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校要向管理要效益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刘校长是一位从事学校行政工作多年的中年校长。他对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特别是实行校长负责制后,他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敢于负责,善于负责,成绩显著。于是县教育局决定调他到一所规模较大但管理混乱的学校任校长,以图改变该校的面貌。上任时刘校长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学校管理职责不清,缺乏严格而规范的责任制和考核制,大事小事都得找校长和书记,校长书记穷于应付那些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人浮于事,劳逸不均,致使有的教师工作量太重,超负荷运行,有的教职工又不能安排工作;校内分配不合理,基本上是端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干与不干、干好干坏“铁工资”照拿。种种原因导致教职工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干部善意地提醒新校长,工作效率低、管理混乱的现状不改变,不仅影响教育质量,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也会影响新校长在上级领导心目中的形象和教职工中的威信。显然,摆在刘校长面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改革内部管理体制,以求继续生存和发展;另一条则是维持现状,最后被改革潮流所淘汰。经过认真思考,他毅然选择了前者。然而,该从何入手呢?刘校长面对现实不退缩,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个别谈心、分类座谈、求贤问计,令刘校长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教职工有改变学校面貌的强烈愿望,并对自己寄予厚望。于是,刘校长在认真分析研究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动向和外地经验,结合本校实际,认为只有因校制宜,以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才能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他将自己的设想与党支部书记交换意见,取得了书记的支持。他首先起草了《全员岗位责任制》和《校内分配制度》。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实现劳酬挂钩、确保奖惩分明等手段来增强教职工的责任心、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建立校内津贴制度,以不同岗位所要求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承担责任大小等要素为基础,依据个人实际业绩和对学校的贡献进行分配,强化分配的激励机制。方案拟定后,刘校长首先在学校中层干部会上统一思想,然后把方案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教代会代表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审议,并提出了学校领导考评和奖励的实施办法,对学校领导进行评议和监督,使改革方案更加完善。经过表决,通过了改革方案。于是职责清楚、有量有质、赏罚分明的全员岗位责任制和以绩效为标准、按劳分酬、实行国家工资和校内津贴双轨运行的校内分配制度在学校出台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两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是激发了内部活力。责权利的结合,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出现了“争课上、争做班主任的多,拈轻怕重的少;钻研业务的多,应付教学的少;一线教师多,行政人员少”的可喜局面。教师工作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平均课时量每周提高了4节。二是优化了教师队伍。“两制”改革,通过从德能绩勤等方面对教职工进行考核,然后按业绩进行奖励,使那些工作能力差、教学不够认真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危机”,无论是在学历上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都对自己要求更高了。在学校统筹安排下,克服了人浮于事、劳逸不均的现象。三是提高了教职工待遇。改革经费投入的绝对值虽然基本没有增加,但相对值却提高了。通过人员的合理安置,人头费下降,效益工资提高,特别是那些教学能力强、业绩突出的教师,增加的幅度更为明显。四是为下一步全面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刘校长的改革,在学校乃至全县教育部门引起了不同凡响。有些人认为,教师地位不高,引入这种竞争机制,可能使有些教职工的“饭碗”难保,这种做法值得考虑。有的人认为。这样的改革真正是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出发,体现了按劳取酬、奖优罚劣的原则,符合现代管理职权责利统一原则,值得推广。不管怎么说,校内绝大部分教职工一致欣赏刘校长的管理手段,说:“校长这一招还真灵。”这个案例很好地说明了管理效益的重要性。现代学校管理十分重视管理的实效,优化配置办学资源,使有限的办学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效用。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追求管理效益,使学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作出更多有价值的贡献。因此,管理效益是衡量学校管理者管理水平高低、管理策略是否得法、管理工作有无成效的最重要的标准。
正确认识学校管理效益
学校管理效益是与学校效能、管理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1)学校效能效能问题是管理组织的核心问题。
效能就其词义看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从词义的解释上,它与功能的含义相同,都是指一事物潜在的影响和改变其他事物的能力。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效能这个概念时,不仅指某事物蕴藏的能力,而且指它的运作或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根据这种分析,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比如,学校可以培养人才、传播科学文化、创造知识技术、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效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是否合理,从系统科学看系统结构影响系统的功能;二是目标是否明确,目标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和激励作用;三是人的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实现效能的关键因素。
(2)管理效率管理效率是影响管理效益的关键因素。
效率就其词义看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在管理过程中,理解管理效率时是指完成单位工作量所消耗的劳动量(包括知识、物化劳动等),是完成工作时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效率高意味着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最佳效果。在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无视效率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
(3)学校管理效益。
管理效益是管理工作追求的目的,既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又是管理工作的归宿。效益就其词义看是指效果和利益,即人们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和带来的利益。如我们说一个单位效益好,是指它的生产活动给单位的员工带来了较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指它更多地满足了社会的要求。一般说来,效能的实现就是效益。因此,学校管理效益是指学校按一定的目标、以一定的效率发挥其效能的结果。学校管理效益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从动态过程看,学校管理效益是学校管理目标行为有效作用的结果,它表现为学校管理目标、效能和效率的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学校管理效益=f(目标·效能·效率)
这表明:第一,学校目标不明确,即使效能大、效率高,也会导致效益低或无效益;学校目标不正确,结果就是负效益,效能越大、效率越高,负效益也越大。学校目标一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可视为常量。第二,学校组织结构在特定的时空内是相对稳定的,其效益也可视为一个常量。所以,上述公式可简化为:学校管理效益=f(效率)它表明,学校管理效益主要取决于学校管理效率。从静态结果看,学校管理效益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成的。在这里,经济效益指学校所表现出来的内在价值,是学校管理效益的核心,它可以用学校管理投入或成本来考核,即实现教育目标,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后备力量或专门人才,必须消耗一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我们把这些教育投资和管理投资叫做学校管理投入或成本,当学校成果一定时,学校管理成本越小,经济效益就好。社会效益指学校对环境的价值,即通过改革和创新而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校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如招聘贤人、多渠道筹资等,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合理运用效益原理
所谓效益原理是指现代科学管理要最大限度地放大管理系统的功效,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或资源消耗,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价值,获取尽可能高的效益,实现管理目标,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从效益原理的内容可知,科学管理所追求的是投入少、成本低、价值大、效益高、贡献多。有的学者提出科学管理的一个目标是“太价值、高功能、低成本”的“大高低目标原则”,其涵义是一致的。它告诉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不能只求资源供应的增加,而应当要求资源效果的增加。也就是说,不能一味地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人、要物、要钱,而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发挥原有资源的作用。高效的学校管理者,总是十分重视发掘内部资源潜力。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例子,有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较好,但由于管理不善,教学效果不佳;而有的学校师资力量并不强,教学设备比较差,但管理得法,善于放大学校效能,善于协调各方关系,使其产生最佳效果。
(1)效益原理的学校管理意义。
追求效益是学校管理目的决定的。学校工作可以分为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两大方面,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管理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而开展的。因此,学校管理工作就是为了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如果不讲效益,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
追求效益是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投资的重点项目。任何经济投入都追求最大产出,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国家之所以逐年加大教育投入,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使他们走向社会以后能以高产出回报国家;家长之所以将子女的教育投资作为家庭的第一投资项目。同样期望有丰厚的回报,即子女走向社会后,有体面的工作、优厚的待遇、舒适的环境、较高的地位等等。因此,学校的效益越好,回报率就越高,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对家庭投资刺激就越强,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性就越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追求效益是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要经过学校教育才能走上社会,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质量的好坏。人们期望国家经济繁荣、政策稳定、文化发达、科技进步,人人和睦相处,没有暴力、没有无能之辈、没有无耻之徒。要做到这一些,学校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很少有人把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的责任推到学校头上,但是,如果学校培养的人都是纯洁高尚的人,社会就有高质量的成员,人人就有高质量的生活。
追求效益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划片招生,不论学校质量好坏、有无效益,都不愁生源,这种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被打破。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是优胜劣汰,是质量和效益的竞争,一旦学校扩大招生自主权,学生可以自由择校,那么质量低劣、不讲效益的学校必将面临倒闭的危机。特别是在我国人口政策大见成效条件下,未来几年后,生源减少,学校布局必将调整,学校必然萎缩,惟有质量高、效益好的学校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2)效益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要求。
坚持一个统一。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一般情况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是一致的,即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也好;经济效益不好,社会效益也不好。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社会效益又可以促进经济效益。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二者的关系并非一致。例如,有的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贵族学校面向少数人的高收费等现象,虽然可使学校的经济效益得到改善,但社会效益差。现代学校管理在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上,应该是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片面地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或只求社会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的做法都不足取。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前提下,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如学校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在资金投入时,不得不购置档次较低的设备以解燃眉之急。但这种短期行为很快会导致新置设备落后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就不能使用,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学校在资金投入时,必须考虑长期效益,把时效性和前瞻性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
二要处理好可视效益和潜在效益的关系。由于学校培养人才具有时效性、长期性等特点,今天的投资可视效益不明显,要到学生长大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显现出来。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是放眼“百年树人”大业。又如,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绿化校园,美化校园,既突出了一种可视效益,又体现了潜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