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平安保险
7213600000004

第4章 企业经营(1)

中国平安的经营之道是积极参与竞争,因为她明白,只有竞争才有生机,有竞争才会有活力,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去面临残酷的竞争,因为市场经济是个优胜劣汰的场所,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因此,中国平安不仅积极参与国内竞争,而且还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参与到与国际大企业的竞争中去,这种积极图存的战略使平安走在了行业的前列,使企业经营更上一层楼。

一、积极竞争

1.国际竞争

(1)面对“狼”来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家企业想做到独善其身、故步自封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勇于接受挑战,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有成功的希望。中国平安正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行者。保险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萌生的商业保险企业,与国外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资深”同业相比,显得很稚嫩。正因如此,“平安”诞生之初,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一瞄准国际同行的先进模式,大胆实施“拿来主义”,将“建设国际化保险企业”的理念贯穿于公司发展的全过程。

外资保险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逐步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从设立代表处到大规模进军,中国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0世纪80年代,外国保险公司获准在中国设立代表处。

1980年10月,美国国际集团(AIG)在上海设立代表处。

1992年9月,美国国际集团属下友邦保险公司获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首开1949年以后外国保险企业在中国开业先河。

199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

1995年开始,中国批准广州市为向外资保险机构开放城市。同年,美国国际集团在广州设立寿险和财险分公司。

1996年11月,第一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一中宏人寿在上海安家。此后,太平洋安泰、安联大众等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相继建立。

1999年4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时批准4家保险公司进人中国市场,其中美国丘博保险集团公司在华设立分公司、美国恒康相互人寿保险公司、英国保诚集团公司、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在华设立合资寿险公司。

2000年7月,意大利忠利保险和荷兰保险公司获得在华营业执照。同年,中保康联、信诚人寿、恒康天安等人寿保险公司正式营业。

2001年9月,8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准在中国开展或扩大业务:德国格宁保险公司、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和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获准筹建从事财产保险的公司;英国商联保险公司、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和美国全美人寿保险公司获准筹备设立合资寿险公司。已在上海营业的金盛人寿保险公司和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公司分别获准筹建一家分(支)公司。

(2)“狼”来了意味什么。

外资保险公司的加速进入,意味着更激烈竞争的开始。对于以市场扩张为主,重展业、轻后续服务,还处在粗放经营阶段的中资保险公司来说,这一切无疑都将影响其竞争能力;对于已经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兼并与收购浪潮迭起的国际金融业来说,兼具保障提供者和资金管理者功能的保险公司,其业务也逐渐在向其他金融领域渗透,对于还不宜采用混业经营的国内金融业来说,无疑也将影响其竞争能力;而对拥有先进管理经验、产品开发和销售服务及良好资金运用能力的外资保险而言,在一定时期之内将可能使中资保险企业失去更多的市场占有率,人才流向外资公司问题同样可能出现。

外资保险公司的加速进入,同时也意味着更多机会的来临。外资保险的参与,不仅使得保险市场主体增加,促进竞争,使我国保险业在短时间内与国际接轨;同时随着他们先进的营销手段和宣传,将会使百姓的保险意识增强,激活巨大的潜在需求,将市场蛋糕做大。零距离与国外保险巨人相对,将促使中资保险公司接受竞争的现实,并通过向外资保险学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实力。

不能否认,中国平安从最初的一家只能开办财险业务的地方性保险公司,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多元金融产业格局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主要依靠其富有前瞻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早在公司成立之初,中国平安的掌舵人马明哲就率先在业内提出“建设国际化保险企业”的经营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公司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

(3)与“狼”共舞。

20世纪90年代初,平安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拉开了一场在中国国内“与狼共舞”的演出序幕。

1993年12月17日,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获准各出资3500万美元人股平安,各持有5.56%的股份,拉开了平安引进海外投资的序幕。1997年,两公司持股比例各增到7.63%。至平安上市前一度各占6.86%的股权。2005年5月9日,摩根和高盛以每股13.2港元(比当时二级市场收市价溢价9%)将手中9.91%平安股权卖给汇丰,总金额达81.04亿港元。高盛与摩根士丹利“马拉松”式的投资取得了丰厚回报,这是目前投资于一家中国公司的外国投资者获得的最大投资回报之一。摩根、高盛进人平安后的11年间,对平安的公司治理和内控体制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诸如聘请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担任财务顾问,在国内引进个人寿险体制,网罗国外专才构建平安的国际化管理团队等。两家股东还在与汇丰谈判、平安上市等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平安的“大摩时代”。投资银行的持股时间很少超过5年。国际资本市场最著名的两大竞争对手同时看上平安,并持有平安股权长达11年之久,充分反映了平安的投资价值和发展前景。

2002年10月,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的汇丰集团斥资6亿美元现金,认购中国平安增发的2.467亿股外资股份,以10%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二大股东。此后,汇丰又增持中国平安股份至19.9%,逼近了中国规定的单一外资股东持有中资保险公司股权比例的上限,中国平安正式进人“汇丰时代”。汇丰无疑是平安发展路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平安发展受阻的关键时刻,是汇丰伸出援手,帮助平安完成上市、混业两次突破。吸收汇丰6亿美元的资金,不仅是平安引资、引脑的重要举措,更是平安借力汇丰尝试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步骤。

平安正是有着“与狼共舞”的勇气和决心,积极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向国际舞台不断迈进。希望在更大的市场中搏击风浪,使自身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不断提升竞争力,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国内竞争

(1)与“国家舰队”抗衡。

中国人世后,保险市场上所出现的局面是中国的保险企业“国际化”和国际保险企业的“本土化”的较量。这是一场在两条战线上同时推进的竞争,平安既要与大举挺进中国市场的国外保险“列强”较量本土化深度,又要与国内同业展开国际化竞赛。

在“国际化”和“本土化”两个领域,平安都倾注着同样的热情。在将国际化进程演绎得有声有色的同日寸,平安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植根的这片土壤,因为平安人深深地懂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平安保险公司成立之初,中国保险业尚处于国有保险公司垄断经营的时代,全国除平安保险公司外,仅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保险企业。1988年5月,刚刚成立的“小舢板”如何与“国家舰队”抗衡,这是平安面临的首要问题。

平安总是以市场的先锋者身份,为中国保险业尝试着国际化、市场化的道路。是平安,借鉴美国友邦保险(AIG)保险代理人制度,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开创了中国保险业的营销时代;也是平安,第一个在国内推出投资连接保险产品,为中国内地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保险投资理念;是平安,利用各种制度“捷径”,打通保险、证券、信托、期货分业经营的壁垒,很早就完成了中国金融业内仅有的三家混业经营之一的市场优势地位。

在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上。2005年7月6日,平安银行总部在上海举行开业典礼,这在平安的“大金融”棋局上又落下的一枚关键棋子。在平安保险的金融混业版图中,平安银行占有重要的地位。2004年,平安银行的总收入仅为人民币1000万元,但目标非常宏大:

用10年日寸间跻身中国内地银行业前10位。随着平安银行的挂牌,平安集团成为了具有证券、保险、银行、信托等多种业务的大型金融集团。

在保险业的竞争方面平安保险与中国人寿的竞争,是平安参与国内竞争的最好例证。作为国内最具特色的两大保险公司,国寿拥有得天独厚的国企背景和资源优势;而平安是中国最早国际化和市场化的保险公司。平安寿险“虎口夺食”,打破了中国人寿“一统江湖”的格局。保费增长从1994年开始,更是创造了年均增长超过50%的神话,为国内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突显国内竞争优势。

平安参与国内竞争的独特优势是:

第一,平安具有独一无二的金融集团架构,使它具有强大的多渠道分销能力。多渠道分销网络使平安能够向客户销售丰富的保险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此外,平安与中国邮政和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银行达成了银行保险协议。平安还进一步创新分销渠道,如通过PA18金融门户网站和全国电话中心来销售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如货物运输险、汽车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意外保险产品等。

第二,平安逐步建立了统一的后援平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险业的科技运用水平决定了保险业的成本,平安的未来潜力在于平安拥有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能够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产品服务,包括保险、资产管理、信托和证券业务等。而平安先进的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程序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使公司能够集中客户的信息,并迅速开发各种解决方案,有效地满足公司客户的需要,公司利用卓越的统一品牌、多元化产品服务能力、多渠道分销网络和基于公司先进信息技术系统的统一数据库,能够充分捕捉其他非保险金融服务领域的各种新的机遇。

第三,平安在市场上建立的“先人为主”的市场优势。这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公司短期内无法做到的,无论是在服务网络、销售队伍、业务规模、公司品牌、企业文化,还是在对本土的了解与认同上,都是外资公司不具备的优势。

中国平安能拥有如此强大的竞争能力,追根究底是因为它拥有众多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具体包括:优秀的公司治理、国内同行中最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盈利能力强的产品结构、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覆盖全国的销售服务网络、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以价值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创新进取的市场形象等。这些条件都使中国平安无论是在国内竞争,还是在国际竞争中都先拔头筹,以自身的优势建立品牌,扩张市场,与国内外的同行业优秀代表一起竞争,相互促进,使平安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客户至上

1.客户至上,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

“服务至上,诚信保障”,是平安保险的核心竞争力。对平安而言,客户的忠诚是平安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源泉,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平安存在的目的。

作为体制创新成果而问世的平安,在其成长过程中积极发挥出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魅力,在产品和服务等领域始终保持着业内领跑者的优势。把客户至上、服务至上的宗旨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平安提出了一系列详尽的实施细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客户至上。平安把客户看做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把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其存在的目的,把“信誉第一,效率第一,客户至上,服务至上”作为平安的服务宗旨。平安把诚信服务看做生命,把向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作为天职。

2.全方位服务的行动

平安的客户服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核心的服务,是指保单上承诺客户的服务,客户在一定的日寸候可以改变他的保额,可加保、减保、改变缴费的方式、期限,保单贷款等。这些是与保险保障密切相关的,在保单上明确规定的。第二个部分,附加价值服务,与保险保障没有密切关系的,是提供给客户的附加服务,主要包括:每年搞客户服务活动、联络交流、回访客户等。

平安把客户服务管理简称为3A服务网络,ANYTIH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WAY(任何途径),都可得到最好的服务,让客户享受到满意服务。

平安实施服务网络。平安建设了以电话中心和互联网为核心,依托门店服务中心和专业业务员团队的3A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全国通赔、定点医院、门店“一柜通”等差异化的服务。平安全国电话中心向客户承诺,提供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全天候电话服务,保证客户的需求在25小时内获得答复。平安建立400多家全国标准客户服务中心,开通“一柜通”服务项目,让客户在一个柜台前办完所有的手续;并安排了引导员和优秀的营销员为客户提供及时、专业的服务,向平安客户提供全国一致的标准化服务。平安与全国1339家医院建立同盟,尽最大的爱心,让平安的客户在这些医院能够及时获得照料和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