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电影名家名片二十讲
7127000000004

第4章 卓别林与《淘金记》

要选举“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演员”,答案很多,但选举“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喜剧演员”,那么查尔斯·卓别林的名字几乎是惟一的选择。【1】

一、喜剧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

〔生平与创作〕

查尔斯·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1977):出生于英国,成长于美国好莱坞。在电影史上,以其创造的鲜明的银幕形象、深刻的社会批判价值和独特的电影喜剧观念,成为全世界人民爱戴的喜剧电影大师,并集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剧作家、作曲家于一身,具有非凡的国际知名度和艺术影响力。

卓别林18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贫苦的演员家庭,童年在贫困中度过,由母亲抚育成人。卓别林在很小的时候就要自谋生活。在20岁那年,他进入英国卡尔诺剧团成为一名哑剧演员。23岁时他随卡尔诺剧团赴美国巡回演出,被好莱坞启斯东的老板麦克·赛纳特相中,留在了启斯东电影公司当喜剧演员,从此步入了美国电影业。

1914年,当格里菲斯准备拍摄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时候,卓别林在赛纳特的助手莱尔曼导演的《谋生》中开始了第一部影片的拍摄,在片中,他扮演一个英国绅士。在他的第四部影片《夏尔洛和雨伞》(原名《阵雨之间》)中,卓别林有了自己独特的服装造型和人物造型:在外形上选择了礼帽、手杖和小胡子,瘦小的上装、肥长的裤子和过大的鞋子,以及鸭子般蹒跚的走路姿态。卓别林以英国式的含蓄和幽默来处理人物,为银幕创造了一个极富喜剧效果的“绅士流浪汉”形象。“人们如果今天重看这部影片,就会看到夏尔洛这一有名的人物是从这部影片中开始诞生的。”【2】《在酒馆中被捕》是卓别林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描写夏尔洛在一家小酒馆当侍者的爱情故事。卓别林在赛纳特那里初步尝试了电影这一新的表现形式,并在一年中为启斯东公司拍摄了35部喜剧短片。

1914至1918年间,卓别林为多家电影公司拍摄了近百部长度为两本的短片。在这过程中,卓别林不断寻找着影片的主题,探索着人物形象的表现,同时在形式技巧上也日趋成熟。在缪区尔公司拍摄的12部影片中,从第一部《百货商店巡视员》到最后一部《越狱》,他把自己曾经在生活贫困线上的挣扎、遭受创伤的经历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各种方式富有想像力地表现出来。1917年影片《安乐街》的问世,可以视作卓别林创作上的突破和转折。所谓“安乐街”实际上是个贫民窟,影片突破了早期默片喜剧纯粹搞笑的局限,而以滑稽的方式将贫困、饥饿等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揭示出来,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卓别林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成熟思考和尖锐讽刺,使他改变了以后的创作道路。他在《移民》、《狗的生涯》、《田园诗》、《寻子遇仙记》以及后来的《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大批优秀影片中,都表现了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与未卜命运、社会不公的现实、强权政治、现代文明以及与工业化文化之间的冲突。卓别林对“失业者”典型形象的塑造和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念的质疑与抨击,既明显地使他与同时期的基顿、劳埃德等喜剧片明星们的作品形成了严格的区别,又与同时期好莱坞制作的影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27年后,声音技术迅速冲击着电影工业,卓别林反对完全接受声音,他认为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于是他只在默片中引入音乐效果,并亲自谱曲,使用字幕代替对话,较为顺利地过渡到有声片时代。1931年问世的《城市之光》就是运用这种方式创作的一部成功影片,影片仍然以抗议社会势力对人的迫害为主题。1936年拍摄的《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的最后一部无声片,影片讲述的是流浪汉查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遭遇。在大规模的机械生产中,老板用电视来传达命令,试图通过喂饭机来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强度。查理因为传送带上的机械动作神经失去控制,治愈后成了大批失业工人中的一员,过着极不安定和无依无靠的生活。卓别林滑稽表演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尖锐的社会讽刺。

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对白的影片。影片公然嘲笑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是美国最早的反法西斯艺术片之一。1947年在影片《凡尔杜先生》中卓别林一改长期以来的流浪汉形象,而以一个风度优雅、愤世嫉俗的美男子形象出现。1952年拍摄的《舞台生涯》标志着卓别林的思想和艺术水平达到了创作的高峰。同年9月正当他去英国参加该片首映式时,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鉴于卓别林的进步文化活动,“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宣布禁止卓别林重返美国的命令。因此1953年卓别林举家迁居瑞士,之后长住异乡直至逝世。1957年拍摄的影片《一个国王在纽约》,讲述了一位被革命摧毁的中欧小王国的国王到美国避难的故事,这部影片卓别林尝试揭露了冷战时期美国惨无人道的“驱魔”运动,直到20年后才在美国上映。1967年76高龄的卓别林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也是他拍摄的首部也是惟一一部彩色和宽银幕影片。

卓别林把一生都献给了电影艺术。他一生共拍摄了81部影片,几乎在每一部电影中都担当多重角色:主演、导演、编剧、剪辑和作曲。晚年他接受了来自英、法、美等多个国家给予他的各种荣誉。1962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1971年在第二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上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高级绶带;1972年卓别林重返好莱坞并接受了奥斯卡荣誉金像奖;1975年伊丽沙白女王授予他“爵士”称号。1977年圣诞夜卓别林溘然长逝,世界各国的报刊都以显著的位置刊登了这—消息,不同民族用不同的方式给予了这位电影喜剧大师极高的赞美和评价。

〔不朽的电影喜剧艺术〕

卓别林在舞台和银幕上度过了83年的艺术生涯。纵观他的艺术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夏尔洛之前阶段、夏尔洛阶段和夏尔洛之后阶段。卓别林早期创作过一些闹剧,后来创作过个别悲剧和正剧,但绝大部分都是喜剧电影。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他塑造的主要人物夏尔洛或者查理是一群带有悲剧色彩的流浪汉形象,以喜寓悲,悲喜交融,在多样化的滑稽表演中蕴含着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完全摆脱了一般庸俗闹剧的模式,在银幕上实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和卓越的浪漫主义的结合,给世界人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永远的“流浪汉”

卓别林喜剧的突出贡献是塑造了以夏尔洛或查理为代表的流浪汉形象。一想到夏尔洛或查理,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他们标签式的形象:头戴圆顶礼帽,身穿窄小上衣,下着一条肥大的裤子,脚套一双特大的翘嘴皮鞋,手持一根弯头杖子,留着小胡子,迈着八字步走路。他们是纯朴正直的小人物,是常处于尴尬之中却又不安于命运的倒霉者。他们处于社会底层,为生计奔波,喜欢贪点小便宜,也偶尔欺负一下别人,有时又能在同警察、守卫、老板等社会秩序维护者的巧妙周旋中获得乐趣。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试图保持人的尊严和绅士风度,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流浪汉形象是美国典型的城市平民形象,是自由的冒险精神、个人的奋斗意识、不服输的劲头等美国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卓别林创作思想的形象化表现。

“我的名字能使平民百姓想起什么?一个衣衫褴褛、戴着一顶皱巴巴的圆形礼帽、下穿一条宽松长裤、足登特大号皮鞋、手执一根不同反响的手杖的落魄的流浪汉而已。不过这根手杖对于我这样一个角色来说十分重要,可以说体现了我的人生哲学。”【3】在银幕上身体单薄、胆小怕事、四处为家的可怜生灵,实际上从来没有向使他受尽折磨的世界屈服。他是悲惨境遇的牺牲品,但他藐视苦难,拒不接受失败。即使在希望和憧憬被微不足道的琐事化为乌有的时候也只是耸一耸肩,转身而去。手杖也不仅仅是作为体面自尊的标志,而是成了他和命运抗争的象征。卓别林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而且是优秀的讽刺作家和社会批评家,他为我们创造的流浪汉形象夏尔洛或查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卓别林在表现流浪汉注定的悲剧性命运和“在混乱中谋求安全”生存的过程中,在表现一个弱小身躯与强大恶势力之间斗争中,体现了他高度的人性洞察力。

卓别林之所以能够成功塑造流浪汉形象,归根结底在于他拥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卓别林曾说,夏尔洛“就是我自己,一个可笑的精灵,某种我内部的东西,我必须把它表现出来”。可以说,没有当年伦敦街头小卓别林这个流浪汉的存在就不会有银幕上夏尔洛或查理的诞生。卓别林也从小培养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人的本领,他的喜剧艺术成功的基本就在于观察人,认识和熟悉人的本性。在《观众为什么笑》一文中他这样阐释成功秘诀:“要想使观众发笑,并不需要知道什么特殊的秘密。我的全部秘密就在于:我过去和现在都一直在研究人,因为没有人,我什么目的也达不到。”

(二)含泪的笑

卓别林从伟大的人类悲剧出发,创造了自己的喜剧体系,把悲喜因素和谐统一起来,悲以喜出,悲喜交融,一反西方传统悲喜不可逾越的美学观念。在喜剧电影中注入悲剧因素,不但没有破坏喜剧固有的美感,反而将一种新的生命力注入喜剧之中,生成一种新的审美体验,表现出“含泪的笑”的艺术风格。诚然,卓别林的喜剧能激发人们各种各样的笑,有嘲讽的笑、欢快的笑、戏谑的笑??但作为基调的笑是浸透着泪水的笑,是发人深省的笑。无论是《马戏团》中失恋的夏尔洛,还是《城市之光》中赢得了复明姑娘的感恩之情的夏尔洛;无论是《淘金记》中煮食皮靴的查理,还是《摩登时代》中作为机器的奴隶而精神失常的查理??人物都以他滑稽的表演让人们在笑中体会到了酸楚和悲苦。卓别林喜剧片中的悲剧笔触不同于一般悲剧中的浓烈悲壮,体现在流浪汉身上常常不过淡淡地涂抹几笔忧郁的色彩:脸上的一抹愁云,一个忧伤哀怨的眼神,一个无可奈何的苍凉的手势,一个寂寞孤独的背影,一种释然的耸肩的姿态。但在这些细微的动作和形态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纯朴和真挚,继而对他的境遇给予深深的同情。《摩登时代》中查理被选中做喂饭机实验的那场戏,笑剧中掺入悲剧的苦涩堪称经典。机器的手臂环绕着查理,使得他犹如一个受审的犯人不能动弹。机器失灵,玉米棒疯狂地磨砺着他的牙齿,蛋糕和汤劈头盖脸地打下来。查理在被机器捉弄下的狼狈不堪既让观众忍俊不禁,又令人深感同情。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时代对雇员的强行虐待和工人的悲惨境遇呼之欲出。卓别林就是这样在滑稽的表演当中融入对时代和社会的看法,深刻地揭示出现实工业发展和个人的冲突,机器带来的人的异化。

卓别林喜剧的悲剧力量还表现为非伤感滑稽戏讽刺时弊的力量,悲剧因素的融入拓展作品表现的空间,加深反映社会现实的力度和深度。《城市之光》的开头有一个极富讽刺性的场景:市长先生带领一批富豪权贵,给新落成的一组雕像举行庄严的揭幕典礼。罩在群雕上的幕布一拉开,在正中那个雕像的怀抱里却睡着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查理。这是对这体面的典礼多大的讽刺!《大独裁者》中辛格尔玩地球仪那场戏对希特勒的讽刺和抨击可谓入木三分。地球仪的突然泄气象征着希特勒妄图吞并全球的梦想必然破灭,玩火者必自焚的下场。卓别林扮演的犹太理发师被误认为是大独裁者而登上演讲台发表了动人的演说,呼吁全世界人民起来反抗法西斯主义。卓别林这些批判精神锋芒毕露的作品,融进了小人物的悲剧因素,获得了思想的高度。

(三)银幕上的“无冕之王”

卓别林夸张和滑稽的表演是其喜剧风格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他用形象的肢体语言造就了一个个永恒的视觉寓言。卓别林是一位哑剧大师,他的喜剧可以说成功于默片时期。他认为,有声电影彻底埋葬了传统的哑剧,而哑剧却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演员应该懂得,是镜头在讲述故事而不是对白。电影演员应该掌握表情和形体的表现。卓别林正是掌握了高超的默片表演技巧,用丰富微妙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现小人物面对世界所采取的不寻常方式。他曾经说过“全景对我来说是完全不可缺少的。我演戏的时候,我的腿和我的脚、我的脸,一样都在表演。因为我的演技与一般不同,所以没有必要再用不同于一般的摄影角度来拍摄”。【4】让·路易·巴罗是这样高度评价卓别林的哑剧艺术的,“夏尔洛的千姿百态都集中他的上半身,各种动作都从这个中心同时向身体的各个部分伸展。他扮演醉汉,不是两腿无力地左右摇晃,而是从头到脚晃动不停,就像一个星球在转动。但是他演得绝不过火,从来不无含蓄。别的演员要手舞足蹈2分钟才能表达的意思,夏尔洛只需15秒钟就表达清楚了。”【5】比起有声喜剧来,无声喜剧是一种更能使人开怀的娱乐,因为笑料源自动作的敏捷。一个动作发生后,可以在比用语言来叙述所需要的短得多的时间内引发出笑声。

卓别林还常常用对比来激发观众的兴趣。他说,“如果我被警察追捕,那么我总能让警察显得笨拙、愚钝,而我却能在他的两腿之间窜来窜去,显得很灵巧敏捷。表现受到虐待时,那么虐待我的人一定要是个彪形大汉,和我的矮小身材形成对比。这样我就赢得了观众的同情。我还常常装出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制造与可笑事态之间明显的对比。”【6】同时,他也把“惊奇”放在与对比同等重要的位置,但他不在影片的总体结构中刻意制造惊奇,而是尽量利用人物的动作让观众感到惊奇。对他来说,做与观众的期待完全不同的事情是一种乐趣。比如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只要用手轻拍他的肩膀或者叫他一声,但卓别林在影片中却用手杖钩对方的胳膊,慢慢地把他拉过来。在影片《移民》中,他把身子探出船外,只留给观众一个背影,并且双肩抽搐,似乎晕船得厉害。实际上当他重新挺直身子,他的鱼钩上挂着一条鱼。这个意外完美无缺,引起观众一阵欢笑。

二、《淘金记》(The Gold Rush):卓别林的传世之作

卓别林对他自己的作品,最钟爱的就是《淘金记》。他在发行该片后公开声明放弃版权,以便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它。??《淘金记》的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把滑稽叙事、悲剧色彩和抒情韵味高度均衡地糅合到了一起。【7】

摄于1925年,黑白无声片,片长74分钟,由美国查尔斯·卓别林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查尔斯·卓别林 摄影:R.H.托塞罗,杰克·威尔逊

主要演员:查尔斯·卓别林(饰查理)麦克·斯旺(饰吉姆)

汤姆·默利(饰拉逊)乔治娅·海尔(饰乔治娅)

〔要点提示〕

1.体会默片喜剧的艺术特点。

2.结合经典片断,理解和分析影片“笑中含泪”的艺术风格。

3.分析夏尔洛形象及其文化蕴含。

4.注意卓别林精湛的哑剧表演及其喜剧效果。

〔剧情简介〕

阿拉斯加风雪漫天,大批淘金者冒着严寒带着梦想踏进这块陌生的土地。流浪汉查理也是寻梦者的一员,在皑皑白雪上艰难前行。

胖子吉姆终于找到了一处金矿,欣喜若狂地钉下一块表示这里属于他的木牌。但一场大风雪刮飞了吉姆的帐篷,也从金矿地拖走了吉姆。

饥寒交迫的查理跌跌撞撞地来到一座小木屋。主人拉森是个通缉犯,他拒绝查理留宿,但大风把弱小的查理刮进了小屋。不久,吉姆也被风卷了进来。饥饿威胁着他们三个人,抽牌拿到点数最小的拉森只好出去寻找食物,不料被警察发现。他打死警察,夺得了雪橇和食物,还意外发现了吉姆的金矿。小木屋里,饥饿难耐的查理煮食皮靴当作感恩节的晚餐。吉姆产生幻觉,误将查理看成一只火鸡,端起枪就要射杀,吓得查理惊慌躲避。追逐中一只大灰熊闯了进来。两人将其杀死,饱餐一顿后各奔东西,一个继续寻找金矿,一个听天由命。

吉姆回到自己发现金矿的地方,被拉森打昏,而拉森自己却在雪崩中摔下山涧而死。查理来到淘金者聚居的小镇,在舞场受到舞女乔治娅的邀请。跳舞时,查理过于肥大的裤子直往下掉,他顺手抓来一根绳子束在腰上,没想到绳子的另一端系着一条狗,引得舞客哈哈大笑。

查理找到了一份给金矿区技师汉克看家的工作。一天偶遇乔治娅和她的女伴,殷勤招待了她们。她们答应除夕夜来共进晚餐,查理靠借贷和帮人铲雪挣钱,精心准备,并在除夕夜苦苦等待。查理幻想着乔治娅和女伴们翩然而至,乔治娅对他含情脉脉,他兴高采烈地表演小面包舞,逗得大家欢笑不已。梦醒后,查理怅然若失地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舞厅。那里,乔治娅正和别人翩然起舞。乔治娅最后终于想起约定,赶到查理的小屋看到他精心准备的晚餐时,她感到了深深的愧疚。

在小镇,查理重逢吉姆,但此时吉姆处于失忆状态。他和查理一起寻找金矿的位置,然后两人共享财富。经过千辛万苦,两人只找到了那座小木屋,却找不到金矿的位置。夜里,小木屋被刮得团团转,竟滑到了悬崖边。天亮后两人在倾斜的屋子里来回颠倒,最后吉姆踩在查理的头上,来到了屋外,惊喜地发现这里正是他们寻找的金矿所在地!就在吉姆用绳子把查理拉上来的同时,小木屋掉进了万丈深渊。

吉姆履行诺言将财产的一半分给了查理,查理成了百万富翁,和吉姆一道乘船衣锦还乡。在船上他重遇乔治娅,两人最终走在了一起。

〔赏析解读〕

《淘金记》是卓别林1925年创作的默片喜剧经典,被卓别林自己称为“传世之作”。影片以流浪汉形象的成功塑造,悲喜剧的结合,夸张离奇而又有度的情节,大胆丰富的想像力和精彩生动的表演,与视觉画面融为一体的音乐效果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绽放出永恒的艺术魅力,至今仍是世界影坛的精品佳作。

《淘金记》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西部开发为背景,取材于一些真实的事件:在阿拉斯加的一批采金者食物殆尽,只好以吃皮靴度日,更有甚者不得不吃同伴的尸体苟延残喘。区别于以往美国文学中有关“光荣的往昔”的老一套戏剧性情节,《淘金记》是一部抒情的带有讽刺意味的喜剧。主人公有别于其他描写采金者的好莱坞影片中的人物,他并不是黄金的疯狂崇拜者,把金钱看作神话般的梦寐以求的东西,而是一个有着纯朴的乐观主义精神的采金队伍的追随者。卓别林在影片中表现了他传统的小人物的题材,塑造了一个具有当下时代气息的流浪汉形象查理,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小人物美丽的灵魂,既辛辣地嘲讽了世纪之交由贫困造成的淘金热,又对以查理为代表的美国底层人民的厄运和境遇寄予深切的同情。

(一)流浪汉形象

流浪汉形象是卓别林对世界电影的一大贡献,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也是在卓别林的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具有主题性和原型性的形象。《淘金记》中主人公查理具有一贯的非英雄色彩,是受人欺凌的、弱小的、孤苦无依的小人物。衣着单薄,在风雪漫天的阿拉斯加,惟一能够安心享用的美味只有自己的一双破皮靴;在饿极的吉姆眼里,他竟成了一只鸡,差点丧命枪下;在吊在悬崖上的小木屋里,他跌打滚爬,似乎怎么也爬不出去。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做人的尊严,乐于助人、敢于见义勇为,从来不畏惧那些貌似强大的对手,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在蒙的卡罗舞场里,为了给舞女乔治娅解危,他明知道自己不是高壮的杰克的对手,但还是挺身而出。当对方挥拳打来,机灵的查理立即闪身躲开,结果撞落了挂钟,而那钟又正好砸在杰克的头上,一场打斗立刻化险为夷。查理回首看到杰克昏倒在地上,他还以为是自己的“战绩”,于是洋洋得意地走出了舞场。这个片段正是通过查理和杰克的矛盾冲突,把查理那种耿直正义而又略带几分天真的喜剧性格和杰克依仗财势、骄恣蛮横的神态表现了出来。这里影片还使用了心理对照的表演,当查理自认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的时候他实际上处于一种非常可笑的状态。卓别林作为一个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大师,就是用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胆新颖的夸张手法既达到了出色的喜剧效果,又形象地演绎了小人物的困境与辛酸,以喜剧为载体表现悲剧,用查理引起的笑声无情地嘲讽和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行径,从而赋予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

(二)精妙的喜剧场面

这部电影集中展现了卓别林哑剧的表演天赋,影片中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情感表现都是通过表演者丰富微妙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传达的。“煮食皮靴”、“带狗跳舞”、“小面包舞”、“悬崖木屋”等一系列精妙绝伦的场面表现堪称独步,达到了无声表演艺术的极致。如“煮食皮靴”一场直观地表现了查理极端的饥饿状态,又勾划出这一历尽坎坷的小人物顽强的乐观精神。在食物殆尽、四处透风的破木屋里,面对着锅中热气沸腾的皮靴,查理像参加宴会似的,把桌上的小碟和盐罐都摆好,然后戴上餐巾,拿着刀叉,津津有味地开始享用他的感恩节晚餐。他像绅士一样切割着鞋底,姿态优美地把鞋带像绕通心粉似的叉起送进嘴里,像唆鱼刺般把鞋钉一个个唆得干干净净之后吐在桌上。影片同样形象地表现吉姆处于饥饿难耐的状态,查理在他的眼中变成一只鸡,这只鸡移动着卓别林式的步子,扇动着卓别林式的翅膀。又如“小面包舞”一场:除夕夜,查理独自等待心爱的姑娘赴约,却久候不来。幻想中他同乔治娅等女孩共进晚餐,并为她们表演面包舞。他叉起两个小梭子面包,在桌上兴致盎然地做着各种动作,并不断模仿芭蕾舞演员的脚部动作,惟妙惟肖,令乔治娅和她的女伴们欢喜不已。但欢乐毕竟只是幻想中的,幻影消失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仍然是查理那怅然若失的神情、寂寥的身影和失落的眼神。“此时无声胜有声”,喜剧主人公内心深处的那份哀伤与孤独充溢于画面,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表演是卓别林喜剧的最有效手段,借助于表演和纯视觉的画面表现,卓别林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和抒情韵味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无声电影的艺术魅力。

(三)音乐的作用

注重音乐的运用也是本片成功的一个因素。卓别林曾说过:“我试图用优美、富有浪漫色彩的音乐作为我的喜剧的背景,使它同流浪汉角色形成对照,因为优美的音乐赋予我的喜剧以情感。”《淘金记》的背景音乐极好地突出了节奏,渲染了情绪,令整部影片始终弥漫着抒情的气息。为了表现蒙的卡罗舞场里查理杰克之间的那场冲突,影片的音乐充满激情,赋予他们每一个动作强烈的感情色彩。当两个人怒目相视的时候突然音乐消失转为静默,仿佛他们的怒气遽增似乎充溢出了画面。查理得到乔治娅除夕夜来共进晚餐的承诺后兴奋异常,卓别林没有借助字幕表示查理是如何欢喜,而是用一连串夸张而有趣的动作表现出来,配以连续的欢快激扬的音乐:一脚踢翻桌子,一个筋斗跃到床上,双手勾住房梁晃荡着身体,弄破枕头,致使羽毛满屋飘舞。

运用夸张的音响效果强化人物的感受和处境,增强喜剧效果是卓别林喜剧常见的手法。《摩登时代》里喂饭机失灵,玉米棒左右来回摩擦着查理牙齿的声音像电锯发出的机器声;对查理和部长夫人喝完水后肠鸣音的配音扩展了画面空间,仿佛令人看到水在他们腹中流动。该片中“悬崖木屋”这个场面,小木屋里查理和吉姆左右摇晃,他们蹬脚试试小屋是否牢固,查理连续撞门试图出去,两个人趴在地板上挣扎着往外面爬,随着小屋一点一点地下坠,他们的心也一点一点地下沉??人物的一举一动都配以形象的音响,达到了音画和谐一体的效果。

附录一 卓别林主要电影作品

1.1914年,为启斯东影片公司拍摄影片35部。《谋生》是卓别林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2.1915—1916年,为埃森耐公司拍摄影片15部。

3.1916—1917年,为缪区尔公司拍摄影片12部。

4.1918—1922年,为第一国民影片公司拍摄影片9部。

5.1923—1952年,在联美电影公司拍摄影片:

1923年《巴黎女人》;1925年《淘金记》;1928年《马戏团》;1931年《城市之光》;1936年《摩登时代》;1940年《大独裁者》;1946年《凡尔杜先生》;1952年《舞台生涯》

6.1952年离开美国后拍摄影片2部:

1957年《一个国王在纽约》;1967年《香港女伯爵》

附录二 参考文献

1.(法)乔治·萨杜尔著,韩默、徐继曾译:《卓别林的一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2.(苏)库卡尔金著,芮鹤九译:《卓别林评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3.(英)查理·卓别林著,叶冬心译:《一生想过浪漫生活——卓别林自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

4.(英)Dabid Robinson著,葛智强译:《卓别林——生活在欢笑和眼泪之间的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5.(美)唐纳德·伊·斯特普尔斯主编,张兴援、郭忠译:《美国电影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美)刘易斯·雅各布斯著,刘宗锟等译:《美国电影的兴起》,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7.蔡卫、游飞著:《美国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注释:

【1】转引自Netor网同纪念/文选/卓别林之家/卓别林—传奇全传。

【2】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3】《我为什么选择“不幸的人”作为形象?》,原载《普罗旺斯人小报》1931年2月6日,参见(英)Dabid Robinson著、葛智强译:《卓别林——生活在欢笑和眼泪之间的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4】乔治·萨杜尔著:《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5】原载《电影俱乐部》1948年第4期。转引自(英)Dabid Robinson著、葛智强译:《卓别林——生活在欢笑和眼泪之间的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6】《观众为什么笑?》,原载《美国杂志》1918年11月号。转引自(英)Dabid Rob-inson著、葛智强译:《卓别林——生活在欢笑和眼泪之间的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7】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