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翻译新究
72408900000007

第7章 入虎穴

敢删、敢加、敢改

这一章其实和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有关系,也许可以合并在一起,各章可能也有重复的地方,不过提出“三敢”,更容易加深印象。

论到翻译的技巧,最高的不去谈,可以一谈的是“敢”的问题——敢删、敢加、敢改。

英文里有些字在中文里是没有意义的,如冠词the、a,还有某种情况下用的代名词,如I have no time to put on my coat,中文说“我没有时间穿上衣”就够了,不必把my译出来。说话时填空档,会用无意义的you know、well、I mean等。译者明白这一点,看准了它无用,就根本不去理会。这样一删,译文就简洁明白了。不过中国人说话,也有许多填空档、无意义的字眼,如“我说”“可不是吗?”“嗯”“好”,译者看情形可以用。现在的人常常会说“我的意思是”,这是由英文I mean译过来的。也有人说:“你懂我的意思吗?”这是实话,不过也可以在英文里找到“Do you know what I mean?”“Do you follow me?”

又有些中文里不可少的字,英文里偏偏没有,遇到了这种情形,译者就要补出。就如英文里可以说He read until his guests arrived,我们却不能说“他阅读直到他的客人到了”。中文这句话到这里还没有完。我们只能说,“他在看书(报),客人到了才放下来”。这里“放下来”是英文里没有、中文却一定要的(“一直到”中文里却可以省)。his是英文里少不了而中文却用不着的,要敢删。

虽然until明明解为“直到……为止”,但是,假使我们脑子不太死,不妨把它撇开。

最近承黄国彬兄协助,把他跟我讨论的几句译文拿来说明译者“删”“加”“改”的情形。他正在翻译杨庆堃教授所著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以下各句都是这一本书里摘出的,这些句子都有点麻烦,我们的方法是:

1.看原文是什么意思。

2.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以表达那个意思。这一点就牵涉到:

①表达各字词的先后?

②怎样把各部分(字词)连接起来?

3.写出来以后,看看有没有漏掉什么,如果有,就补它出来。不要紧的连接词不去管它。

4.这样译出来是不是明白,有没有引起读者误会的地方?

For three days and nights,the emotional tension and the religious atmosphere,together with the relaxation of certain moral restrictions,performed the psychosocial function of temporarily removing the participants from their preoccupation with small-group,convention-ridden,routinized daily life and placing them into another context of existence-the activities and feelings of the larger community.

这一句文法上的主语是the emotional tension和the religious atmosphere。其实还有the relaxation of certain moral restrictions,不过,照英文文法讲,用together with而不用and就不算主语了。(这是英文文法在搞鬼,中文里意思一样,在句子里的结构也一样。)这样的主语照原文词序来翻译,情形是这样的:

经过了三天三夜,情绪的紧张和宗教的气氛,加上某些礼教约束的松弛,完成了暂时除去参加者小团体、习俗束缚、日常工作的全神贯注,把他们置于另一种生存境界的心理和社会任务——这种境界就是大团体的种种活动和感觉。

这样翻译谁都知道不好。第一,“完成了”和“任务”隔得太远,几乎衔接不上,其实应该更远一些,放在整句之末才合适;要是译成“……生存境界——就是大团体的种种活动和感觉——的心理和社会任务”,就连神仙也无法把主动词和谓语连在一起了。第二,这样译不好懂。这是译字的结果,每一个字都译出来了,意思却不清楚。

我们再把原文读一读,看一看原作者要表示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大约是说:

这些来开会的人,本来都是受小团体观念和习俗束缚的,一心只记住日常工作,可是三天三夜下来,情绪紧张,宗教的气氛弥漫,某些礼教的约束松弛,心理和社会观有了改变,暂时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参加大团体的活动,和大团体息息相关。

检讨上面的译文,删掉的有together with,这是英文文法上不可少的连接词,中文可以不理。removing from也删掉了,因为译文里用不着。their也用不着。

加进去的没有什么。

改的可多了。第一是词序。为了免得累赘,把参加会议的人的心理和社会情况先提一提,再叙述会议三天三夜的情况和作用,然后叙述新境界。这样一改,中文读者读起来就不大吃力。还有原文里的preoccupation,包括small group、convention-ridden、routinized daily life,译文里只管daily life。不过“受小团体观念和习俗束缚”已经把“一心只记住”的意思包括在内了。第二项是词类。原文用的抽象名词(而且还不止一个)做主语,中文最忌,所以我们把它都改成叙述,文法上已经不是主语了。第三是把placing them改掉,换成参加会议的人自己“进入”新的境界。feelings改为“息息相关”。

Although in some cases no religious inauguration rites were performed,the sacred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was fully implied in the term chieh-pai hisung-ti or chieh-pai tzu-mei,meaning sworn brothers or sisters,for the members contracted a bond with each other with the sanctification of the deities.

这一句里有几个问题,我们试照一般的译法译出如下: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并没有举行宗教的结拜仪式,这种关系的神圣的性质,已经全部隐含在结拜兄弟或结拜姐妹这个名称(意思是发了誓的兄弟姐妹)里了,因为这些成员已经互相订立了契约,由神灵圣化了这个关系。

这样译不好,我们要换一个方法。

原文用了汉字的音译。chieh-pai hisung-ti,chieh-pai tzu-mei,所以要加注meaning sworn brothers or sisters,中文可以省掉,不省也很难译,因为用什么字都会和上文重复。所以第一要删掉这个解释。

原文no religious inauguration rites were performed,没有说谁performed,中文不能也用被动式“……仪式被举行……”。是谁举行?为谁举行的呢?当然是“结拜兄弟或结拜姐妹”,我们不妨提前用这两个词。

sacred(神圣)、sanctification(使……为圣,圣化)这两个字照译成中文,不太相宜。中国人心里的结拜情谊,究竟如何,要考究一下。我所能想到的只有指天誓日。古人所说的“歃血”目的只用来“示信”,盟是誓约,盟兄弟就是发誓约为兄弟,守住这个信而已。我们研究以后,把这句译成:

虽然有时候结拜兄弟或结拜姐妹的人并不为这件事举行宗教仪式,但是这种情谊已经充分包含在结拜这个词语里面了,因为他们已经指天为誓,义结金兰。

这一句这样译是否妥当,要请教原作者。这已经牵涉到还原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杨教授当初是否有这样想法,然后译成英文的。也不敢断言他心目中的誓盟,就是西方的sanctification。不过现在译了给中国人看,就要想到中国人心目中结拜是怎么一回事才行。译者似乎不能说“原文就是这样的嘛”。

这段译文,与其说有了增删(应该一提的是删去了meaning sworn brothers or sisters),不如说有了改动。the sacred nature of relationship改成了“情谊”;members改成了“他们”;sanctification of the deities改成了“指天为誓,义结金兰”。这个“义”字也兼顾到上文的sacred。我们一提到结拜兄弟,就会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义”就是sacred和sanctification,也就是所谓“谊同生死”,这三个人也真正做到了。

These and numerous similar cases show that the cults of the agricultural gods formed a part of the peasants’ age-old struggle against the hazards of nature,serving as the rallying points for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face of common crises.

这一句算是难译的,因为主语管的事太多,中文吃不消,须要改动。一般译法是:

这些和许多类似的事例显示,农神的祭祀形成农民和自然灾害长期斗争的一部分,作为面临共同危机时社会意识和集体行动的重新集合点。

我们试用另一个方法,看看是否容易看一点:

由这些事可以看出,农民祭祀农神,是他们长期和天灾搏斗少不了的举动。大家遇到共患难的时候祭祀农神,就会同舟共济。由其他很多类似的事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形。

这样译法把一句分成三句,读者容易透气一点。and numerous similar cases也可以放在前面,这样第三句可以省掉,译出来是这样的:“由这些事,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事,可以看出……”

这一段改译没有什么增删(只删去了rallying points重新集合点),改动倒很多,就是把英文说法、译文味道很浓的字眼改成中文本来有的说法,把名词改成了动词而已。第一句cases是主语,上面说了,中文用事物做主语不太自然,所以译文里改成了人,“由这些事可以看出”。这本来关系不大,因为“这事例显示”一类的句子,现在写的人已经很多了。“农神的祭祀”是名词,用来作主语,是英文的习惯。改为“祭祀农神”就成了动词,主语换了人。a part of...是英文常用短语,固然可译成“……的一部分”,但是第一,这样译中文没有表达出原文的含义;第二,也没有什么意义。英文原有“不可分”的含义,加强一些语气就成了part and parcel of(重要的、基本的部分),所以改成“不可少的举动”反而更接近原义。common crises(共同的危机),是名词,似乎也是外文。中国的说法是“共患难”,改成了动词。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collective action译成“社会意识和集体行动”本来也很好,不过我们一想,中文里不是现成有“风雨同舟”“同舟共济”这两句话?而“同舟共济”,正可以兼含“社会意识”和“集体行动”。这是巧合。不过“社会意识”是人类学术语,现在已经不能改动了,我们这里姑且撇开一下,也许不算太不对吧。

这种译法,可能引起非议,说“同舟”并不一定是community consciousness,但我们以为在这句里,也可以用。

But the rationalistic qualities of Confucianism alone did not appear adequate to meet the challenge from the vast domain of the unknown,to explain convincingly the extraordinary phenomena of society and nature,to deal with frustration and shock from tragedies in the crises of life,including death,to lift man's spirit above the level of selfish and utilitarian involvement in the mundane world so as to give man a higher cause for unity and harmony with his fellow man,or to justify the enduring soundness of the moral order in the face of morally unaccountable success and failure.

这一句又有很多抽象的字眼,照译出来就不像中国人的说法。主语the rationalistic qualities of Confucianism管的宾语又很多,所以译起来费事一点。我们可以有两个译法,一个是照原文的层次,一个是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说。

先照第一个方法译:

但是儒家单凭理性的观念似乎不能充分应付庞大的未知世界,不能圆满地解释社会和自然的特殊现象,在人一生的生死关头,不能应付悲惨事件的挫折打击,不能使人的精神摆脱俗世自私功利的拖累,寻求人类进一步的团结与和谐;遇到凭道德无法解释的成败也不能替道德不变的准则辩护。

这样译已经很好,我们再试第二个方法,也许更近乎中文一点:

但是儒家单凭理性,似乎解决不了许多问题。人类未知的领域无涯,要是谁拣这方面提出问题来为难,就无法妥为应付;社会和大自然离奇的现象,无法圆满解释;人生危急存亡关头的挫折惊悸,无法处置。世俗为己,功利是骛,无法提高人的精神,为崇高的理想而谋人类同胞的团结,和谐相处。遇到成败不关乎善恶,也无法替道义辩护,说道德的常法一定不移。

这样翻译似乎过于大胆,事实上任何译者都不能花太多时间,找中文里可用的词语。不过,如果要求译文能在中国读者心里产生英文在英美读者心里产生的反应,应该有办法可想,那么怎样辛苦也都是值得的了。

照字面译如果译对了,并非不可以,问题在读者不易领会,要在脑子里想一阵,做一番“翻译”的功夫。译者多翻译一点,读者就可以省掉这番辛苦。何况照字面译往往译得不对。译得不对,读者就是用尽脑力也想不通,“译”不出来。

现在再看这样译法增删改动的情形。(rationalistic)qualities删去了,因为这个字不译出,没有关系。including death删去了,因为crises of life(人生的种种危机)改成“人生危急存亡关头”,已经包括进去了。第一句凭空添了“许多问题解决不了”,原因是下面要缕述种种情况,不是上面一个主语可以统管得了的。只有总领一句,以下才能左一个“无法”,右一个“无法”。如果不这样,就要重复用“儒家单凭理性”这个主语。而各种情况所用的动词又不同,共有to meet、to explain、to deal with、to lift、to justify(其实还有to give),否则句末可以用一个动词总结,如说“以上种种,儒家单凭理性,对付不了”或“……无法解释”。

一再重复用“无法”,也是为了表达主语在遥远控制着各种情况。如果谓语里的动词一换再换,读者就要疑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也无法,那也不能?”

说法换了的就很多。challenge一般译做“挑战”,大家也许已经习惯,知道指的是什么了。不过这里我们仍然认为把它译成“提出问题来(跟我们)为难”比较好。adequate本来是“充分”,我们改为“妥为”。convincingly可以译为“有说服力的”,但和“解释”连在一起,不妨改为“圆满”。selfish当然可以译为“自私”,但也可能是“自利”,所以用“为己”,包括这两方面的含意。

译以上四句,找中文原有的说法这样辛苦,一般译者无法做到;这样译也冒很大的险,因为中英文没有完全相等的字词,找出来的,多少也还是有不合的地方。我们这样译法,目的在做试验,看看能找出什么样的字眼来。因此别的人可能要挑剔(“挑战”?),我们拦不了,不过也希望有更好的译法让我们知道。(以上我用了“我们”,其实文责只由我一个人负。)

现在单说补足。

译文有时要补足一些什么的,意思才能明白[6]:

“He has been called mad,” said my aunt,“I have a selfish pleasure in saying he has been called mad,or I should not have had the benefit of his society and advice for these last ten years and upwards-in fact,ever since your sister,Betsey Trotwood,disappointed me.”

“别人居然说他疯,”姨婆说,“我说,别人说他疯,我正求之不得,否则过去这十年来我就没有他做伴,给我出主意的好处了——事实上,自从你姐姐贝采·乔幄叫我失望以后,我多亏了他。”

这句里的“多亏了他”是补出了的。如果不补,话就没有说完。不然“自从你姐姐,贝采·乔幄叫我失望以来”变成插句,“十多年来”和“我就没有他做伴……”隔断了。这不是中国人说话的习惯。(“……不然过去这十多年来——其实,自从你姐姐,贝采·乔幄叫我失望以来——我就没有他做伴,给我出主意的好处了。”)

下文不多久,又有一句:

...he had been left to his(指his brother)particular care by their deceased father...

……他们去世的父亲本来关照过他哥哥要特别照应他的,事实上他哥哥却并没有。

这句末了“却并没有”是原文所无,但是如果不加进去,中文的语意就没有完。

再举两句译文:“一家衣食缺乏,直到后来他找到一份工作。”这句完了吗?下面一定要补“情形才好转起来”之类的话,才有交代。

If nothing worse than ale happens to us...照字面该译成:“假如我们不遇到比麦酒更坏的事……”这是无懈可击的译文,问题在中文的“麦酒”跟“事”不相等,所以这里要改为“喝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