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
73437900000004

第4章 《阴符经》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旧题黄帝撰,伊尹、太公、范、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注。此书出现于唐代,最早记载见于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木部》;最早著录见于《新唐书·艺文志》。但它的作者及成书时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属悬案。关于作者主要有如下几种意见:黄帝撰、战国山林之士撰、晋杨羲撰、北魏寇谦之撰、唐李筌撰。关于成书时代主要有商末说、周末说、战国说、战国末说、东汉末说、晋说、北魏说、唐说等。近年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家,一是王明的东晋说,认为成书于东晋以后,约在公元531年至580年期间;二是李养正的战国末年说,认为此书是以黄老学说为理论基点,在政治、军事思想方面的运用和发挥,是战国时期激烈的斗争形势在哲学思想上的反映,它可能成书于战国末期。

《阴符经》,自李筌始为其作注以后,历朝为其作注的都很多,宋郑樵《通志》著录的各种本子有三十九部,明《道藏》中注本有二十四种,明代吕坤说:“自有《阴符》以来,注者不啻百家”,到清便更多了。有的从道家、兵家角度注解,也有的从儒家、佛家、纵横家、医家、阴阳家、道教等角度注解。所以,古籍书目中往往道家、兵家等类同时收录此书。

《阴符经》一卷,共分三章(一本作上、中、下三篇):一、《神仙抱一演道章》;二、《富国安民演法章》;三、《强兵战胜演术章》。第一章主要内容是论说天道与人事、政治的关系。第二章主要内容是阐述以自然天道为法则,乃可富国安民的道理。第三章主要内容是论兵的,讲主事专一精神;守时发机;不为声色所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明了事物变化之理,掌握应变之术,天道、人事相参验,随机应变等。

《阴符经》是一部论述王政和军事的著作。本文仅对其军事思想作一简单介绍。书名“阴符”概括了全书思想内容的核心。什么叫“阴符”,李筌解释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意思是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策略计谋必须暗合于自然天道。它认为统治者处理政事、指挥打仗要仰观天象、掌握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要“知之修练”,修德练武,内辨忠奸,外御强敌,国家便可巩固。它认为用兵若能做到精力专一,用己之长,就能事半功倍。指出:“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这是借瞽聋之短长比喻用兵也要培养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便可获十倍甚至万倍之利。它主张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对国家实行无为而治。而用兵必须以奇取胜,“迅雷烈风,莫不蠢然”,意思是阴阳激博而生迅雷烈风,其势猛烈,万物莫不惊惧而蠢然若呆。这是用自然界的声势来比喻以奇用兵之势。它还主张要正确使用恩赏。认为“恩生于害,害生于思”,意思是说有感恩戴德的君子,也有以怨报德的小人。因此,对于思赏要慎重,君主赏不可妄行,恩不可妄施。

《阴符经》在哲学上的成就是较为突出的。它以自然天道观否定了天命论;在社会变化动因上,既肯定了“天道”的影响,也注意到了人的作用,提出了“天人合发”的论点;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变与定、巧与拙、生与死、恩与害等,无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

历史上对《阴符经》的评价有毁有誉,但大都失之偏颇。我们既不同意把它神秘化,也不同意把它贬得一无是处。它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和军事思想史上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如唐代李筌、明代吕坤等进步思想家就受过很大影响,李筌《太白阴经》中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军事辩证法就源于《阴符经》的天道观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阴符经》行世后为其作注和翻刻者日渐增多,出现了三百字本、四百三十七字本等内容有差异的不同版本。注本中以唐李筌、张果;南宋朱熹、俞琰等注最有影响。现存各注本大都被收进丛书,比较重要的有:道藏本、四库全书本、广汉魏丛书本、说郛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子书百家本、宛委别藏本、墨海金壶本、道书全集本、兵垣四编本等。另外也有单行本行世,如清乾隆壬辰(1772)年林笏堂刻本、清道光壬寅(1842)年静观堂刊本、清光绪丙申(1896)年大梁奇文斋重刻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