,以非婚为享受,追求特立独行,崇尚半人半仙的飘逸人生。
中国城市的单身人群,有的虽然是属于自主选择,但绝大多数在本质上还是属于“被单身”。而农村的单身人群,则完全是“被单身”,是被艰难的经济和生活条件逼迫成为单身。
中国的“被单身”者,无论如何强势、如何成功,在婚恋上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爱情伤员”,是“婚姻灾民”,他们需要顽强自救,更需要被救助。
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婚恋自救事业”和“婚恋慈善事业”。
“单身贵族”——假潇洒,真痛苦
近年来,一种赞美单身、歌颂单身、喝彩单身的舆论氛围在蔓延。有人赞赏“单身价值论”,说单身情趣高尚,是一种价值趋向,是一种生活选择。有的鼓吹“被动等待论”,主张对爱情随遇而安,对婚姻不主动追寻。
有的鼓吹“单身潇洒论”,认为婚姻不是人生的终点,自由快乐的生活才是终极的追求,热衷派对聚会,喜爱独自出游,享受恋爱却不愿走进婚姻,也不想生儿育女,强烈要求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诸如此类的“单身颂”,让人听起来心里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