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002

第2章 面壁十年(1)

面壁十年即为修身内经,典出佛祖释迦牟尼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穴居山洞,餐风饮露,面壁十年,得悟禅宗,开坛讲法,普渡芸芸众生。可见,修身不是朝夕之事,需持之以恒。一面做官一面修身。修身在平时,常记与心,才有一时之感悟。虽然取名是“面壁十年”,只是警戒,目的却是他日“图破壁”。

学而优则仕

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孔子的高足,子夏还说:“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宋真宗赵恒写过一首《劝读诗》,进一步形象地予以阐释:“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古代官场上有不少这样的幸运儿,正是“学”让官场成了读书人的康庄大道。

有学问方可为官,这是很多小人物能走上官场的必修课。古人读书做学问多是为了做官,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囊荧映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都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闻”。官与荣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官以及官级大小,就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就价值的主要标志。官做得越大,他的学问越大,成就越大,人们相信他的人生价值就会越高,然后是顶礼膜拜。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被对手称为“村夫”。事实上,诸葛亮当上丞相之前的确是一个山野村夫。诸葛亮的老家在徐州附近,属于陶谦的管辖,后来曹操大军杀来,攻破城池。为了报杀父之仇,曹操进入徐州之后见人就杀,数十万人的尸体被投入泗水,血流成河,水为之阻,只有极少数人幸免于难。

不久,父母先后离世而去,诸葛亮兄妹在战乱中家破人亡,那年诸葛亮才12岁。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幼年父母双亡,也许就是这样的经历让他身上没有年轻人的轻狂。

此后,诸葛亮和姐姐、弟弟不得不跟随叔父诸葛玄流离失所,奔走他乡。他们千里迢迢,从徐州来到荆州的治所襄阳,投奔荆州牧刘表。一路行来,兵荒马乱,辛苦异常,然而到了襄阳,刚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叔父又去世了。这样,诸葛亮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作为依靠的亲人。诸葛亮的青少年时代多灾多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接连失去亲人的打击和寄人篱下的屈辱,这些对他来说,不堪回首而又十分宝贵。历经磨难,使诸葛亮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使他学到了许多别人难以学到的东西。

后来,诸葛亮躬耕于隆中,与其说是隐居,倒不如说是他在为自己走上官场作准备,对于一个贫穷的人来说,步入官场的终南捷径就是苦读。诸葛亮要找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避开尘世的干扰,避开城市的喧嚣,避开不必要的应酬,“不求闻达于诸侯”,潜心钻研学问,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积蓄知识和本领。而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诸葛亮选在此躬耕苦读,再合适不过了。正是这段困苦而淡泊宁静的生活,培养了他志存高远的理想,这从他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中可以看出。他在《诫外甥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他在《诫子书》中也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将诸葛亮的这些话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既要志向远大又要耐得住寂寞。

正是这样的苦读行修行,刘备才会三顾茅庐,诚请他共谋天下大权。

小人物想要当官,书是一定要读的。不读书的人,在官场上也是有的,这一般是家势雄厚的富家子弟,用钱买来一官半职。这样买来的官,纨宦子弟也当不了多久纨绔子弟也当不了多久,没有学识,官职照样不保。

清朝买卖官职最多,有些捐官者竟然连孔子都不知道。乾隆时期,有个两淮盐运使,掌管地方盐务行政。这是用钱捐来的官。有一次祭孔,盐运使感到很奇怪,就问旁人拜祭的这个孔子是谁?他身边的小书吏说是孔夫子。盐运使不明白就去问一个老塾师。塾师告诉盐运使:“孔子是圣人”。盐运使还是不解,又去问和他一同做官的人“孔子是个什么官”。官友说:“居鲁国司寇,摄行相事”。这样一来,盐运使就更加不懂了。官友便解释道:“相当于今天的刑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盐运使听后似恍然大悟,马上召来书吏、塾师训斥道:“什么夫子,什么圣人,连孔中堂你们都不知道!”书吏、塾师当着面不敢取笑这个无知的盐运使,但是觉得为这样一个愚蠢的人做下属实在委屈。最后,有的人要么离开他,要么就等上面的官来视察,故意让这个盐运使出丑。结果没有多久,这个盐运使就以不称职而落官。

有学问方可为官,为官更需要学问。在官场上混,肚子里没“货”肯定会被人嘲笑,让人瞧不起,这样的后果自然是最后落得个无法胜任,官位不保。

古代的官场其实是个很考验个人学识的地方,如果一个人的学识不深,就应该谦虚、谨慎。明万历初年,在科举考试的时候,有一书生作“怨慕声”这个题目。怨慕即是思慕的意思,这句话出自《孟子·万章上》,其中孟子说舜思慕父母。因此,书生在做文章的时候,加入了“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一句。结果,主考官百思不得其解,将其打入四等,评为“不通”。书生觉得很冤枉,便找到主考官分辩道:“文章此句出在《礼记·檀弓》。可是主考官不但没有就此知错就改,他很生气,骂书生道:“只有你读过《檀弓》!”反而给书生改成五等。书生也动了怒,一下子就把主考官告到上面去。正好这个官职被官场的好几个人物等着,平时就瞄着这个官位,正好机会来了,于是官场上的落井下石者随之就来了。这个主考官自然是被同行挤掉了。

与上述故事相反的是明朝人徐存斋,他做得就不错。徐存斋以翰林的身份到江浙一带督察学政,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年纪未满三十岁。有一个应考的人在文章中引用“颜苦孔之卓”(颜渊学习孔子,苦于孔子的学行过于卓越)的句子。徐存斋评为:“杜撰”,给他评了个四等。

这个书生受到徐存斋的批评,很是不服气,拿着文章找他说:“大宗师(即今典试委员)的指教实在很好。但‘苦孔之卓’并非杜撰,是有出处的,出自扬子(扬雄)《法言》”。

徐存斋马上站起来说:“本官居官过分年轻,学问不足,承蒙指教”。于是改评为一等。当时大家都称赞徐存斋他有学问,肚量大会做官。

耐心

小人物面壁十年苦读修身,想入仕当官,讲究的还要有耐心。耐心是面对自己的志向和目标时要沉得住得气。想要进入官场到底要等多久才能获得一官半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是一辈子,?官职一直都是官场上的稀缺资源。在这条路和你同行的不计其数,所以,很多人为了一个官位,都在耐心等待。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二十年的,更别说用一辈子去忍受碌碌无为的寂寞和平庸。然而,唐朝诗坛上的高适却明确告诉了官场上的小人物,如果你要混进官场,并且混得好,得苦苦等它个五十年。五十年是什么?五十年是为官人修身的最高境界,也只有这样的境界才让高适比他同时代的诗人在官场上更顺利,更通达,更荣耀,并且得到后人极高的评价,《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少时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虽然他祖上曾是官宦之家,少时跟随做韶州长史的父亲一直旅居在广东,不幸的是父亲很早就死在任上。高适无依无靠,只有靠亲友接济为生。这种接济其实与现在的流浪汉差不多。然而即使生活贫寒,吃了上顿没下顿,读书、习武两件事,高适却不曾荒废。他的剑术与日俱增,文章也写得越来越不错。少年时的高适还非常爱交友,这也是为官要累积的财富之一。为了寻求进入官场上的路,二十岁的高适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带着自己仅有一柄长剑来到长安。

年少总是轻狂,高适自以为赴京求官,官职就能唾手可得,然而却是求官久不得果。高适只好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开元十八年前后,高适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这时,正值燕山一带发生北部游牧民族侵犯唐朝边境的战事,高适主动前往参加战斗,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上。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次战斗结束时,高适什么官也没混到手。虽然高适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但是高适并没有放弃自己入仕当官的目标。

此后,高适长期浪游于梁、宋间(今河南商丘一带),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只得靠躬耕田垄过活,甚至有时不得不“以求丐取给”。在此期间,高适交上了两位大诗人,一个是李白,另一个就是杜甫,常与他们一起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跟着名诗人混,高适自然也有几分名气。高适终于被被张九龄的弟弟,时任宋州刺史的张九皋发现,“深奇之”。他立即荐举高适做了封丘县尉,而这时的高适已年近五十岁。

能在五十岁当上县官,虽然官不大,但多少已经正式进入了官场但总算已经正式进入了官场。高适本应该高兴,但是这在高适的眼中,那只是一个九品小官,这种小官对于他来说,与他的宏图大志相差实在太远了。于是,高适终于在一次酒醉后下定了决心,毅然弃官而去。他像一柄尘封万年的古剑,耐心地等待着,酝酿着长剑出鞘。又一次来到长安,不久,高适又被河东节度使哥舒翰看重,他作为军中书记,算作是入了哥舒翰的幕府,到了军营。这似乎也符合高适的想法,并且高适已经有过作战经验。哥舒翰对高适很看重,高适也在收复黄河九曲之地后随自己的主人哥舒翰入朝,献计献策“盛称之于上前”。那么此时高适能够为人称道的才能,不止是在战斗中写几篇赞诗,而是能够为击败敌人而出谋划策的政治远见。

天宝十四载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南下。朝廷派高仙芝、封长清平叛,均被叛军打败,两人也被叛军杀害。叛军直逼长安,玄宗任命哥舒翰守潼关,但是又派宦官李大宜作监军但是又派宦官李大宜做监军。李大宜不懂军事,竟然强迫哥舒翰放弃天险与叛军作战,结果大败,哥舒翰投降。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高适想通过军营建功立业的想法又一次失败,但这次高适却不想现当逃兵,主动去找最高主子,进见皇帝觐见皇帝。

高适从骆谷奔赴河池郡,见到玄宗,上书说:“哥舒翰忠义为国,但是年老体弱,难以胜任,而监军李大宜整天饮酒歌舞,不恤军务。盛夏时节,将士们连糙米饭都吃不抱将士们连糙米饭都吃不饱,怎么能够不败?”(《旧唐书》本传)这一番话,使唐玄宗茅塞顿开,龙颜大悦,认为高适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马上任命高适为侍御史,让高适侍候在身边,不久又升高适为谏议大夫。

树大招风,一下子连连高升的高适很快就惹恼了一个大宦官——李辅国。李辅国是大唐王朝中专权最凶的一个。他曾经跟随高力士当过仆役,最后当他自己手中有权时,却将自己的师傅高力士贬谪出京。朝中就连宰相对他都要执弟子之礼。拥立唐代宗后,李辅国更是不可一世,有一次甚至当着自己的主子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高适的在朝中的直率当然触及到了李辅国的利益,得罪了李辅国。对付刚刚进入官场的菜鸟,李辅国也不用多费神,只需多向皇上进几次谗言,高适就一路左迁,被贬到四川彭州担任刺史了。

为官是一种能力的彰显,也是一种艺术,更要具备一种别人看不到的远见。在随后的“李璘叛乱”中显示出了高适这种远见,而这种远见也正是和他的友人李白对比中展现的。李白跟高适、杜甫会面时,正好是他被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时候。其实,他的仕途已经结束了,但是志向远大为人自负的李白从来就不认为自己会这样沉沦下去。天宝十五年(756),太子李亨于甘肃灵宝即位,是为唐肃宗,尊称玄宗为太上皇。李亨的擅自即位激起了诸王的不满,永王李璘在江陵起兵,打算自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于是李璘想将这位誉满天下的名士罗致旗下,以壮声威,于是派心腹谋士韦子春三次上山,以平定安史之乱、复兴大业的名义,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李白应聘下庐山,入永王军为幕僚,夫人宗氏竭力劝阻,李白不听。

当时高适正担任江陵长史,如果说李白此时体现的是对政治完全的无知的话,高适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政治敏感。他一眼看出永王有对抗肃宗之意,于是借口有病,偷偷离开江陵,投奔肃宗,详细介绍了江东形势,说明永王必败之状。肃宗任命高适为节度使,与来瑱、韦陟共同率兵平定永王之乱。野心勃勃的李璘兵败被杀,而曾被李璘奉为座上宾的李白也因“附逆”而下狱,而高适却步步高升,从刑部侍郎坐到散骑常侍,又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最后又晋封为渤海县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