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058

第58章 礼多人不怪(17)

潘祖荫一直很信任郭嵩焘,又见到大把的银票,很是吸引人,所以也不拒绝,将银票纳入怀中,说:“我们且饮酒,再商量。”几杯酒下肚,大家面热耳赤,郭嵩焘趁热打铁,要潘祖荫赶紧递摺要潘祖荫赶紧递折。路上,潘祖荫又问所保何人,郭嵩焘担心潘祖荫会有所变卦,仍不肯明说。到了奏事处门外,潘祖荫说:“事已至此,必无悔理。只是所保何人,摺中所言何事折中所言何事,必先令我知悉,否则万一皇上问起,将何词以对?”郭嵩焘这才出示保摺郭嵩焘这才出示保折,潘祖荫看了并无异言,于是签上自己的大名,递上奏事处。

这份将左宗棠个人安危与帝国命运联系起来的保摺这份将左宗棠个人安危与帝国命运联系起来的保折,对咸丰皇帝的触动很大,促使皇帝开始考虑对左“亦应重用”。后来左宗棠为报答潘祖荫的保举之恩,据说每年冬天送给潘的“炭敬”照例是一千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约15万元),)。他还赠给潘家一份价值连城的厚礼——道光初年出土的西周文物大盂鼎。

为了保官,用计更重要的是用钱,但是有些官场人物却舍不得大把的银子出手,。保官毕竟不同于升官,这得下狠心出大价钱,一旦舍不得,不仅官位不保,命也会不保。

明朝大太监刘瑾,知人论官。给他送礼品者,他未必记得住,但没给他送礼品者,他个个都记得牢他各个都记得牢。他对送礼品有个基本标准,上不封顶,下得保底,最低标准是,地方官如果上京朝觐,得送两万两,方准放回;京官去地方去巡视去旅游去考察干部,得给上司带礼物,无礼品者,得小心官品。

正德年间,给事中邵天和去海东盘查一桩盐案,。这人面子薄,很怕丑的,不敢向人索拿卡要,回得京来,两手空空,。上班时碰到刘瑾,刘瑾说了一句:“小邵,海东那地方有甚特产啊?”把个小邵吓得尿了裤子,赶紧向人借了18300两银子。小邵大概人缘不错,还能借到钱,。兵科给事中周钥去淮南公干回来,视察索钱没索到,回来借钱没借到,计无所出,只好自认倒霉了。当年被刘瑾“横索金钱,不应”而遭贬谪的还有学士吴俨、副都御史邵宝、南京都御史张泰等等。

清将熊廷弼在辽东守边,“有辽事以来,再任经略,不取一金银”。”,却因辽东失事,坐牢房。刘瑾向熊廷弼传话,说只要以大量礼金给刘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刘瑾向熊廷弼索要四万两,熊廷弼却舍不得,没礼品给刘瑾,。刘瑾自然说熊廷弼没人品,于是他反口说熊廷弼向东林党的杨涟、左光斗各行贿两万两。东林党是刘瑾的死敌,不但不向刘瑾送礼品,而且对刘瑾以礼品论人品、官品做过的事情进行弹劾,。刘瑾对他们恨得牙根痒,。熊廷弼的事情一出,刘瑾将两案并案处理。杨、左等六君子被杀,熊廷弼被“传首九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