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189

第189章 唯上是从(20)

封伦本来是隋朝的大臣,隋朝开国不久,隋文帝命令宰相杨素负责修建宫殿,杨素任命封伦为土木监,将整个工程全交给他主持,他不惜民力,穷奢极侈,将一所宫殿修得豪华无比。那个一向以节俭自我标榜的隋文帝一见不由得大怒,骂道:“杨素这老东西存心不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将宫殿修得这么华丽,这不是让老百姓骂我吗?”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忙向封伦商量对策,封伦却胸有成竹地安慰杨素道:“宰相别着急,等皇后一来,必定会对你大加褒奖。”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忙向封伦商量对策,封伦却胸有成竹地安慰杨素道:“宰相别着急,等皇后一来,必定会对你大加褒奖。”

第二大天,杨素被召人新宫殿杨素被召入新宫殿,皇后独孤氏果然夸赞他道:“宰相知道我们夫妻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开心的事了,所以下功夫将这所宫殿装饰了一番,这种孝心真令我感动!”

封伦的话果然应验了。杨素对他料事如神很觉惊异,从宫里回来后便问他:“你怎么会估计到这一点?”

封伦不慌不忙他说:“皇上自然是天性节俭,所以一见这宫殿便会发脾气,可他事事处处总听皇后的,皇后是个妇道人家,什么事都贪图个华贵漂亮,只要皇后一喜欢,皇帝的意见也必然会改变,所以我估计不会出问题。”

杨素也算得上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了,对此也不能不叹服道:“揣摩之才,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从此对封伦另眼看待,并多次指着宰相的交椅说:“封郎必定会占据我这个位置!”

可还没等封伦爬上宰相的位置,隋朝便灭亡了,他归顺了唐朝,他又要揣摩新的主子了。有一次,他随唐高祖李渊出游,途经秦始皇的墓地,这座连绵数十里、地上地下建筑极为宏伟,、墓中随葬珍宝极为丰富的著名陵园,经过楚汉战争之后,地面建筑破坏殆尽,只剩下了残砖碎瓦。李渊不禁十分感慨,对封伦说:“古代帝王,耗尽百姓国家的人力财力,大肆营建陵园,有什么益处!”

封伦一听这话,明白了李渊是不赞同厚葬的了,这个曾以建筑穷奢极侈为标准的人立刻便换了一副面孔,迎合他说:“上行下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气。自秦汉两朝帝王实行厚葬,朝中百官、黎民百姓竞相仿效,古代坟墓,凡是里面埋藏有众多珍宝的,都很快被人盗掘。若是人死而无知,厚葬全都是白白地浪费;若人死而有知,被人挖掘,难道不痛心吗?”

李渊听了封伦的话称赞他说得太好了,并说:“从今以后,自上至下,全都实行薄葬!”

要说拍马屁看起来并不是难事,但拍到上司心里,也就是拍到正点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拍拍马产生的效果却各有所异:有的人在拍马之后,上司则心花怒放;有的人在拍马之后,上司则不动生色;有的人在拍马之后,上司则怒目横生……作为官场上的的小人物,都会争着拍上官的马屁都会争着拍上司的马屁,而要获得拍马的最佳效果,首先,你应该充分的去认知上面的上司你应该充分地去认知上面的上司,细致入微的了解细致入微地了解、掌握上司的言谈举止、性格特点以及管理风格等个性特征,常言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其次,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用才能的展现以及真情的流露打动上司的心,以此来迎合上意。

细心明查上司之色,曾是三等侍从的和珅就做得滴水不漏。和珅属满州正红旗出身,他少年时生活贫寒,乾隆三十七年,和珅22岁时,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并随即充任粘杆处侍卫。粘杆处,就是备用处。

和珅升为侍卫后,常在乾隆身边当差,这就给他提供了接近皇帝的机会。和珅本就生性乖巧,能说会道,很有些小聪明,办起事来伶俐机变;而且和珅长得眉清目秀,、仪态俊雅,容易使人产生好感。和珅在官学中读过几天书,学问不深,但是当知道天了喜欢汉文化但是当知道天子喜欢汉文化,就把“四书”读得滚瓜烂熟,又加之和珅对汉族的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对中原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以及文坛掌故都很留心,因而显得博学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