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700000087

第87章 灵枢译注卷三(3)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伤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罢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

【译文】

手太阴肺经的脉气竭绝,皮毛就会憔悴枯槁。手太阴肺能运行精气以温润皮毛。所以肺虚而不能运行精气以发挥营养作用,皮毛就憔悴枯槁;皮毛憔悴枯槁,是由于皮肤关节失去了津液的滋润;皮肤关节失去了津液的滋润,于是爪甲枯槁,毫毛折断脱落;毫毛折断脱落,是肺的精气先衰竭的征象。此种征象,丙日危重,丁日死亡,这是由于火克金的缘故。

手少阴心经的脉气竭绝,则脉道不通。手少阴经是心脏的经脉;心与血脉相配合。若脉道不通,血流就不畅;血流不畅,面色就失去润泽。故面色暗黑无光泽,是血脉先枯竭的征象。此种征象,壬日危重,癸日死亡,这是由于水克火的缘故。

足太阴脾经的脉气竭绝,经脉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唇舌,是肌肉之本。经脉不能输布营养,就会使肌肉松软;肌肉松软则舌体萎缩,人中部肿满;人中部肿满,口唇就外翻;唇外翻,是肌肉先衰萎的征象。此种征象,甲日危重,乙日死亡,这是由于木克土的缘故。

足少阴肾经的脉气竭绝,就会使骨枯槁。肾应于冬其脉伏行在深部而濡养骨髓。若骨髓得不到肾气濡养,肌肉就不能附着于骨;骨肉不能亲合而分离,肌肉就软弱萎缩;肌肉软缩,就显得齿长而多垢,头发也失去光泽;头发不光泽;是骨气先衰败的征象。此种征象,戊日危重,乙日死亡,这是由于土克水的缘故。

足厥阴肝经脉气竭绝,筋的功能就衰竭。足厥阴属肝脏的经脉;肝脉外合于筋;经筋会聚在阴器,而脉联络于舌根。如果肝脉不能营运精微以养筋,则筋就拘急;筋急牵引阴囊和舌根。所以出现口唇发青、舌体卷屈、阴囊上缩,是筋先败绝的征象。此种征象,庚日危重,己日死亡,这是由于金克木的缘故。

五脏阴经的精气都竭绝,就会出现目系转动;目系转动则目眩,视物不清;目眩为神志先丧失;神志既丧,最远不超过一天半就要死亡。六腑阳经的精气败绝,阴气与阳气就两相分离;阴阳分离则腠理开发,精气外泄,可见汗出不止。所以早晨出现危象,预计晚上可能死亡,夜间出现危象,预计明晨可能死亡。

十二经脉均隐伏行于分肉之间,位置较深,从体表不易察见;通常能察见到的,只有手太阴经过手外踝之上气口部分,这是由于该处骨露皮薄无所隐蔽的缘故。其他各脉浮于表浅而能见到的,都是络脉。手六经的络脉以阳明、少阳二经为最大,此络分别起于五指间,向上汇合于肘关节之中。饮酒后,酒随卫气外达皮肤,先充于络脉,使络脉先盛满。所以卫气已经满盛,营气才能满盛以致经脉大盛。任何经脉突然发生异常搏动,都由于邪气留在脏腑(本)经脉(末)所致;如果邪气在经脉聚而不动,就可郁而化热,脉形坚硬,若脉不坚硬,是由邪气深使经气空虚,与一般人的脉象不同,这样就可以知道那一经脉有了变动的病态。

雷公说:怎么知道经脉与络脉不同的呢?黄帝说:经脉一般是不易看到的,它有了虚实的变化,可从寸口部位诊察得知。脉之显露可见到的,都是络脉。

雷公说:我不明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黄帝说:所有络脉都不能经过大的骨节之间,只在经脉所不到的间道出入联络,再结合到皮肤的浮络,会合后都显现在外面。因此,凡针刺各络脉时,必须刺在络脉有血液淤结之处;若血聚甚多,虽无淤结之络,也应急刺络脉,放出恶血,以泻其邪,否则留结体内,会发为痹痛之证。

一般诊察络脉颜色来判断疾病:络脉色青的,是寒邪凝滞而产生疼痛;络脉色红的,有热象。胃中有寒,手鱼部的络脉多见青色;胃中有热,手鱼部边缘的络脉多呈赤色。络脉显露黑色,是邪留日久的痹证;络脉颜色兼有赤、黑、青的,是寒热错杂的病症;络脉青色而部位短小的,是气虚证。针刺治疗时,对于寒热病,应该多刺浅表的血络,必须隔日一刺,把恶血泻尽为止,然后根据病情虚实进行调治;若络脉小而短的,是气虚的表现,对这种病人如用泻法,会引起昏闷烦乱,甚至突然跌倒,不能言语,在昏闷烦乱发生时,应立即扶病人坐起,施行急救。

手太阴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列缺。它起于手腕上的分肉之间,与本经经脉并行,直入手掌中,散于鱼际处。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腕后高骨及手掌发热;正虚的见张口呵欠,小便不禁或频数。治疗时,取腕后一寸半的列缺穴。本络由此别出,联络手阳明经脉。

手少阴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通里。它起于腕上一寸处,别出上行,循本经入于心中,再上行联系舌根,联属目系。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胸膈间有支撑不舒之感;正虚的见不能言语。治疗时,取掌后一寸处的通里穴。本络由此别出,联络手太阳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内关。它起于腕上二寸处的两筋之间,本络由此别走于手少阳经。并循本经上行,系于心包,联络心系。本络脉发病,邪气实的见心痛;正气虚的见心中烦乱。治疗时,取腕上二寸处两筋间的内关穴。

手太阳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支正。它起于腕上五寸,向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其别出的向上过肘,络于肩髃穴处。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骨节弛缓,肘关节萎废不能运动;正虚的就会发生赘肉,小的赘肉数多如指间痂疥一样。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支正。

手阳明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偏历。它起于腕上三寸处,别行走入手太阴经;其别而上行的沿臂上肩髃,再上行过颈到曲颊,偏络于齿根;另一别出的络脉,上入耳中,合于该部的主脉。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龋齿,耳聋;正虚的见齿冷,膈间闭塞不通。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偏历。

手少阳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外关。它起始于腕上二寸处,向外绕行于臂部,再上行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会合。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肘关节拘挛;正虚的见肘部弛缓不收。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外关。

足太阳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飞阳。它起于外踝上七寸处,别行走入足少阴经。本络脉发病,邪实的出现鼻塞不通,头与背部疼痛;正虚的出现鼻流清涕或出血。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飞阳。

足少阳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光明。它起于外踝上五寸处,别行走入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背。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肢冷;正虚的见下肢痿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光明。

足阳明的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丰隆。它起于外踝上八寸处,别行走入足太阴经;其别出而上行的,沿着胫骨的外缘,络于头项,与该处其他各经经气会合,向下绕络于喉咽。本络脉发病,其病气上逆,出现喉痹和突然失音;邪实则神志失常而发生癫狂;正虚则两足弛缓不收,小腿肌肉枯萎。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丰隆。

足太阴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公孙。它起于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别行走入足阳明经;其别出而上行的入腹络于肠胃。本络脉发病,其厥气上逆则发为霍乱;邪气实则肠中疼痛如刀切;正气虚则腹胀如鼓。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公孙。

足少阴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大锺。它起于足内踝的后面,环绕足跟别行走入足太阳经;其别出而行的络脉与本经向上的经脉相并,走入心包络下,然后向外贯穿腰脊。本络脉发病,其病气上逆发生心烦闷乱;邪气实则二便不通;正气虚则腰痛。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大锺。

足厥阴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蠡沟。它起于内踝上五寸处,别行走入足少阳经;其别出而上行的络脉,沿小腿向上达于睾丸部,聚于阴茎。其病气上逆突然发为疝病睾丸肿大;邪气实则阴茎易于勃起;正气虚则阴部奇痒。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蠡沟。

任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尾翳。由此别出下行,散布于腹部。本络脉发病,邪气实则腹部皮肤痛;正气虚则腹部皮肤作痒。治疗时,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尾翳。

督脉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长强。由此别出挟脊膂上行到项部,散布于头上,再向下行于肩胛两旁,别行走入足太阳膀胱经,深入贯穿脊膂内。本络脉发病,邪气实则脊柱强直;正气虚则头部沉重。检查时,摇动患者的头项部,可以发现挟脊之脉有病变。取本经别出的络穴长强治疗。

足太阴脾经别出的最大络脉,起点处的俞穴名叫大包。从渊腋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如本络脉发病,邪气实则全身疼痛;正气虚则周身骨节弛纵无力。因这一络脉包罗诸络之血,若有淤血,治疗时取本络脉的大包穴。

以上十五络脉,邪气实则血满脉中而明显可见,正气虚则脉络陷下而藏伏。如果脉络看不见,就应在络脉的上下诸穴寻求。由于每个人的经脉不同,所以络脉也有一定差异。

经别篇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