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军事百科·战争战史卷
73417100000010

第10章 官渡之战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是魏国、蜀国、吴国先后崛起而又衰落的时期。

公元280年,西晋国主晋武帝统一南北,稳定了当时的时局。而后来的东晋,就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

这一时期也是战争连年,尤其是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三足鼎立、互相争霸的局势。不仅出现了许多军事家、军事将领以及军事著作,而且还发生了许多轰轰烈烈、影响中国历史的战役。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其中,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从此之后,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北方的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人,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公元208年,曹操率八十余万大军,准备一举击溃东吴孙权的势力。此时,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力劝东吴与其联手,合力抗曹。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在赤壁一战中以火攻击溃了兵力强悍的曹军,而刘备则趁机夺取了汉中与蜀地,三国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这场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公元200年,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将曹操骂得无法忍受。农历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农历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

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便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向白马急进。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袁军因此溃败。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率兵追击曹军。

曹操当时只有骑兵六百,驻在南阪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还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农历七月,袁军进军阳武即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依谋士刘晔之计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

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曹操命令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

另一方面,曹操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二十公里的故市即今河南延津县内和乌巢即今河南延津东南。

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的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晚黑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

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鼓励士兵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溃败。袁绍仓皇带八百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

这场战役,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曹操后来建立了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