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题目:快乐谚语(语文实践活动网络课)
知识点:
(1)了解谚语的特点,谚语的种类等知识。
(2)积累常用的气象谚语和一些励志谚语,了解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谚语。
(3)在实践、生活中运用常用的谚语。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调用网上资源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点: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认识积累常用的气象谚语和一些励志谚语。
难点:运用常用的谚语。
教学方法:小组竞赛
教学模式:“积累与实践”网络交互语文活动课。
教学准备:教师方面,收集相关的谚语并制作成网络教学课件。学生方面,收集风光谚语。
教学过程设计:
(1)活动引入教师方面,齐读谚语歌谣,指名读风光谚语。学生方面,朗读谚语歌谣、风光谚语。
(2)芝麻开门教师方面,读一读谚语资料,了解谚语的含义,种类及特点。学生方面,自学谚语资料,掌握一些谚语信息。
(3)闯关活动教师方面,一是谚语赏读。自主合作选择学习小组,选择学习内容,朗读谚语。二是谚语问答。组长安排组员以最快的速度背诵本组选择的谚语,进行谚语积累。组长思考,用什么办法才能在规定的时间背诵最多的谚语?学生自由背诵后,提出问题。
三是学以致用。谚语可以作文座右铭激励我们珍惜时间、战胜困难、不断进步,你知道激励这些名人取得成功的座右铭是什么吗?苏步清、徐悲鸿靠的是座右铭激励他们取得成功,你能不能根据自身特点,也选取一条谚语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呢?四是生活中的谚语。如果我们留心倾听,会发现生活之中人们常常使用谚语,在下面的情况下,人们会使用哪一句谚语呢?
学生方面,一是每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朗读谚语比赛。二是小组确定本组背诵谚语的方法。三是回答本组的谚语问题。四是学生分组阅读名人的谚语座右铭。五是网上提交自己的谚语座右铭。六是评价上传同学的谚语座右铭,并且解释一下自己选择这条谚语作为座右铭的原因。
(4)教师总结教师方面,总结谚语王国的大门永远向大家敞开,请大家自由阅读“见多识广”,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到“谚语乐园”中进行游玩。学生方面,可以课后自由浏览“见多识广”网页。
《快乐谚语》语文实践活动课说课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更新、合并、取舍课堂教学内容而超越教材。第三册的归类识字、第五册的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背背”出示一首谚语歌谣,《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课后又展示一些风光谚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多次接触到谚语,对谚语多少有一些了解,具有一定的知识为铺垫,系统地学习谚语已是水到渠成。这时教师将谚语知识作系统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正基于此,我设计了这节积累实践形的语文实践活动课。
活动的重难点是认识积累一些常用的谚语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谚语。为确保这一种难点的突破,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教学中采用“积累=实践”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下来,感觉有以下特点:
形式的多样化,让课堂活起来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积累一些常用的谚语并能够灵活运用,了解一些谚语知识。学习中没有需要教师讲解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就能获取知识,因而学习的形式就显得比较活泼,比较多样化。
(1)独立学习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芝麻开门”一环节,学生阅读关于谚语的资料,掌握谚语的知识,采用谈谈自己的发现,并奖励“谚语卡”的方式,把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人人全身心投入,使学生比较感兴趣,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保证每人有收获。
(2)选择性学习“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的方式,诠释了这一教学理念。这里列举了不同的谚语类型,你愿意参加哪一小队的学习,请跟在队长的后面重新调整座位。这样组成的小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目的相同,更利于学习的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固然重要,但那种群体合作的合作学习更是不可缺少的。闯关活动整个过程都是紧紧围绕小组的活动展开的:背诵谚语、各队间的挑战、“生活中的谚语”整体过关等都是显示只有合作的成功,没有个人的英雄,团体的荣誉与小组中每一员息息相关。小组学习时教师则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4)小组间竞赛竞争机制的引入是这节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特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小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集体荣誉感让孩子们在迫不及待下进入对知识的积累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5)多样的展示形式“积累=实践”形的课堂,是学生将知识吸收消化的过程,怎样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尤为重要。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中主要采取:各组派选手背诵,小组间互相提问,抢答等方式展示学生的对谚语的积累;采用提交“我的谚语座右铭”,评价同学的谚语座右铭,请电脑判断答题正误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
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都渗透有学法的指导。
(1)倾听的指导“听,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课堂上您会听到这样的提示,现在学生的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虚心向同学学习则稍显不足。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教学中教师曾两次强调学生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第一次是“谚语赏读”环节。“听,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听了各队选手的朗读后,你最喜欢哪条谚语?”
第二次是在第二关“谚语问答”。“其余同学要仔细听,发现他们回答错误要及时纠正,将给你们队加上一颗星!”
有了提前的语言提示,学生听讲时目的明确,注意力必将高度集中。
(2)分工学习的指导“怎样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最多的谚语?”难题摆在学生面前。合作学习自然而然地被各小组接受,学生共同担负学习责任,每个学生背诵一部分谚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其他同学的成功密不可分。
突出网络特点,让课堂大起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活动之前学生经过资料的搜集,以巩固对谚语的了解。课堂上学生将大量的资料内化与整合,积累后为己所用,在实践中得到展示。课堂中由于受时间所限,不在乎向学生展示多少的信息,重点是学生自己吸收了多少,消化了多少,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活动结束时,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谚语网站,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来丰富、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由于是自己补充的学习内容,设计上难免有一些欠缺,主要表现在:
(1)小组合作学习时,成员之间的分工还不够合理,没有很好利用时间。下课我刚回到教室,就看到有一名小队长在伤心地哭泣,因为挑战赛上他们对没有回答出对方的提问,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我回想起,这个小队的同学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时间,“谚语赏读”的时间还没有到,我还没有喊停止,他们小队同学已经坐端正,胸有成竹地等待提问了,并没有把本组的谚语完全背会。
(2)“生活中的谚语”一关中,设计的问题不够开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展示出学生的个性。正如石华老师所言,如果把为题设计成留言板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从“谚语赏读”中选择出合适的谚语,更能展示学生的个性,也能加深学生对谚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