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儿科病证 (3)
(验案) 陈某,男,1.5岁,1988年4月12日初诊。患儿生后体健,诊前3个月起病,症见憋气,每于哭喊之后发作,1日3~5次,每次持续1~2分钟,历次发作均有呼吸暂停,面色青灰,时甚苍白,神识不清,缓解后除有涎沫外,未见其他异常,病后乳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曾用抗痛、镇静、安神、补钙等治疗未见好转,检查:神乏面白,唇淡,舌质淡,苔白薄,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脉缓,指纹淡,脑电未见异常。中医诊断为气厥,西医诊断为屏气发作综合征。此乃气郁血瘀而致,治拟调气理血,行气活血,开郁降逆。药用:当归5g,远志5g,郁金5g,白芍5g,麦冬5g,百合5g,丹参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2天停止发作。治疗8天,虽有哭喊,但未见发作,遂继服药12天以巩固疗效。随访4个月未再复发,依此治疗26例患儿,男多于女,均为2岁内婴儿,短者数日,长者1个月,均获痊愈。
(按语) 治疗26例2岁以下小儿气厥证,疗程不一,但均获痊愈。气厥由情志因素引起者较多,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宜教育、引导小儿调节情绪,稳定情志,尽量避免能够引起小儿生气而哭喊的不利因素。又气厥实证久之可转化为气滞血瘀证,故方中除养阴安神、开窍等治标之药外,较多应用行气、活血、化瘀药物。所以,气厥反复发作,适当增加活血化瘀药物,可提高疗效。
(方源) 阎应录,夏光欣.王烈教授治疗小儿屏气发作的经验.吉林中医药,1993(4):9
小儿惊风——镇惊汤(孙一民方)
(组成) 钩藤5g,薄荷、蝉蜕各1.5g,僵蚕3g,苇根9g,地龙3g,天竺黄、茯神各5g,琥珀1g。
(用法) 水煎服。1岁小儿用量。
(功效主治) 清热息风,镇惊安神。小儿惊风。惊战,抽搐,烦躁,睡眠不宁。
(方解) 方中钩藤清热平肝,息风镇痉,用于肝风抽搐,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薄荷、蝉蜕散风热,定惊;僵蚕息风解痉;地龙清热解痉;天竺黄清热化痰、安神定惊;茯神、琥珀镇惊安神;苇根清热生津。
(按语) 小儿神经脆弱,应付刺激性能不强,如遇突然声响或其他动物的惊吓后,神经易于紧张,症状表现惊战或抽搐,神不安宁,用定惊安神法,使神安惊除,则惊战抽搐可愈。
(方源) 《临证医案医方》
抽动秽语综合征——肝风方(宣桂琪方)
(组成) 杭白芍6g,炙鳖甲10g,蝉蜕10g,钩藤30g,辰茯神10g,生龙齿10g(先煎),磁石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天麻6g,石菖蒲6g,益智仁10g,地龙10g,秦艽6g,防风6g。
(功效主治) 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用于抽动秽语综合征。
(方解) 宣师认为本病以面部肌肉不自主抖动为主症,根据《内经》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将其列入“肝风”范畴。由于小儿“肝常有余”,故临床患儿大多具有脾气倔强、急躁易怒、睡眠不安、盗汗、大便干结等阴虚火旺症状;肝体阴而用阳,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则出现抽搐等“风胜则动”的病理现象;肝主风,风善行而数变,故抽搐部位多变;“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多出现眨眼、耸鼻、呶嘴、歪颈、点头、做鬼脸等头面肌肉的抽动;因小儿“脾常不足”且“脾为生痰之源”,致水湿潴留,聚液为痰,痰气互结,上扰咽喉,故见痰多、喉间发出奇特叫声等症;心神受损,形神失统,故见心烦易怒、易惊、夜寐不安或入寐多梦等症。宣师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有关。基本病理因素以风、火、痰、虚为主,病机属虚实夹杂。治疗应按照“肝风”辨证施治,主要采用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的治法。全方用白芍、炙鳖甲养阴平肝,龙齿、茯神、磁石、生龙牡镇静祛痰,天麻、钩藤、蝉蜕、地龙平肝息风,石菖蒲、益智仁益智开窍,秦艽、防风祛外风。
(加减) 肝火旺盛,加焦山栀子;抽动甚者,加全蝎等虫类药息风;智力下降,重用益智仁,酌加五味子;痰热内扰、睡眠不安,加炙远志、重用辰茯神或合用甘麦大枣汤;肝气郁结,加广郁金、柴胡;喉间异声,加天竺黄、山豆根、玄参化痰利咽;有外伤史及出生缺氧史,加丹参、桃仁、郁金活血化瘀。又由于本病为不自主多发性抽搐,临床表现多样,因而还应根据抽动的不同部位使用引经药,如头部抽动用葛根、天麻,眨眼明显加桑叶、白菊花,鼻抽动加辛荑花、苍耳子,腹肌抽动可用白芍、甘草酸甘缓急,四肢抽动加桑枝、桂枝、鸡血藤祛肢末之风。
(验案) 丁某,男,13岁。2000年7月29日初诊。患儿1996年开始出现眨眼、点头、呶嘴、耸鼻、肩胛抽动等症状,曾作脑电图、CT检查均正常。先后服用西药氟哌啶醇、苯海索2年余,而疾病反复不愈。刻诊见:两眼频眨,并有耸鼻、点头、呶嘴、两肩胛抽动,有时喉间发出怪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中等。平时容易出现口腔溃疡、鼻衄、唇周潮红。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此属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治拟养阴平肝、祛风安神。处方:白芍10g,天麻6g,丹参6g,生石决明15g(先煎),生龙齿1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钩藤30g,蝉蜕10g,炙远志6g,石菖蒲5g,郁金6g,防风6g,秦艽6g,地龙10g。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服药2个月后,患儿抽动好转,守法施治4个月,诸症痊愈。
(按语) 本病可因心理紧张、精神创伤等所致,或因外感风邪、寒冷刺激、眼咽疾病而诱发。患儿除出现多发性抽动外,亦可出现。①行为异常:易激怒、冲动不能自控,打架斗殴;②思维异常: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多动,学习成绩时好时坏或很差,写字计数易出错;③人格障碍:自卑、骂人、随便吐痰。如果患儿伴有行为、思维异常或人格障碍,这就需要家长、老师和亲朋好友给予理解和帮助。为此,宣师特别重视调护,嘱咐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善于说服,少打骂。生活上避免寒冷刺激,不要在过冷的江河中游泳,忌冷饮,少看电视,回避紧张刺激场面。同时鼓励患儿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通过运动进行调节。这样既能巩固疗效,又可避免病情复发,从而减轻患儿的精神压力,使疾病痊愈。本病病程较长,且易复发,治疗应坚持用药,一般为2个月~2年。
(方源) 龚人爱.宣桂琪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撷萃.江苏中医药,2004,25(5):8
肠虫证——乌梅汤加减方(张士卿方)
(组成) 乌梅10g,川花椒3g,细辛3g,使君子10g,槟榔6g,党参6g,当归6g,川楝子10g,胡黄连3g,黄柏6g,白芍15g,鸡内金10g,炙甘草6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
(功效主治) 用于肠虫证。
(方解) 仲景用此方主要是治疗因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所致的蛔厥症。张教授师古而不泥古,强调“虫当化之”,常在“乌梅丸”原方基础上改丸为汤加减化裁,取原方安蛔之功,并适当加以健运脾胃之药,做到标本兼治。张教授常强调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以脾常不足为生理特点,指出在化虫之中及化虫之后,皆宜调补脾胃,于症状减轻后予异功散加减继服之,以杜虫之复生。方中乌梅、白芍之酸能柔肝缓急,酸能安蛔,使蛔静而痛止,与川楝子相助以定痛;蛔动因于胃热肠寒,蜀椒、细辛味辛性温,辛可伏蛔,温能温脏驱寒;胡黄连、黄柏味苦性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胃热;使君子、槟榔助乌梅化虫之功;党参、当归益气健脾;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和胃运脾;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寒热并用,虚实并治;酸辛苦甘,刚柔相济;辛开苦降,土木双调之功用。
(加减) 如有不思饮食者,加太子参、茯苓、白术、陈皮、法半夏以健运脾胃;咳喘日久不愈者,加百部、杏仁以润肺止咳;体虚多汗者,加煅龙牡、浮小麦以敛汗止汗;大便干燥者,加瓜蒌以润肠通便;易干呕者,加砂仁以行气止呕;口疮、咽痛者,加牛蒡子、桔梗清热利咽;多梦者,加石菖蒲、郁金宁神清心。
(验案) 谢某,女,6岁,2006年11月10日以脐周腹痛3天就诊。2周前患儿因气候突变而患感冒,至今未痊愈,现脐腹时痛时止,仍咳嗽,纳谷不多,夜寐齿,喜俯卧。查体: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心肺听诊正常,咽部略红,舌尖红,少苔。治以温脏安蛔,润肺止咳。处方:川花椒3g,乌梅10g,细辛3g,使君子10g,槟榔6g,党参6g,当归6g,川楝子10g,胡黄连3g,炒白芍15g,百部10g,延胡索10g,炙甘草6g,杏仁1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4剂,水煎服,2剂后脐腹痛减轻,4剂后咳嗽较前好转,食欲增加。二诊:排出蛔虫2条,诸症消失,咳嗽痊愈,食纳可,续服2~3剂参苓白术散加减,使患儿脾胃两健,生化有源,气血渐运,生机盎然。
(方源) 刘婷,任学通.张士卿教授辨治小儿肠虫证经验.甘肃中医,2007,20(12):14
疮疡——自拟四黄汤(张士觐方)
(组成) 大黄、黄芩、黄柏各15g,黄连5g,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各30g。
(功效主治) 祛实邪,清热毒。用于婴幼儿各种化脓性皮炎、疮毒等。
(方解) 本方源于《证治准绳》,系四黄散去滑石、五倍子加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衍化而来。四黄皆大寒之品,苦则燥湿,寒则清热。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辛凉微苦,功擅解疮疡肿毒,伴四黄则疗效倍增。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排脓消肿之功。张老谓:“小儿体属纯阳,阴本不足,卫表功能不固,抗病能力低弱,易为六淫外邪所侵,极易化热化脓。”自拟四黄汤加减用于婴幼儿各种化脓性皮炎、疮毒等疗效显著。且不经注射,无须口服,易于接受。以药液洗擦皮肤,容易吸收,通过腠理,转入体内,能起到祛实邪、清热毒之效。
(加减) 湿重者加土茯苓30g,热甚者加焦栀子20g,毒甚者加紫花地丁30g,痒甚者加白鲜皮20g。
(验案) 脓庖疮 患儿,男,2岁,1979年7月初诊。值炎热天气,患儿头面部、上肢胸腹有脓性疱疹,浸淫成片,高热烦躁,体温39.8℃(****)。经用抗生素无效遂来求诊。给“自拟四黄汤”加焦栀子20g,3剂。嘱煎汤洗擦皮肤。3天后复诊,身热已退,脓性疱疮消隐。续3剂,防复发。
急性化脓性皮炎 患儿,男,3岁,1977年7月初诊。患儿初起全身皮肤潮红,瘙痒难忍,不思饮食,夜不安寐,啼哭不休。数日后,部分感染化脓,脓水淋漓,湿淫衣襟,体温39.1℃(****)。经用中西药疗效甚微,即来门诊。处“自拟四黄汤”加白鲜皮15g,土茯苓20g,3剂,煎汤洗擦。复诊时据家长云:患儿当晚即能安睡,病情明显好转,体温降至正常。2剂后渐进饮食。再进3剂,以祛余邪。
(方源) 李笔怡.张士觐运用自拟四黄汤的临床经验.天津中医,198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