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汇率战争
7228100000010

第10章 一场有关汇率的博弈——从英镑到美元(2)

监督这一职务相当于国王在铸币局的代表,其实是个闲差,但薪水很高,足以改善牛顿的清贫生活。其实,这也正是蒙塔古所考虑周全的地方,他想让老师既能通过这份薪水丰厚的闲差改善经济条件,还能同时继续从事三一学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不过,牛顿可不是一个混日子的庸人,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既不辜负朋友,又能赢得英王信任,是他此时考虑最多的事情。在新的挑战面前,牛顿很快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每天都准时前往皇家铸币局所在地——伦敦塔上班。他不仅主动参与新币种的技术攻关和数量发行,为了打击假币,他不但亲自明察暗访,搜寻证据,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更亲自跑到血淋淋的刑场监督处决制贩假币的罪犯。这样的工作热忱和出色业绩,很快就打动了英王,1699年,牛顿当上了铸币局局长,全面主管帝国货币铸造的一切事务。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在数字和逻辑方面的天赋,快速学习会计制度、亲自清理账目、编制工作索引,不足三个月就将铸币局整顿得井井有条。牛顿的工作巨细糜遗,他甚至详细研究了造币厂每一班次的运转情况,记录产生的各种费用,如熔化锅的成本和使用次数等。他还认真研究了铸币的过程,运用多年科学研究中培养成的分析和观察能力,改进铸币流程,大大提高了流水线的效率,在他的监督下,原来估计需要9年的铸币过程不到两年就可以完成。此时,他的年薪达到近2000英镑,据说按当时物价可以造4个格林尼治天文台,此时的牛顿,终于跻身英国上流社会圈子,可以称得上是名利双收,不过他也的确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远大于此。

更高的职位意味着更重的责任。事实上,皇家铸币局的工作并非只有打击假币、铸造新币那么简单,个中的玄妙和矛盾之处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飞速进步而愈加复杂。当时的牛顿已经参与到国家货币政策讨论和决策当中,并负责实施议会通过的关于整顿货币的法案。在金属货币仍然大行其道的那个时代,铸币局的决策维系着全国乃至欧洲货币体系的健康和稳定。而牛顿,正是手握决策权的关键人物之一。

17世纪,由于黄金数量有限,流通量极少,并未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易工具,所以银币是当时英国的主要货币。不过金属货币却有着天生的缺陷,那就是容易磨损,一枚银币经过多年的手手相传,花样和面值几乎都模糊不清了,银币重量减少,其所代表的财富也在人们心中逐渐减少。这就必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不足值的货币大量存在于流通领域,并且人们普遍按照面值来接受货币,那么持有足值的货币进行交换就不合算,足值的货币便会越来越少,不足值的货币会越来越多。同时由于银币不能长期保值,促使部分人宁愿将未磨损的新银币熔化成银块,去换回价值更为稳定的黄金甚至外国货币。旧的货币因磨损逐渐贬值,新的货币因不受信任而遭抛弃。在两种原因共同作用下,流通中的足值货币数量大大减少,造成通货紧缩,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财政总收入中,不足值的硬币甚至占到了50%,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国家的信用和用统治者权威担保的货币信用也严重受损,使国家货币体系慢慢陷入瘫痪。当时,在新大陆已被发现,海外贸易兴起的大时代背景下,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无疑给帝国成长中的国际贸易带来沉重打击。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回收并重铸货币的议题再次被国会提出,并进行方案的讨论。

在确定回收的旧币价值的时候,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究竟是按照面值(计算单位)来定,还是按照实际含金属的重量(金属重量)来定,在当时分成了尖锐对立的两派。当时的财政大臣朗兹认为,应该按照面值来确定货币单位。将所有新币的面值提高25%,但重量只保持原先的80%,将“货币成色不足”彻底合法化,令货币贬值成为事实。这种做法无疑对王室最为有利,因为这样可以冠冕堂皇地用少量的白银铸造更多的货币,以清偿堆积如山的战争贷款和国家债务。而哲学家洛克认为,应当遵循旧制,按照原有标准重铸货币,以代替流通中的旧硬币。而且,洛克认为,白银是本位币,如果黄金兑换价格上涨,应该调低黄金价格。这时候,牛顿对于金融领域,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基于民权保障的思想和对于朋友洛克的惺惺相惜,他义无反顾地支持洛克的主张,于是,在重重压力下,英国国王最终同意后者的提案。

可是,令牛顿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支持的方案是枚苦果,而最终吞下这枚苦果的,不只是王室,更是自己管辖的皇家铸币局。按洛克方案,政府要拿出一大笔白银用于铸造新币,而债务却丝毫不减。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铸造新币的压力结结实实地落在了牛顿的肩上。由于在新币铸造过程中对银币重量和成色执行了极为严格的标准,结果到了年底,白银储量正式告罄,几家造币厂叫苦连天,明明是银根短缺,甚至无银可铸,却仍要承担越来越多的铸造任务,新币发行根本难以为继。铸币局的尴尬一直持续了3年,结果还是没能完成当初规定的铸造数量,以国家和政府作为权威担保的银币,在公众中彻底失去了信誉。身为铸币局最高领导的牛顿,无疑是打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

受挫之后的牛顿,开始用他那不平凡的大脑思索,虽然朗兹方案伤害了民众的利益,却切实可行;而洛克方案空唱大道理,即使没有错,却难以实施。此时的牛顿,冷静了下来,拨开云雾见天日,身为学者的他,始终坚信,现实比理论更有说服力,只有从实际出发,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而现实又究竟是个怎样的情况呢?随着银币公信力的荡然无存,人们纷纷以白银换取黄金,牛顿注意到,一个金路易在法国价值为17先令,而在英格兰为17先令6便士,这个差价更是推波助澜,导致黄金大量流入伦敦,而白银流失更加严重,连铸币局自己也开始大量储存价值相对稳定的黄金。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导致金价上扬,金子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而伴随黄金的大量流入,金价也开始自动回落,正式成为价格受市场调控的流通贵金属。

基于对事实的尊重,牛顿在1717年9月21日向内阁递交的货币报告中,分析了欧洲各国以及中国、日本、东印度的金银价格情况,认为英国当时的白银短缺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他指出,当时英国的现实是,随着黄金的大量流入,以及银币信誉的严重不良,人们已经开始拒绝使用白银进行支付。即使接受白银,支付者也要付出额外的费用。而且,黄金的大量流入也使金价自动回落。虽然,当时英国尚有很多银器,把这些银器融了拿来进行铸币,也可能暂时解决白银短缺的问题。但是,既然存在金银利差这一无法变更的事实,黄金就会持续不断地流入英国,因此他不主张再用白银进行铸币,因为黄金在事实上已经成为英国的本位币。在报告中,牛顿并没有强求政府彻底放弃白银,而是想方设法说服对方认识黄金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国家统一定价。他的建议是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又1/2便士。

1717年,议会通过决议,接受了牛顿的提案,将英国的黄金价格定为每盎司(纯度0.9)3英镑17先令10便士,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定价决策,黄金在历史上第一次和一国货币发生了联系。从此,黄金价值正式与英镑面值挂钩,由于在当时的英国市场,黄金早已取代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于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金本位制度在牛顿的推动下开始建立起来。

十年后,牛顿去世,遗体被安放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世代受人瞻仰与膜拜。五十年后,英国正式立法,对银币的使用日期进行了限制,银币最终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金币成为公认的基本货币。又四十年过去,1816年,英国再次立法,确认货币金本位制度。至此,从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到立法确认、奉为国策,时间过去了整整一百年,也正是在这一百年中,英国靠着这种制度,积累起了巨额财富,并随着大不列颠军队的铁蹄,将以英镑为黄金唯一定价的货币制度推广到全世界。

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后人唏嘘不已,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次因缘际会的无心插柳,却建立了对后来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金本位制,可以说,牛顿的金融贡献丝毫不亚于其在自然科学上的贡献。这段历史,给人感触最深的就是牛顿做事情的态度,正是他的严谨、认真、科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将一个皇家监督的虚职做的有声有色,并最终影响了世界金融历史的变迁。由此可见,不管在任何时代,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没有科学的研究和基于事实的判断,都将是镜中花,水中月,通过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伟大的先贤牛顿给后人上了最真切的一课。

3.百年霸业——英镑在19世纪对世界的统治

19世纪,无疑是英国人的世纪,日不落的辉煌不但至今让英国人难以忘怀,也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英国人的高贵气质和孤傲性格。回顾这段历史,揭开英镑霸权的统治之谜,将有助于后世的人们对于汇率制度与国家利益的重要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金本位制保驾护航,英国国力飞跃,走上扩张之路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黄金作为货币本位来发行纸币的地位。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自此,英国经济贸易以更加迅猛的势头发展,英国迅速确立了霸主地位,世界货币体系也进入了英镑轨道。

对于海外市场的控制和国际贸易的垄断,是英国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之一。早在三次英荷战争之后,英国就迫使荷兰接受了《航海法》,《航海法》规定:输入英国及其属国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的船只或者是输出国的船只。从此,荷兰船只逐渐退出驰骋了近一个世纪的茫茫海域。在打败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英国人将海上马车夫荷兰也赶下了海上霸主的位置。

有了国内军费源源不断的支持,英国已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强劲力量:连续的征战中,英国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经伸向全世界,1686年时的一个统计表明,当时有近一半的英国船只都在从事美洲或印度贸易,而在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曾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

大量殖民地和贸易伙伴带来了大量的商品需求,更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产业大国,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率先采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也就是用取消别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自由贸易也逐渐成为英国的国策。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1872年,英格兰银行开始为其他银行在困难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维护了英国经济的稳定,此时的英格兰银行已经是作为中央银行在发挥作用,有效地维护英镑的坚挺地位。

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英镑最终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同时由于英镑同黄金汇率的长期稳定,让伦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在英国的帮助和带动下,葡萄牙、德国、丹麦、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荷兰、西班牙等国也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促成了国际金本位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终形成,英镑也变身为世界货币,亦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

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王者,也代表和保证着英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二、通过控制黄金,建立“日不落帝国”

19世纪国力无敌的英国通过殖民地掠夺、贸易和金银套购,拥有了巨额的黄金储备,随着世界黄金开采量的进一步增多,完全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于是,欧洲和美国相继采取了金本位制度。觉醒迟钝的国家,无一例外都遭受了黄金被套购,进而流失的命运。

在完全的金本位体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融化,可以自由兑换辅币和银行券等价值符号,实质上是可以自由利用黄金或金币创造信用;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以保证物价与汇率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