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内科病证(10) (2)
(组成) 大熟地黄12g,覆盆子12g,益智仁10g,桑螵蛸10g,枸杞子12g,怀山药15g,净山茱萸10g,五味子12g,黄精20g,莲须15g,煅龙牡各24g,炒酸枣仁15g。
(功效主治) 调补心肾,固精止遗。用于心肾两虚所引起的遗精、滑泄。
(方解) 本方专治心气不足、肾虚不摄所致的遗精、滑泄。叶天士认为精之所强制虽在于肾,但精之主宰则在于心。故临床上因心肾两虚所引起的遗精和滑泄之证最为多见,此类病人且又多见于青少年患者,这是因为这些青少年患者缺乏关于性生理的知识,对于正常的生理性遗精不能认识,反而产生恐惧心理,久之而成病态。或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而对异性存有杂念,正如朱丹溪所说:“心火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或有少年无知,频犯****,导致肾精亏耗,****不固而出现****滑泄。或新婚无度,房事不节,只图纵情快欲,不期闭藏失职,精窍滑脱,贻害成患。此外,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因身心过劳,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由于此类患者一般在临床上羞于诉说其情,只以眩晕、腰酸、腿软等症前来就诊,故在临证之时应仔细加以询问,并劝其端正思想,消除恐惧心理和有关异性的杂念,节制性生活,戒除****,注重精神及生活起居的调摄,适当增强营养或合理安排劳逸,以除其致病之源,然后用药饵加以调理,则遗精、滑泄之证自无不愈之理。
崔文彬中医认为遗精、滑泄,在证候上虽有着轻重的区别,但发病的原因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是由于肾失封藏,精失主宰所致,与心肾关系最为密切。临证虽有虚实之分,但总不离心肾二脏之病。在治疗上,初起实证当以清泻君相之火,治宜滋阴为主,而久病虚证则应调补心肾,治宜固精节流为主。本方主要是由滋养补虚与固涩止遗两大类药物组成的,这两类药物虽然各自有其不同的作用,但又有着相互辅助的作用,所以在用于遗精、滑泄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如方中熟地黄、黄精、枸杞子滋肾填精;山茱萸、覆盆子养肝肾而涩精;生山药、益智仁补益脾肾而固精;桑螵蛸、莲须固肾止遗;龙骨、牡蛎、五味子、炒酸枣仁安神涩精,收敛固脱。诸药合用,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固精节流,使之肾复藏制之职,心得主宰之能,精自能安其处不得走泄也,此乃本方之特点。
(加减) 相火妄动者加黄柏10g,知母12g;阴阳两虚者加炮附子6g,杜仲12g;气阴两虚者加党参10g,黄芪15g。
(按语) 崔文彬中医还应用本方治疗糖尿病、小便频数属于心肾不足者,或神经衰弱而表现失眠、健忘、心悸、腰膝酸软等心肾两虚的病人,在临床上都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源) 《崔文彬临证所得》
免疫性男性不育——消抗丸(林天东方)
(组成) 女贞子1kg,墨旱莲1kg,生地黄1kg,玄参1kg,蒲公英1kg,金银花1kg,柴胡1kg,虎杖1.5kg,丹参1kg,赤芍1kg,穿山甲0.5kg,王不留行1kg,田三七0.1kg,蒲黄1kg,海马100条,党参1kg。
(用法) 女贞子、海马、党参、赤芍、穿山甲(用砂炒至暴鼓,加醋制)、田三七、蒲黄(炒黄)等药干燥粉碎成粗粉;余药加水煎煮2遍,浓缩成稠膏。然后将上述粗粉与药膏混匀,干燥后粉碎,过100目筛,蒸馏水泛为小丸。每次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40天为1个疗程,1疗程未愈者,再治疗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用于免疫性男性不育阴虚湿热兼瘀血证:婚后不育,精子成活率或活动力低下,Asab阳性。小便短赤、灼热,尿痛,小腹拘急,腰酸腰痛,舌暗红或有瘀斑,苔少或黄厚,脉濡数或弦。
(方解) 林天东教授认为,本病临床辨证多属阴虚(肾阴)湿热、精道瘀阻,治疗应滋阴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据此而自拟方药治疗免疫性男性不育,且不断修改完善,最后拟成消抗丸方。方中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黄、玄参滋阴清热,蒲公英、金银花、柴胡、虎杖清热解毒,丹参、赤芍、穿山甲、王不留行、田三七、蒲黄化瘀通络,更用海马补肾填精、党参益气为佐。使****得复、湿热得清、瘀血得化而气机条畅,抗体得消而能有子。
(按语) 治疗42例,经2个疗程治疗,痊愈6例(其中1例经1个疗程治愈),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总显效率40.5%,总有效率(即Asab转阴率)为64.3%。
(方源) 黄显勋.运用林天东教授经验方“消抗丸”治疗免疫性男性不育42例.中医研究,2005,18(1):47
痹证——地乌蠲痹汤(姜春华方)
(组成) 生地黄60g,制川乌(先煎15分钟)9g,威灵仙9g,蚕沙15g,秦艽15g,乌梢蛇6g,怀牛膝9g,豨莶草15g,五加皮15g,独活9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重者每日2剂,分4次服。
(功效主治) 滋阴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用于行痹、痛痹、着痹以及化热伤阴的热痹所致的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重着、肿胀(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病)。
(方解) 方中生地黄甘寒,有滋阴润络、凉血清营、补益肝肾之功,姜老常用大剂量治痹,甚者可至150g。制川乌辛热,温经散寒、祛痹止痛。辛温燥烈之品有伤阴耗血之弊,川乌与生地黄相配,共为主药,取利除弊,相得益彰。秦艽、威灵仙、独活、乌梢蛇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牛膝、五加皮,强筋骨、补虚损;豨莶草强筋骨、祛风湿;蚕沙和胃化浊。诸药合用,既补肝肾不足,又祛风寒湿邪、活血止痛。
(方源) 《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
痹证——刘氏痹证方(刘仕昌方)
(组成) 秦艽15g,独活、防风、牛膝、川木瓜、威灵仙各12g,生薏苡仁30g,茯苓25g。
(用法) 每日1剂,清水4碗煎至1碗半,分2次温服。连服5~7剂为1疗程,一般治疗4~6个疗程。
(功效主治) 祛风祛湿,调和气血,通痹止痛。用于痹证。
(方解) 刘老在治疗痹证时,往往注重风淫湿滞之所因,以驱风祛湿为基本大法,遣方用药,取得较好疗效。方中秦艽、威灵仙、独活祛风湿,舒筋通络而止痹痛,是主要药物,尤其是秦艽质润不燥,善走四肢,是刘老治痹必用之品,配以威灵仙善行上肢、经络之表,独活善行下肢而通络止痛,诸痹适用;茯苓、生薏苡仁性味甘淡,两药为伍,利水渗湿,驱除留注关节、肌肉之痰湿,以助除肿胀痹痛;防风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以助秦艽、威灵仙、独活驱风之力,以止游走不定之痹痛;木瓜舒筋活络,牛膝强筋骨、利关节,且活血通络,配合诸药,可除入络之风湿邪气,畅通经络,调和气血而通痹止痛。
(加减) 若痹证偏于寒者,症见关节肌肉麻木重着,无红无热,口淡、苔白,脉弦紧,可在方中加入羌活10g,桂枝9g,蚕沙、姜黄各12g。痹证偏于热者,症见关节肌肉红肿热痛,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脉滑数或弦数,可加知母、老桑枝各15g,忍冬藤30g,石膏18g。诸痹证兼气血不足者,口中和,舌淡,脉弦细或细弱,可加黄芪、鸡血藤各30g,当归12g,川芎10g。诸痹证疼痛较甚者,加海桐皮30g,豨莶草15g,宽筋藤、络石藤、海风藤各18g。若痹证经久不愈,风湿之邪深入经隧骨骱而成尪痹者,必藉“虫蚁搜剔”经隧,方可止痛奏效,可在方中加入乌梢蛇15g,穿山甲12g,蜈蚣9g,地龙15g。
对各类痹证患者,除口服汤药之外,刘老常嘱患者用瑞草油涂搽痹痛的关节局部皮肤,每日2~3次,每次涂上油剂后用手摩擦局部皮肤10~15分钟,止痛效果较佳,配合内服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另外,还可以使用外敷双柏散水蜜制剂(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制剂。以大黄、黄柏、侧柏叶等杵末为散,加蜜糖,温开水调匀,外敷患处),治疗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者,具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作用。
(验案) 罗某,女,28岁,酒店职员。1989年3月6日初诊。患者反复膝关节肿痛发作7年多,多在受寒后痛甚,时左时右发作不定,发作时服用消炎痛、双氯灭痛等可缓解,但曾有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病史,故停西药而求中医治疗。症见左膝关节疼痛微肿,皮色不变,但按久之有热感,行走时及夜间痛甚,口干,纳呆,寐差,大便溏烂,舌淡胖、苔薄白润,脉弦细滑重按无力。诊断为痹证,属气虚风湿痹,活以益气和血、驱风祛湿。处方:黄芪30g,当归、独活、防风各12g,鸡血藤、茯苓各20g,秦艽、桑寄生、乌梢蛇各15g,川木瓜15g,牛膝、威灵仙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5剂,并配以瑞草油外搽双膝关节,每日2~3次,左膝关节疼痛消失,右膝关节也未有疼痛发作,但觉行走时膝关节痿软乏力,依前方去防风,加白芍15g,枸杞子12g,再服7剂,巩固疗效。后患者每月复诊1次,守上方取药7剂,随访半年,未见关节疼痛发作。
(方源) 林培政.刘仕昌教授辨治痹证经验.新中医,1995(10):11
痹证——通络息风汤(欧阳琦方)
(组成) 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秦艽10g,当归尾12g,蚕沙10g,豨莶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主治) 柔肝息风,通络缓痉。用于慢性风湿痹病。
(方解) 欧老自创了治疗慢性风湿痹病之“通络息风汤”。该方由陈修园《时方妙用》“息风缓痉汤”化裁,方中用忍冬藤、薏苡仁清热祛湿,辅以当归尾活血行滞,白芍柔肝和营敛阴,能清理络中郁热瘀阻;防己祛湿消肿,通行十二经;萆薢行血通痹,逐经遂之湿;蚕沙导浊清络,疏导诸经之凝滞,为痹病偏于瘀热者必用;桑枝、豨莶草通经活络,秦艽舒筋缓痉,配合甘草协调诸药。所选之药,多属柔润之品,且多肝经之要药,故能很好地发挥柔肝息风、通络缓痉之效。
(加减) 痛在上肢,加姜黄;痛在下肢,加五加皮、威灵仙;关节肿大,屈伸不利,加松节、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加僵蚕、全蝎;关节拘挛,加蝉蜕、木瓜;手足心热,关节热痛,加生地黄、牡丹皮;畏冷,加紫苏梗;麻木,加泽兰;心悸,加丹参、远志;恶风寒,无汗身痛,加紫苏叶、防风、羌活。
(验案) 汪某,女,37岁,工人。因全身关节肿痛反复发作3年,于1992年9月12日来诊。自诉工作中经常接触水,1989年秋季开始出现下肢膝关节肿痛,逐渐发展至全身大小关节。曾在某市医院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服“炎痛喜康、扑炎痛、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仅能当时缓解症状,停药即发。症见指、腕、踝关节红肿疼痛、灼热,脘胀纳呆,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略数。查血沉50mm/h,类风湿因子阴性。辨为热邪挟湿,瘀阻关节,治以清热祛湿,通络缓痛。药用忍冬藤15g,防己16g,蚕沙12g(包煎),豨莶草15g,络石藤15g,桑枝12g,赤芍12g,牡丹皮10g,薏苡仁15g,甘草1.5g,14剂。药尽复诊,踝关节肿痛消失,其他关节肿痛减轻,仍食少,口稍干,尿黄,舌质淡红,苔白滑。原方加姜黄3g,厚朴10g,神曲12g,15剂。三诊,关节肿痛消失,食纳增加。复查血沉正常。改通络息风汤善后调理20剂而收全功。
(方源) 朱克俭.欧阳琦研究员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诊疗经验.湖南中医药导报,1995,1(2):14
痹证——豨莶四物汤(李旭蕃方)
(组成) 豨莶草30g,当归身10g,川芎9g,赤芍12g,生地黄15g,秦艽9g,防己9g。小孩用量宜按年龄递减。
(用法) 水煎分2~3次温服。寒湿痹证,亦可用米双酒1000m1,用上药1剂,浸泡半个月,每服10~25m1,饭后服,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