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巴菲特投资案例集
7362900000018

第18章 斯科特-费策尔(1986)

公司背景

斯科特-费策尔(Scott Fetzer)公司由乔治·斯科特和卡尔·费策尔创建于1914年,开始时的主要产品为寇比吸尘器,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集团,旗下有多达22项事业,主要业务如寇比吸尘器、世界百科全书、空气压缩机、防火防爆材料、工业机器维修、消费金融等。

1986年,斯科特-费策尔的总裁拉尔夫·施莱遇到一个企业掠夺者——伊万·布斯基,伊万·布斯基宣称将通过收购的方式把公司占为己有。于是,拉尔夫·施莱向巴菲特求助,希望斯科特-费策尔与伯克希尔合并。

巴菲特策略

1986年,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收购了斯科特-费策尔。当年,斯科特的账面净资产为1.726亿美元,净利润为4030万美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3.3%,公司现金充足,账上有超过1.25亿美元的现金,几乎没有有息负债。

巴菲特的收购总价为3.152亿美元,相当于7.8倍的市盈率和1.8倍的市净率。但是,仅在并购当年的1986年,斯科特就给伯克希尔分红了1.25亿美元。除去这笔分红,实际购买的市盈率为4.7倍。

斯科特-费策尔公司1986-1994年的营运数据。从中可以看到,在这9年里,公司总分红比例114%,除去1986年的分红比例为98.8%。在利润几乎全部分红的情况下,公司净利润从1986年的4030万美元增长到1994年的7930万美元,年均增长8.8%。

这9年的总分红金额为6.34亿美元,是3.15亿美元收购价的2倍;若以10%的折现率计算,仅这9年的总现金流折现价值为4.446亿美元,是3.15亿美元收购价的1.41倍,之后公司仍然会继续贡献现金流。到2000年,斯科特-费策尔公司总共为伯克希尔贡献了10.3亿美元的分红,而伯克希尔用这些现金去投资其他企业,总收益为数十亿美元。

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更是高得惊人,长期高于50%,在1994年更是达到87.4%。经过和1993年财富500强公司的对比,巴菲特认为,若斯科特-费策尔公司是一家独立企业的话,在净资产收益率上可以排名财富500强公司第一名。

巴菲特认为,斯科特-费策尔公司的经营业绩如此优秀,不是因为公司处于繁荣周期高峰,不是因为高财务杠杆,也不是因为行业垄断,而是因为以拉尔夫为首的公司管理层有非常优秀的管理能力,专注于主营业务而不分心,设定好目标后全力去拼搏,坦率直言,自信而不自大。

20世纪90年代,受网络和CD等高科技媒介的激烈竞争,世界百科全书的业绩开始下滑,斯科特-费策尔公司的业绩增长也开始变慢,但仍然比较稳定。

自我剖析:巴菲特致股东信

1986年

今年的报表与前几年有几点不太一样的地方。首先,由于新购事业斯科特-费策尔、费区-海默的加入,我们营业项目增加了斯科特-费策尔、寇比吸尘器、世界百科全书、费区-海默等四栏;同时也由于伯克希尔整体规模扩大了许多,我们也将几个较小的部门合并列示;另外,如同过去我们将个别企业购并的商誉摊销单独挑出,汇总后摆在最后一栏,由于斯科特-费策尔、费区-海默两件购并案使得1986年的商誉摊销较以往增加许多。

世界百科全书是1986年加入我们的斯科特-费策尔,是所属十七个部门中最大的一个。去年我很高兴地跟各位介绍该公司的经营者与营运状况。一年后,我更加开心地向大家报告,拉尔夫真是个优秀的经理人,圆满地达成目标,虽然要管理各式各样的产品,并面对不同的机会、问题与挑战,拉尔夫却使得他的工作更加精彩、更多元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合作愉快,看来我们的好运持续不断。

世界百科全书的销售量连续四年皆增长,儿童工艺套书也大幅成长,世界百科全书称霸于直销市场,不但编排精美,且平均每页不到五毛钱,可谓老少皆宜。有一数字相当有趣,那就是书中有高达四万多个困难字,入门部分由简单的生字组成,慢慢地加入难度更高的单字,如此使得年轻的读者能够循序渐进,最后轻易地便能运用大学程度以上的单字。推销百科全书是项神圣的天职,我们超过半数以上的销售人员是现职或是退休的老师,有些则是图书馆员,他们将自己视为教育工作者,而且做得有声有色。如果你家中还没有一套世界百科全书,那么我建议你赶快去买一套放在家里。

寇比吸尘器同样维持连续四年的成长,全球的销售数量共增长了33%。虽然其产品价格要比同类型吸尘器贵许多,但它的性能却将其他品牌远远拋在后面。有许多产品经过了三、四十年还很耐用,想要最好的,就买寇比!

许多靠直销销售其产品的公司,近年来纷纷倒闭,主要是由于上班族妇女越来越多所致。不过到目前为止,寇比吸尘器与世界百科全书的表现算是可圈可点。以上企业再加上保险事业,便构成我们的主要事业领域,简单地带过并不意味着它们对我们不具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东西在过去的年报中都已报告过,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的股东结构非常稳定(每年约有98%的股东会选择继续投资本公司),所以我们不必花太多时间赘述一些事情,当然若是有什么重大的事件或任何影响公司营运的情况,我们一定会立即向各位股东报告。总体来说,前面所提的公司都有非常稳固的经营基础,投资报酬率也很高,同时也拥有优秀的经营阶层。

1994年

伯克希尔是在1986年年初买下斯科特-费策尔的,在当时这家公司拥有22项不同的事业,时至今日我们没有新增,也没有卖掉其中任何一项。斯科特-费策尔的主要业务为世界百科全书、寇比吸尘器与坎贝尔空压机,当然其余的事业对利润的贡献也相当重要。

当时我们斥资3.152亿美元买下了账面价值1.726亿美元的斯科特-费策尔,超过的1.426亿美元溢价,代表着我们认为这家公司的实质价值大概是其账面价值的两倍。

因为在购并交易完成当年,公司账上有多余的现金,所以虽然斯科特-费策尔在1986年的利润只有4030万美元,但却能够支付伯克希尔1.25亿美元的分红。另外还有一点我必须强调的是,在斯科特-费策尔我们并没有运用任何的财务杠杆。事实上,该公司在我们购并之初的负债便相当有限,之后甚至还掉了所有的债务(除了财务子公司的借款)。同时我们也没有把工厂卖掉再租回来,或是出售应收账款之类的举动。在我们拥有的这几年,斯科特-费策尔一直以相当保守的财务杠杆经营并且维持相当高的流动性。

大家可以看到,斯科特-费策尔的利润在我们买下之后持续稳定增加,不过净资产却未等比例增加。因此,在我们买下该公司时,就已经有相当不错的净资产收益率,到现在又变得更加优异。我们甚至可以拿它与财富500强作比较。事实上,以斯科特-费策尔的规模,若作为独立公司,可以进入500强之列。

以最新的1993年500强公司名单来说,斯科特-费策尔的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名列第四。故事还没结束,前三名分别是Insilco、LTV与Gaylord,全部都是因为在1993年脱离破产边缘,债务获得免除致使盈余暴增,其他年度的获利皆乏善可陈。因此,若扣除这些没什么营运果实的公司,斯科特-费策尔的净资产收益率足以名列财富500强公司首位,远远把其他对手拋在身后,甚至是第十名的两倍之多。

或许你会认为斯科特-费策尔的成功,不过是利润周期循环的高峰、独占垄断或是靠财务杠杆。不过全都不对,这家公司真正成功的原因在于总裁拉尔夫优异的管理技能,这点在后面我们还会详加报告。

拉尔夫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并不复杂。我的老师格雷厄姆45年前就教导我,在投资中,不需要为了额外的结果做额外的事。之后,我惊讶地发现,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企业管理。经理人真正应该做的是把基本功做好而不分心。这正是拉尔夫的做事方法,在设立好正确的目标后,毫不犹豫放手去做。至于在私底下,拉尔夫也是很好共事的人,对于问题他坦率直言,自信却不自大。

我忘了经验丰富的拉尔夫今年真正的岁数,但我确信他跟我们旗下其他许多经理人一样,老早就过了65岁。在伯克希尔,我们注重的是绩效,而不是日历。查理今年71岁,而我64岁,我们都把拳王乔治·福尔曼的照片摆在我们的桌上。你可以记下,我们对于强制退休年龄的反感将会与日俱增。

1995年

在伯克希尔目前状况最多的就属世界百科全书,它正面临来自CD与网络激烈的竞争。虽然我们仍能勉强维持获利(大概没有其他百科全书业者敢这样说),不过业绩与获利却直线下滑。因此在1995年年底,世界百科全书决定大幅改变行销方式,加强电子产品内容并大幅降低营运成本,当然这些做法的成效还有待观察,不过我个人相信此举绝对有助于我们继续维持生存。

1998年

举例来说,在1994年的年报中,我曾经向各位提到拉尔夫在斯科特-费策尔的杰出表现。只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那时还只能算是他的热身阶段,去年在没有任何借款的情况下(除了其财务子公司的一点借款之外),靠着1.12亿美元的净值,他竟缔造出9650万美元的惊人税后净利润。

1999

以下有一则故事我忍不住想补充。故事发生在1985年,有一家非常大的投资银行受委托负责出售斯科特-费策尔公司,然而在经过多方的推销后却仍无功而返。在得知这样的情况后,我立即写信给斯科特-费策尔当时的总裁拉尔夫,表达想买下该公司的意愿。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与拉尔夫见过面,不过在一个礼拜之内我们便达成协议。令人遗憾的是,在该公司与投资银行所签订的意向书中约定,一旦公司顺利找到买主便须支付250万美元给银行,即便最后的买主与该银行无关也要照付。事后我猜想,或许是该银行认为既然拿了钱,多少都应该办点事,所以他们好心地将先前准备的财务资料提供一份给我们。收到这样的礼物时,查理冷冷地响应说:“我宁愿再多付250万美元也不要看这些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