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013

第13章 礼多人不怪(3)

称是最圣明的十全老人的庇护下,家中豪富天下。有句话记载此事:“和坤跌倒,熹庆吃饱”。嘉庆抄出他家中的财产折合白银约八亿两,相当于是当时朝廷十一年财政收入。八亿两,到底有多少官场小人物给和坤送礼,才能聚焦这种富可敌国呢?

先不说官场里为什么会有贪官,而是要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贪官,如果没有人送礼,贪官会不会出现?如果官场上没有送礼,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送礼早已是古代官场上的世袭制度。

其实不只上小人物要舍得送礼,古代整个官场都在忙送礼物。就连官场上权力最大的皇帝也会忙着送礼。

李渊能打下江山,创业成功,大半归功于“送礼”。如果有人去投奔他,就送给一个州的一把手当当。僧多粥少,来的人太多,而州县太少,于是,李渊就把一个州划分成几个州,再一一送给人。这样李渊的“送礼”越多,聚集在他手下的人就越多。

还有武则天当上女皇帝后也忙着“送礼”。她不但给活人“送礼”,还给死人“送礼”。

当送礼已成为一种官场制度,进入官场上的人没有人不送礼的。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尚往来”,有“回报”,你去给他“送礼”,他必定会来给你“送礼”。小人物在官场上要敢于也要舍得送礼,因为礼尚往来的回报就是很可能自己想要到升官之职位。

官场送礼成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代政府有卖官制度。清朝道光年间的道员张集馨在他自编的《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自己的胞兄买官的事。张集馨胞兄因为读书未成,亲戚便出资给他捐了一个卫千总(领运漕粮的下层军官),也算是吃上了公家饭。

《官场现形记》也有描述买官的,浙江粮道贾筱芝,通过巡抚的心腹汤升,用六千两银子买得一个密保,升任河南按察使。贾的大少爷贾润孙趁黄河决口之机,谋任河工总办,赚饱了钱,带着十万两银子进京谋职,先后结识了钱席掌柜黄胖姑,宗室博四爷,书铺掌柜黑白果,开古董铺的刘厚守,,内阁大学士华中堂等权贵,谋求官职。

买卖官职成为政府的一种制度最早在在司马迁《史记》里有记载:秦始皇四年,“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这大概是最早关于“卖官”的文字记载。由于当时国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出现了缺粮,秦始皇就通过纳粟拜爵,来解决粮食危机。

到了西汉时,“卖官和买官”形成了制度,政论家晁错的代表作《论贵粟疏》是一篇系统阐述“卖官”制度的著名文章。汉文帝时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商业也发展起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商人。商人们坐列贩卖,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而农民则卖田宅,卖子孙,用以偿还债务。晁错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改变现行政策,制定新的政策,那就是贵粟政策,也就是秦朝时的纳粟拜爵。晁错说:“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晁错这一政令一推行,商人竞卖爵位,国家的储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最高统治者看到“卖官”有如此好的成果,很中意这一政令,就此把“卖官”作为国家制度长期执行下来。

东汉末年,大小官职已经有了明确标价。刘宏在鸿都门悬内外大小官爵价格表,禄位二千石的卖二千文;四百石的卖四百文,“公”卖一千文。曹嵩花一万元买了个太尉,崔烈贿通灵帝保姆,半价买得司徒。

“卖官”制度到了清朝。已经达到了鼎盛,清朝时可以买到的官极为广泛。京官可买到郎中,地方官可买到高于知府的道员。对买官的人也无任何限制,地主、商贾且不必说,连流氓、盗贼等也无一例外。按照捐纳制度,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而且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及穿官服的待遇。这样,富人花钱卖官,小官用钱卖来大官。

既然皇帝“卖官”,那么比皇帝权力,又比其他人大的官员也就开始了私自“卖官”,而这种私自“卖官”,明里是收礼,暗里就是收卖官钱。这样一到过年过节是官场大小人物最为忙碌的时节,可谓他们的活动旺季,官场上的小人物上下打点,殷勤周到,生怕遗漏了某某关键人物。有些甚至变卖家产,赶搭官场这辆班车。

以礼升官

古代官场说“政以贿成”,其实这个“贿”就是“礼”,此话可以说成为“政以礼成”。谁懂得了“送礼”,谁就打开了升官发财的“窍门”。可以说,“送礼”是走向仕途的终南捷径。

南朝的宋孝武帝刘骏,酷爱樗蒲。樗蒲是古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掷骰子决胜负,叫掷采。采有十种,卢、雉、犊、白为贵采,其余的是杂采。

孝武帝每次赌博时都喜欢下大赌注,人家毕竟是皇帝嘛。陪他玩的人都在赌博时都要让他几分,并且不敢下注。朝廷中有个叫颜师伯的人,知道孝武帝有这一爱好,马上也精学樗蒲。当他和孝武帝玩这种赌博游戏时,总是敢下大赌注,还故意输给孝武帝。孝武帝也最喜欢和颜师伯玩这种游戏。

有一次,孝武帝刘骏和颜师伯又赌了起来。刘骏先掷骰子,一下掷了个“雉”点,立刻高兴不已,以为这一局稳操胜券。因为“雉”点为上乘,很不容易掷到。然而颜师伯轻轻一掷,得到一个最佳点“卢”点,级别在“雉”点之上。

孝武帝见状大惊失色,因为这次的赌注是一百万钱,暗想自己输钱已成定局。然而,早有预谋的颜师伯却镇定自若,装作不知道,迅速抓过骰子,平静地说:“我差点得个‘卢’点”。

这一来,颜师伯当场输给孝武帝一百万钱。机敏的孝武帝,对颜师伯的“作弊”心领神会、,乐不可支地收下赢钱。不久之后,孝武帝就提拔颜师伯当了宰相。高官位一到手,颜师伯就更加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财物滚滚而来,把输给孝武帝刘骏的钱成十倍百倍地赚了回来。人们背地里议论说,颜师伯以钱钓官,赚了大头儿。

借着赌桌,以输钱名义行贿赂收买之实,这种把戏一直上演到今日。人人都清楚,这种并不高明的手段和其他“送”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取”。颜师伯之所以如此大方地“送”,一日之内,白“送”给皇帝上百万钱,但他绝对不是只做赔本买卖的。他“多纳货贿,家累千金”,大“送”特“送”是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与宠爱,自己能获得更大官职,当然也就获得更多的财源。

像颜师伯这样大方地“送”礼的官场人物很多,但是很多时候,礼物并不能直接送到关键人物手上,特别是官场上的小人物。这是官场上生出一种这时官场上生出一种“官场掮客”。晚清吏官刘坤一欲到江南当总督,因担心慈禧太后不允许,便想走军机处大臣荣禄的门路。但荣禄门不得而入,他只得拼命巴结荣禄的亲信、军机京章连文冲,但连文冲也不容易结识。刘坤一登门拜访了两次,都见不到人,不得已,又辗转求连文冲的幕友某人代为牵线引见。结果这幕友以连文冲的名号,讹诈了刘坤一四万两贿银。刘坤一面对这明摆的敲诈勒索,却还大方的掏钱给这位却还大方地掏钱给这位“官场掮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