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们如何思维
70868200000004

第4章 《思维训练的问题》:什么是思维?

I.思维的不同意义

最好的思维方式

任何人都不能准确地向别人说明应当怎样去思维,这正如他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应当怎样呼吸,以及自己的血液循环的情景一样。可是,人们思维的各种不同的方式却能够被说明,思维的一般特征能够被描述。某些思维方式与另一些思维方式相比,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好呢,也可以提出一些理由来。那些懂得什么是较好的思维方式,并且知道为什么这些思维方式比较好的人,只要愿意,他就可改变他个人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思维变得更有成效。这就是说,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他们就能把事情办得好些;而按照其他的心理活动方式去办事,就不能取得同样好的效果。本书所论及的思维的较好方式叫作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这种思维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然而,在讨论这一主题之前,首先要简短地说明其他的一些心理过程,有时我们把这些心理过程命名为思想(thought)。

“意识流”

在我们完全清醒着的时候,或者,有时甚至当我们睡着的时候,有些事情仍萦回脑际。当我们睡着的时候,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梦境”。我们的脑海中也会产生白日梦、幻想、海市蜃楼,甚至更为杂乱无章的意识流。这种遍布于我们头脑中无法控制的观念过程,有时也被我们称作“思想”。它是无意识的和不受控制的。许多儿童试图弄清他们究竟能否“停止思想”,就是说,试图使头脑里的心理活动停止下来,但是欲罢而不能。我们醒着时的生活有许多是消磨在稀里糊涂的心思、漫无目的的回想、欢快而无稽的期望、倏忽即逝的模糊印象等前后并无关联的琐事之中的。大多数人乐于承认这种状况,实际上,这种状况比人们承认的还要多。因此,如果有人说他能够把他“呆呆地在想什么”表述出来,那么,你最好不要对他抱太多期望:他表述不出什么来;他只能觉察出碰巧出现的“心中的闪念”,而这种“闪念”过后,几乎不能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反思性思维是连续性的

有个故事说到一个在智慧上声望较低的人想在他所在的新英格兰镇竞选市政委员,他对人们发表演说:“我听说你们不相信我有足够的知识去从政。我希望你们理解,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思索着这样那样的事情。”照这种说法,即使最笨的傻瓜也能思维了。反思性思维同心中随意奔流的各种事情一样,是由一系列被思考的事情组成的;但是,反思性思维不同于那种仅仅是偶尔发生的“这样那样”的偶然事件,后者杂乱无章且不足为用。反思性的思维不仅包含连续的观念,而且包含它的结果——一种连续的次第,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正当的结果,受前者的制约,或者说,后者参照前者。反思性思维各个连续的部分相因而生,相辅而成;它们之间来往有序,而非混杂共存。从某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每一步骤,用术语表示,便是思想的一个“词”。每个词都为下一个词留下了可资利用的成分。事件的连续流动构成思想的一系列链条。任何反思性思维都有一些确定的成分,它们联结在一起,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运动。

思维通常限于不直接感知的事物

思维的第二种含义,即它所涉及的事物不是感觉到的或直接感知的,它并没有看见、听到、触摸、闻嗅或品尝那些事物。我们问一位讲故事的人,他是否看到过发生的那些事,他也许会回答说:“没有看到,我只是想象那些事。”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虚构,它有别于忠实的观察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最为重要的是:想象中的偶然事件和一系列事件中的某些事件是具有某种连续性的,它们首尾一贯,被一条连续的线索贯穿起来,处于千变万化的幻想之流和有意识地导出结论的深思熟虑之间。儿童信口讲来的幻想故事,其内部的一致性参差不齐,有些是互相断开的,有些则是联结一体的;当它们联结在一起时,便类似于反思性思维了;实际上,它们通常是头脑的逻辑能力的表现。通常,想象的活动总是出现在严密的思维之前,并为严密的思维作好准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思想或观念是关于某种事物的心理上的印象,而不是实际的存在;思维则是这类印象的连续。

反思性思维旨在求得结论

对比来讲,反思性思维不只是通过头脑中一系列令人惬意的虚构故事和种种景象而得到娱乐,除此之外,反思性思维自有其目的。火车必须有其目的地;反思性思维必须得出一种在想象之外能够得到证实的结论。一个关于巨人的故事,本身可能是有趣味的,而反思性思维的结论却要求说明这个巨人生活在地球上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需要在一系列想象之外作出某些说明,使之成为证据确凿、理由充分的结论。通常所谓的“把它思索出个头绪来”,也许能最好地表达这种对比要素。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专心思考,把一团乱麻似的思绪弄得有条不紊,把含混不明的思绪弄得一清二楚。这里便有一个要求达到的目的,而这目的控制着相继出现的种种观念。

思维实际上是信念的同义语

思维的第三种含义,即它实际上等同于信念。“我认为明天将冷起来了”,或“我认为匈牙利比南斯拉夫要大”,等于说“我相信什么什么”。当我们说“人们曾经认为世界是平坦的”时,我们显然是指我们的前人拥有这种信念。思维的这种含义,比前面提到的两种含义要狭窄些。信念是超于某物之外而对该事物的价值作出的测定。它对某些事实、原则或定律作出断定。这意味着指定状态的事实和定律或被采纳,或被拒绝。信念应该被肯定,至少应该被默认。信念的重要性无需多加强调。信念包含那些我们并不确定的知识,然而却确信不疑地去做的事情;也包含那些我们现时认为是真实的知识,而在将来可能出现疑问的事情——正如同过去许多曾被认为是确定的知识,现在却变成了不过只是一种看法或者竟是错误的。

思维等同于信念作为一个单纯的事实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表明信念有无根据。两个人都说,“我相信世界是球形的”。可是当有人提出质疑时,其中一个人却几乎不能提出或根本拿不出这种说法的证据来,因为他只是人云亦云而已。他接受这种观念,只是因为这种观念是流行的说法,他本人并未调查事实,并未亲身参与建立这种信念。

这种“思想”是无意识地产生的。人们偶然地得到它,但不知道是如何产生的。这种思想来源不明,并通过不易察觉潜入人们的头脑,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我们智力架构的一部分。传统、指导、模仿——所有这些或是依据某些形式的权威,或是迎合我们本身的利益,或是符合一种强烈的情绪,从而得以形成某种思想。这类思想不过是偏见而已,它们不是经由观察、收集和检验证据等人类思维活动而得出的结论,而是凭空而下的断语。即使它们碰巧是正确的,其正确性对具有这种思想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反思性思维激励人们去探索

现在,我们再次用对比的方式来研究本书所提及的特殊种类的思维——反思性思维。我们前面提到的两种意义的思维可能有害于心智,因为它分散对真实世界的注意,也因为它可能只是浪费时间。一方面,如果恰当地运用这类思维,人们可能得到真正的欢乐,并且可能成为所需娱乐的来源。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不能获得真理:它们本身并不能展示让人们接受、坚持和愿意作为行动依据的东西。它们可能包含一种情绪的信仰,但却不含有理智的和实际的信仰。另一方面,信念却明确地包含理智的和实际的信仰,因此它们迟早会要求我们去调查研究,找出其所依据的理由。把一片云朵想象成一头鲸鱼或一匹骆驼,这只是一种“幻想”,并不会使人得出要骑这些骆驼或用鲸鱼炼油的结论。可是,当哥伦布把世界“想”成球形的时候,他的意思是“相信世界是这样的”,他和他的同伴由此萌生出一系列其他的信念,并作出相应的行动:坚信沿此航线可以抵达印度,坚信船只在大西洋中向西远航会出现什么结局;他们认为,正是将世界视为平面的思想,使人们作出不可能环球航行的结论,使人们把世界限制在欧洲人已经熟知的一小块文明的地区,如此等等。

早先人们认为世界是平面的这种信念,还是有一定证据的,其依据的是人们在视野的限度内所能看到的现象。但是,人们没有对这种证据作进一步的考察,没有综合其他证据进行核验,也没有探寻新的证据。这种信念基于人们的惰性、惯性和传统,而缺乏探究的勇气和精力。后来的人们认为世界是球形的,这一信念植根于细心的和广泛的研究,植根于有意扩大观察范围,植根于结论的推导,即考察不同的假设,看哪一个同信念相符合。这种信念同第一种思维含义的区别在于,它是种种观念井然有序的连接;它同第二种思维含义的区别在于,它有可控的目的和结局;它同第三种思维含义的区别在于,它有个人的考察、检定和探究。

哥伦布之所以能够提出他的新思想,正是由于他并未不加怀疑地接受通行的传统理论,而是予以怀疑和探究。长久以来习惯上认为最确定无疑的事物,他敢于怀疑;人们认为似乎不可能发生的,他相信其可能发生。他就是这样不断地思考着,直到他提出能够佐证其信心和怀疑的证据为止。即使他的结论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也与先前他所反对的观念不同,因为这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求得的。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思性思维。上述三种思维都可能引起反思性思维;但反思性思维一旦开始,它便具有自觉的和有意的努力,在证据和合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形成信念。

II.思维的核心因素

对于某些观察不到的事物的暗示

然而,上面概述的各种思维状态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如果不同思维模式不是彼此混杂的,那么,获得正确的思维习惯的问题就会容易得多。到目前为止,为了让范围变得清晰,我们考察了各种思维极端的实例。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考察一下基本的思维状态,即处于周密检验的证据和单纯的飘忽不定的想象之间的状态。一个人在温暖的天气下散步。起初,他观察到天空是晴朗的,但是,由于他期间一直想着别的事情,现在突然注意到天气变得比较凉了。于是他想到,可能要下雨了;仰望天空,他看到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就加快了脚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究竟什么是思想呢?走路的动作和对冷的感知,都不是思想。走路是一种活动的趋向,看到乌云和感知到冷是活动的其他一些模式。可是,天将要下雨这种可能性,乃是某种“暗示”(suggested)。走路的人感觉到凉,首先,他想到了云;继而,他看到和观察到了云;再后,他想到了某种看不见的东西:暴风雨。这种暗示的可能性便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如果他相信这种暗示具有真正的可能性,那么,这种思想就属于知识的范围,并且需要进行反思性的思考。

一个人看到云,于是想起人的形象和面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与上述情境类型相同。这两种情境(信念和想象)中的思维都包含着注意或觉察到一件事实,由此引出某种别的未观察到的事物,尽管其未被观察到,但却由已观察到的事物引起心中的联想。正如我们所说,一件事情提醒我们想到另一件事情。然而,这两种情境除了上述的一致性外,还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并不相信云所暗示的脸就是人脸;我们完全没有考虑其可能成为一种事实。因而,这就不是反思性思维。与此相反,下雨的威胁对我们来说,却具有真正的可能性——这同注意到冷是具有同样性质的事实。换句话说,我们并不认为云就意味着脸或预示着脸,这仅仅是一种假想;然而,当我们考虑到冷时,这就有可能意味着要下雨了。在第一种情境中,我们看见一种事物,偶然想起别的事物;在第二种情境中,我们考虑的是看到的事物和暗示的事物二者之间的关联的可能性和性质。被看到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被暗示事物的信念的根据或基础,因而它便具有证据的性质。

指示的功能

一种事物指示(signifies)或预示(indicates)另外一种事物,这种功能引导我们去思考一种事物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另一种事物的根据,这便是所有的反思性思维或特殊智慧思维的核心因素。研究者借助指示和预示这些词语想起各种情境,就能体察到这些词语所提示的各种真实的事件。这些词语的同义词还有:表明、显示、提示、预测、表示、代表、暗指(implies)。[2]我们还说,一个事物预兆另一个事物,是另一事物的预示,或是它的征兆,或是它的启示,或者(假如两者之间的联结不是十分明显)它给另一事物提供了线索、迹象或提示。一个事物预示、意味着另一个事物,单就此而言,它同反思性思维并不是一回事。当我们开始探寻任何特殊提示的可靠性及其价值时,当我们试图检验它的价值并查明什么条件能保证现有资料真正地引出预想的观念并证明接受后者的正当性时,反思性思维便开始进行了。

反思性思维是把信念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如此说来,反思性思维的含义在于:某事物的可信或不可信不是通过它本身,而是通过能作为证明、证据、证物、凭证、依据等的其他事物来体现的,也就是说,是通过信念的根据来体现的。有时,雨是实际感觉到或直接体验到的;有时,我们通过草和树的表面痕迹推断出下雨了,或者说,通过空气的湿度以及晴雨表的状态来推断将会下雨。有时,我们不经过任何中介而直接看到一个人(或假想我们看到了人);有时,我们却不能十分肯定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于是探究一些同时出现的征兆、提示或符号,从而使我们相信所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根据这一探究的作用,可将思维定义为:现有的事物暗示了其他的事物或真理,从而引导出信念;此信念以事物本身之间的实质关系为依据,即以暗示的事物和被暗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依据。一片云朵可以暗示一只仓鼠或一头鲸,这种暗示并不意味着云团是仓鼠或鲸,因为人们看到的事物和暗示的事物本身没有联系或联结。灰烬不仅仅暗示先前曾燃烧过火,而且证明曾存在过火,因为灰烬是由燃烧而形成的。如果真的是灰烬,那就只有燃烧才能形成。这是一种客观的联结,是实际事物的联结。这种联结使一种事物引出某种其他事物的信念具有根据、理由和证据。

III.反思性思维的各种形态

我们可进而申述,反思性思维和一般所谓的思想具有显著的不同,它包括了,(1)引起思维的怀疑、踌躇、困惑和心智障碍等状态,和(2)寻找、搜索和探究的活动,以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实际办法。

不确定性和探究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例证中,寒冷的冲击引起了信念的混乱和犹豫不决,至少在短暂的时间内是如此。因为这种现象是突如其来且出乎意料的,所以这种冲击和干扰需要加以说明、鉴别和评判。把气温的突然变化说成是一个问题,听来似乎有些勉强和武断;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扩大问题这个词的含义,使它无所不包,不论多么轻微和平凡的困惑和挑战,只要它引起信念的疑难,那么,便是真实的问题。一种突然变化的体验,也包含在内。

抬头、举目、瞭望天空这些动作,乃是为了认识某些事实,以回答天气突然变凉这一现象所显示的问题。这些事实刚一提出时是令人困惑的,然而,它暗示了云朵。抬头注视的动作,就是为了探求所暗示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把几乎是自动的注视的动作说成是研究或探索的行动,似乎是牵强附会的。但是,再一次地,如果我们愿意扩大心智运作的概念,使之包括那些琐细的和日常的事物,也包括那些专门技术的和高深莫测的事物,那就没有足够的理由拒绝把注视的动作说成是探究了。因为这个动作的目的在于使心智获得一些事实,使人们能够在证据的基础上求得结论。如果注视的动作是深思熟虑的,这一动作的完成就能得到支持一种信念的客观的根据,那么,它便可以作为涉及反思性思维的探究的基本方式的范例了。

再举另一个同样平凡但并不十分琐细的事例来阐明这个观点。一个在不熟悉的地区旅行的人,走到道路的分岔口处。他没有确切的知识去辨别,于是停下来犹豫不决:究竟走哪一条路才对呢?他的疑难怎样才能解决呢?只有从下述两种办法中任选其一:或者盲目、武断地选择一条路径,碰碰运气;或者寻求根据,导出结论,分辨哪条路是正确的。若试图用思维来决定这件事,那就要凭记忆或进一步的观察,或者既靠记忆又靠观察来探究其他事实。这位困惑的旅行者必须仔细检查他面前的事物,并且必须绞尽脑汁地回忆。他将寻找支持他的信念的证据,以判断哪条路对他来说是适合的——他的证据将对一种暗示作出评估。他可以爬上一棵树;可以先顺这一方向走走,然后再向另一方向走走,看看在哪种情况下可以找到标志、线索和迹象。他所需要的是具有路标或地图性质的某种东西,他的反思性思维的目的是发现适合他的目标的各种事实。

综上所述,思维开始于可称之为模棱两可的交叉路口的状态,于进退两难中任选其一。如果我们的行动顺畅无阻地从一事物进行到另一事物,如果我们允许自己的想象如天马行空,那便不需要反思性思维。可是,当我们树立一种信念而遇到困难或障碍时,便需要暂时停顿一下。在不确定的悬念中(我们可用爬树来比喻),寻找某个立足点去审视其他事实,以便寻找更多证据,从而判定这些事实彼此之间的关系。

思维受目的的控制

在整个反思性思维的过程中,持续性和主导性的因素是解决疑惑的需要。如果没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或需要克服的困难,则暗示的过程必为胡思乱想;这样,我们只能得到所谓的第一种思维。如果连续的暗示单纯是被情绪所控制,与单一的情景或故事相吻合,那么,我们便只有第二种思维。但是,如果要解答一个问题,处理一种疑惑,那便要树立起一个目标,并且使观念沿着一定的渠道流动。每一个暗示的结论都要由它对控制目标的参考性来检验,由它与当前问题的相关性来检验。这种要把疑难搞清楚的需要,也支配着已经着手的探究的性质。一位旅行者,他的目的只是希望找到通往某一特定城市的途径,而如果他的目的是想找到一条风景最优美的小路,那么便要寻找另外的标志,并在另外的基础上检验他的设想。问题的性质决定思维的目的,而思维的目的则控制思维的过程。

IV.本章要点

简要地说,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混淆或怀疑。思维不同于自燃,思维的发生也不是依据“普遍的原则”,而是由某种特定的事物诱发并产生的。笼统地要求一个儿童(或成人)进行思维,而不考虑他自己的经验中某种使他困惑和难以平静的困难的存在,就像建议他抓住自己的鞋把自己的身体提起来一样,是徒劳无益的。

提出困难以后,接下来便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暗示——制订某种尝试性的计划或方案,考虑对问题作出某种解释,斟酌问题解决方案。已有的资料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们只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暗示。那么,暗示又从何而来呢?显然,它依靠人们以往的经验和可供自由使用的相关知识的储备。如果一个人已经熟悉类似情况,如果他之前已经处理过同类型材料,那么大体恰当和有益的暗示就会产生。但如果没有某些类似的经验,那么,疑难终究是疑难。即使儿童(或成人)有了问题,若事先不具备某些类似情境的经验,要想促使其思维,也是全然徒劳的。

然而,即使有了疑难的状态,也有了先前的经验,能够产生一些联想,思维也未必就是反思性的。因为人们可能没有对所得的观念加以充分的批判:他可能匆匆忙忙地得出结论,而没有对结论的根据作出衡量;他可能放弃或过分削减了研究、探索的行动;他可能由于心智的怠惰、麻痹,只采用了第一次出现的“答案”或解决办法,而不肯耐心地寻求某种更为稳妥的方案。一个人只有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才有可能产生反思性的思维。有许多人,既不能承受判断时的困惑,又不愿作出理智的研究,只想要尽快地获得结论。他们养成了过分独断的和教条式的思想习惯,或是认为疑虑的状态乃是心智能力低劣的证明。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融入检查和测试,是反思性思维同拙劣的思维的不同之处。我们要想真正善思,就必须愿意坚持和延续疑虑的状态,以便促进彻底的探究。因此,如果没有找到足以下判断的理由,就不要轻易地接受任何信念或作出断然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