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守望美丽家园
7376700000024

第24章 成果篇(7)

注重低碳产品技术开发

注重低碳产品技术研发,将低碳产品销往全国。厦门市重点发展的节能灯、LED照明及LCD平板显示等产业,为全国降低碳排放作出贡献。作为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厦门是我国节能灯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产销量约占全国节能灯的20%~30%,是国内LED外延片芯片的最大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从外延、芯片到封装、应用产品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及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

厦门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致力于太阳能电池的硅料生产和封装,年产值约20亿元,占福建省光伏产业一半以上;主要生产CNG、LPG、LNG以及混合动力、纯电动客车的厦门金龙客车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之一,2009年新能源客车出口1561台,销售总值达12亿元,位列全国客车行业出口排名前列。

厦门市大力开展减碳技术创新,将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全国,已拥有含银固体废物综合开发技术、PTA氧化残渣资源化、钨废料回收利用等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大学新能源中心、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试验室等研究机构,其中,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是国家设立的唯一以城市环境为主要领域的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在海洋碳汇、微藻固碳产油、细菌产氢、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城市环境等低碳领域形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低碳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注重发展绿色交通

厦门市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BRT(快速公交)等大运量、集约节能的交通方式,优化城市路网和公交线路建设,目前常规公交、BRT和农村客运线等公共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达到31%。积极开展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

加强交通节能降耗。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在2005年组织投放出租车时,将出租车的营运年限由原来的8年缩短为6年,将公交车辆的营运年限从10~8年缩短至8~6年;同时,积极指导、扶持道路运输企业选择符合国Ⅲ标准以上的车辆投入营运,仅公交集团2006—2009年就投放了1386台国Ⅲ标准的公交车辆。

2011年,公交集团又采购564辆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公交车,其中CNG清洁能源车辆94辆,油电混合节能型新能源车辆126辆;在投放的1000辆出租车中,998辆为CNG双燃料车型,全部达到国Ⅳ排放标准。厦门市还同时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有效提高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转运的效率,降低能耗。

注重城市建设低碳化

大力降低建筑能耗。出台《厦门市节约能源条例》、《厦门市建筑节能五年规划(2006—2010)》等10多项建筑节能的制度和法规,对新建建筑全部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对旧建筑在分类管理基础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在照明、空调、电梯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降低能耗,居住建筑和中小型公共建筑耗能在全国13个建筑统计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同时,作为国家首批“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照明,开展文园路等4条道路LED路灯应用示范,比传统路灯节能30%以上。

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积极推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先后建成4家热电厂和1家自备电站,替代企业中小燃煤锅炉;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嵩屿电厂、污水处理厂等12家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建设。2008年主要污染物SO?和COD就已经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但厦门市继续深挖减排潜力,到2010年,厦门市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为4.498万吨和4.675万吨,排放总量持续降低,较2005年分别削减33.56%和15.92%,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削减27.2%和11.1%的指标任务。

“十二五”开局,市委、市政府秉持“十一五”期间对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继续深入开展减排工作。2011年,厦门市化学需氧量比2010年减排2.59%,其中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减排1.45%、农业化学需氧量减排5.12%;氨氮比2010年减排2.57%,其中工业和生活氨氮减排1.38%、农业氨氮减排6.49%;二氧化硫比2010年减排5.51%;氮氧化物比2010年减排6.81%,完成年度既定减排目标任务。

提高垃圾污水处理水平。生活垃圾处理做到了日产日清、分类收集、集中收运、缩短运程、密闭运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9.31%。东孚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气体利用工程项目,是全国首家引入民间资本并进行清洁能源机制运作的项目,年发电量1600万千瓦时。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为83.34万吨/日,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控制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

厦门是全国唯一做到污泥全部安全处置的城市,目前年污泥产生量约为13.4万吨,对三分之二的污泥采用污泥深度脱水技术将含水率降至60%以下,用于园林绿化和填埋,另外三分之一用于焚烧和制肥。中水回用效果显著,已建成再生水生产能力为2.4万吨/日,服务绿地浇灌面积约725公顷。

注重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化

推动厦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污染减排是一个重要关键词。近年来,厦门市人大出台《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定》,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规范、推动厦门市强化目标责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政府出台《厦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及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和各年度减排计划,明确各年度减排目标、工作机制、工作措施。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减排目标责任书,市环委会与区环委会签订责任书,区环保分局与重点减排企业签订责任书,强化了企业在污染减排工作中的实施主体责任。

近年来,厦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五个百家”工程建设(即百家企业节能工程、百家企业节水工程、百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百家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百家规模化生态型畜禽养殖场),初步建立了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小循环”和包括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的循环型社会雏形的“大循环”。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并着力引进光电、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高科技项目,目前高科技企业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

同时,厦门市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评估和验收工作。通过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改进企业生产组织等形式,降低能耗、物耗,比如,嵩屿电厂火电机组全部采用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技术改造,并利用粉煤灰渣研制生产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厦门还积极提倡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实施狐尾山引污上山工程试点,利用生活污水,解决“山贫水富”生态矛盾,既减少污水处理碳排放又有效增加森林碳汇。市民在生活中注重低碳细节,自备购物袋、“剩菜打包”等节约消费行为已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

积极倡导绿色的出行方式。公交出行率达到31%,领先于国内一般城市。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超过43%,成为厦门市居民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2年8月21日)

生态文明 山水灵秀

——厦门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纪实

近年来,厦门的环保工作围绕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各流域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畜禽养殖业逐年走向规模化、无害化、资源化,并达到生态型“零排放”的要求。辖区各镇(街、场)农村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工业污染全面稳定达标排放,流域各断面稳定达到《厦门市环境功能区划》的规定要求,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态势。

推广污水上山、中水回用项目

在依山临海的厦门大学(以下简称厦大),长期存在雨污混流的问题,生活污水均通过雨水管渠直排入海,造成学校周边的白城海域水体严重污染。

为改变这一状况,厦大将校本部一分为二,北部白城、海滨一带的污水接入厦门市市政管网,引到前埔污水处理厂处理。南部则就地兴建一个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就地处理。

这个污水处理厂就是眼前这个地面设备间占地仅18平方米的袖珍小公园,它改变了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把污水处理设备埋进地下,地面作为绿化景观,还养上了观赏鱼。厦大校本部每天产生的污水量约有6000吨,这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3000吨,其他污水引到前埔污水处理厂处理,整个校园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再生水,这种人们在几年前还很陌生的“水”,如今已经成为厦门的重要水源。

厦大校方如今对再生水回用工程津津乐道,还因为每年可为厦大节约200万元的排污费用。

尝到甜头之后,厦大还把翔安校区的污水处理调成“再生水模式”。据了解,即将启用的厦大翔安校区,每天可用这种方法处理污水4000吨,而在远期,翔安校区将达到日处理污水能力8000吨。这些污水将有80%左右转化成为再生水。

不仅是在厦大里,厦门的所有大学、中学和医院都通过生化处理、MBR膜过滤、紫外消毒、氯气辅助消毒和气体除臭等多项工艺对污水系统进行全面建设和改造。值得关注的是,在几年前,厦门市的再生水利用率仅为1%左右,而2011年,厦门再生水利用率攀升到10.7%。据介绍,按照节水型城市的标准,这一比例应至少达到20%。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厦门市水体富营养化、山体缺水缺肥的情况还比较严峻,因此在引污上山、水资源再生利用等领域还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再生水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而且推广污水上山和中水回用项目,可以解决“山贫水富”的生态矛盾。

利用海蛎壳过滤污水

厦门是个岛型城市。离开厦门岛来到岛外的同安区,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当地农村特有的海蛎壳经过科技人员的妙手改造后,成了净化农村污水的利器,实现了变废为宝。海蛎壳生化脱磷渗滤方案,这种工艺简单地说,就是在地下埋30厘米厚的海蛎壳,利用海蛎壳来过滤污水,将有害物质过滤下来,实现净化污水的目的。

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中,2008年福建省政府重新划定厦门同安区的汀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面积达104.8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18.2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86.6平方公里。整个水源保护区包括了汀溪镇的汪前、造水、五峰、半岭、前格等5个行政村,其中汪前、五峰村生活污水排入茂林溪,进入汀溪水库;造水村排入造水溪,进入溪东水库,再入汀溪水库。同安区汀溪水库上游农村连片整治项目近日已完工,5个行政村(汪前、造水、五峰、前格、半岭)、12个自然村建起了44个污水处理点,收集处理村庄的生活污水,海蛎壳生化脱磷渗滤方案得到广泛应用。

这个项目是厦门市唯一的福建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整治的5个行政村位于汀溪水库上游。通过整治,原来直排水库的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处理,保障汀溪水库水源水质100%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示范片区内生活污水和生猪养殖废水处理达标,农村环境整洁,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记者看到半岭村两座地埋式污水处理池,处理池埋在地下,地面进行绿化,一旁出水口排出处理后的水,看起来清澈透明。

种植花草处理污水污泥

厦门从2009年开始的3年期间,投资近10亿元开展辖区内8条河流域三大港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其中,海沧区过芸溪流域综合整治计划投资1.2亿元,这是厦门市重点流域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

过芸溪流域面积约50平方公里,涉及8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20多年前,过芸溪河道还很宽阔,后来,因村民圈溪造鱼塘等原因,河道严重萎缩,断面变小,水体污染也日渐严重,每逢台风大雨天气,许多鱼塘就被淹没,损失惨重,而水质的恶化,也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海沧区自2006年开始对过芸溪中上游进行综合整治,整治区域全长8.8公里,总投资9051万元,项目分成5个标段,目前已完成4个标段建设,第5标段已经开工建设,预计明年3月就可以完工。这个工程计划疏浚河道8.8公里,建设防护岸17.29公里、蓄水闸坝4座、桥梁8座,改造后的防洪标准将由原来的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在整治河道的同时,海沧区还对过芸溪的几条支流开展综合治理,对周边村庄的污水进行截流处理,试点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种植花草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和拦截,有效处理污水和污泥。

厦门的目标其实很明确,就是在不长的时间内,让岛外十条溪流都变身“景观河”。记者了解到,海沧区的过芸溪,集美区的瑶山溪、后溪、深青溪,同安区的东西溪、官浔溪、埭头溪、龙东溪,翔安区的九溪及翔安新城东坑湾至南部港汊景观水系,都位列其中。

按照厦门目前已经出台的有关规划,对溪流的治理不仅是截污,同时还将根据水体不同的功能区划进行防护和空间开发利用,展现和塑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形成连接“山、海、城”的“绿色生态走廊”。

(原载《中国环境报》2012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