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解码电视湘军
7306200000054

第54章 选秀:一场关于“选”的“秀”(3)

2006年底,魏文彬作为“综艺VARIETY2006年度人物”接受《综艺VARIETY》杂志采访时,从创新的角度谈到了“超女现象”的形成:有人以为创新就像女孩子化妆一样,今天淡一点明天浓一点,其实这些操作层面的东西不叫创新。我们就举“超女”的例子来讲,大家都去研究“超女”的过程和影响,其实最应该关注的是“超女”的诞生。我们研究创新,研究一个节目的成功,必须从社会历史的高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中国的传媒文化产业到底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今后会有什么样的趋势,有什么发展规律,这是我考虑的重点。要搞清楚湖南电视的创新与成功,离不开这些大背景。

我不知道大家对于创新的定义是什么,是指新的内容还是新的形式,其实我认为创新的含义很大,要研究社会的脉动和蜕变,研究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

“超女”诞生的时刻,正是电视受众与电视媒体的关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行进行将颠覆的时刻,一种新的关系呼之欲出。湖南广电率先出手,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颠覆,成为电视受众与电视媒体一种崭新关系的缔造者。“想唱就唱”的节目宗旨让电视受众惊诧惊喜地发现:那个我曾以为遥不可及的舞台,原来我可以想上就上。而短信票选和大众评审环节的设置,则赋予了电视受众从未有过的权力,令受众“受宠若惊”,欣喜若狂:原来,我也有权决定电视。到这个阶段,受众的参与实际上将改变电视的内容,某种意义上,受众同样拥有了“议程设置”的能力,传统的“传受关系”(传播者与受众)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1.6天娱及其他

2008年8月26日,湖南卫视2005年度《超级女声》总决选三周年的日子新京报《日志中国(1978-2008)——回望改革开放30年》将这一天的“改革开放30年”纪念专版给了“电视选秀”。报纸“新观察”评论称:基于对整数的偏好,以十年为界,上世纪80年代找“我”,90年代找“钱”,零年代找“乐”。

……

2005年“超级女声”,是三十年娱乐年谱的标杆之年,娱乐王国的公民们,在一种亚理性的集体主义狂欢中,完成了一种独立的意愿表达。不过,这次,站在舞台上的不是帝王将相明星大腕,而是普通的平民草根。

专版刊载了对天娱传媒董事长兼总经理王鹏的专访《“超女”操盘手王鹏:2005年的疯狂不会再有》,唤起了人们对天娱传媒的再度关注。天娱传媒大概是2005年度中国曝光率最高的公司之一,因为它负责“超级女声”的全程运营,全权代理“选秀”艺员的经纪事务以及艺员相关产品的开发、制作和发行等,在“电视选秀”的产业链中扮演着制造链条和舞动链条的重要角色。

因为天娱的存在,“电视选秀”才不仅仅只是依靠收视率吸引广告的电视节目,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立体开发的产业。因此,天娱传媒被视做中国电视产业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符号。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媒体以往单纯的广告赢利模式。它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去开掘媒体那些沉睡或者废弃的资源,去获取广告以外的“剩余价值”。

天娱传媒的“始作俑者”、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是湖南广电最早开始对单纯“玩”节目“不耐烦”的一个人,声称电视只做“前端”、死钉广告收入,就算不是死路一条,起码也是逼仄的窄路一条——不做延伸价值链,增长的空间将越来越小。在这种思路的驱使下,娱乐频道曾于2002年推出一档《艺术玩家》栏目,屏幕上做古玩书画收藏鉴赏、当代艺术家推介、艺术市场分析的节目,屏幕下做展览、收藏和拍卖,“价值链”从屏幕上延伸到了屏幕下。2008年还正式成立了湖南艺术玩家艺术品有限公司,被视做湖南广电集团产业试点的先锋。

张华立成立天娱传媒的原始动因,是对《星姐选举》这档节目的操作模式和赢利模式感到了“不耐烦”。由于是在地面频道播出,“星姐”影响有限,无法造就红遍全国的明星;由于没有后续开发,节目只能局限于传统的广告赢利模式,而得不到后续的推广,也使得节目对于“星姐”们的吸引力逐步下降。2004年,娱乐频道在推出《超级女声》的同时,推出了天娱传媒,目的就在于解决前面两个问题。第一,天娱传媒在频道之外完全公司化运作,可以按照制播分离的路径,拿“超女”项目去和全国任何一家卫视商谈合作,设法将“超女”推上全国平台;第二,仿照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艺员经纪方式,对“超女”进行后续推广与价值开发。

张华立派出王鹏创立天娱传媒,颇有一点像当初魏文彬派出欧阳常林创办经济电视台。而王鹏不辱使命,在几乎完全“断奶”的情况下艰难起步,仅仅一年就成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传媒公司之一,为湖南广电制造了新的增长点。事实上天娱传媒的产业化探索并未仅仅在艺员经纪上止步,而是将产业链延伸向了更加宽阔的领域,以多种方式实现了品牌增值,譬如“超女娃娃”和“超女”系列日化产品的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突破媒体以往单纯的广告赢利模式,天娱传媒还具有其他的符号意义。2008年8月26日,《新京报》对王鹏的专访中有一段对话耐人寻味:《新京报》:天娱公司是隶属湖南广电集团的企业,也算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了。王鹏:我们是内地娱乐公司里少有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怎么做娱乐,没有先例,我们跑到国外学习也学不到。只能一步步摸索,可以说湖南广电开放创新、敢想敢做的氛围影响了我们。今年我们开始变成了湖南卫视附属公司,依靠这个全国播出平台,今年我们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我听说现在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也成立了和我们类似的公司,传媒公司涉足娱乐制作、推广,这应该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种方向吧。

王鹏显然没有沿着记者“指定”的方向走下去,回答有些语焉不详、避实就虚,“王顾左右而言他”。不久之后,湖南广电启动第三轮改革,王鹏在一轮人事大变动中离开天娱传媒,出任湖南电视台研发中心主任。不难看出,文化体制改革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天娱传媒最初由娱乐频道投资创办,王鹏作为董事长和总经理曾经个人投入部分资金并因此拥有5%的个人股份,但公司做大之后他又上缴了这部分股份。而在2008年秋天启动的湖南广电第三轮改革中,天娱传媒又改由湖南卫视全资控股。

2008年9月23日,天娱公司的“始作俑者”、湖南广电集团副总经理兼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关于天娱传媒》一文:有很多朋友询问天娱传媒近况,不胜其烦,一并解答如下。

天娱的确是在我手上创办的公司,由湖南娱乐频道全资持有。本来我就是理所当然的董事长,但考虑到既然想从这个体制中走出去,就干脆利落一点,让别人去做,省得把电视台的决策和公司行为混到一起,因此委派了我的副手王鹏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几年下来,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突破传统媒体单一赢利模式,搭建娱乐产业链的努力有示范探索作用。在内部体制不顺、市场风云变幻的背景下,王鹏功莫大焉,亦苦莫大焉。

05-07年,各路投资者踏破门槛,我也极力推动,希望以此寻求战略资本,实现体制突破。万事俱备时,出于集团整体战略考虑,取消了天娱改制个案,公司当然得服从大局。

最近,天娱改由湖南卫视全资控股,有关法律手续正在办理中。由于我们选择了公司加强内容制作的发展方向,不仅仅局限于艺员经济,因此对公司领导层进行了改组。请集团营销中心主任、卫视台长助理、生产调度中心主任张勇出任董事长,董事会请著名娱乐节目制作人龙丹妮出任总经理。王鹏仍然是董事之一,也将在卫视担任重要部门职务。

张勇大开大合又思维缜密,有勇有谋;丹妮是市场承认的一个业务符号,善于玩弄各色项目,也能团结各色人等,相信这一搭档能翻江倒海,折腾出新花样。我敢肯定,天娱传媒在中国娱乐产业中会扮演一个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