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武装暴动第一枪南昌起义
7450300000027

第27章 不灭的火种

周恩来这时染了重病。他和前委机关撤离汕头后,在第二天到达普宁县内的流沙。10月3日,山湖前线撤下的部队得到潮汕失守的消息后,也从揭阳经山路跋涉、辗转来到流沙。于是,起义军领导成员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张国焘、谭平山、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等二三十人在流沙召开了一次决策性的会议。郭沫若后来在回忆中说:“从汕头市夤夜撤退以后,到了流沙,在这儿已经停留了一天一夜了。在第三天的中午,终于等到了两位军事负责人贺龙和叶挺的到来。首脑都聚集在天后庙(郭沫若在解放后到原地去看后,说那里其实是一个教堂——编者注)里一间细长的侧厅里开会,作着最后的决策。决策大体上已经是商定好了的。只是在征求贺与叶的同意。

……主要是恩来作报告,他是在发着疟疾的,脸色显得碧青。他首先把打了败仗的原因,简单地检讨了一下。

……把这些失败因素检讨了之后,接着又说到大体上已经决定了的善后的办法——武装人员尽可能收集整顿,向海陆丰撤退,今后要作长期的革命斗争。这工作已经做得略有头绪了。非武装人员愿留的留,不愿留的就地分散。已经物色了好些当地的农会会友做向导,分别向海口撤退,再分头赴香港或上海。”

周恩来讲完后,叶挺谈到过去的教训,并说“:到了今天,只好当流寇,还有什么好说!”他所说的“当流寇”,是打游击的意思。贺龙也说:“我心不甘,我要干到底。就让我回到湘西,我要卷土重来。”

这次会还决定不再使用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

会开到午后2时左右,村外山头上发现敌人。会议匆忙地结束了。部队由流沙向西,经钟潭向海陆丰道上的云落前进。

周恩来这时高烧到40℃,由担架抬着,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别人看他病成这个样子,劝他离开部队。周恩来坚决地回答说:“我的病不要紧,能支撑得住。我不能脱离部队,准备到海陆丰去,扯起苏维埃的旗帜来!你们快走吧!”

部队离开流沙后,因为大路已被敌军占据,只能排着长列,从乡间小路走。西南行大约5公里,经过莲花山。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盆地,地势险要。第二十军的第一、二师刚越过这里,陈济棠的主力第十一师从乌石赶到,将起义军拦腰切断,并据险伏击后续的总指挥部和第二十四师。

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指挥部队奋起还击。但战士们已经连续作战数昼夜,伤亡太大,留下的也实在太疲劳了;加上新败之余,军心受到严重影响,又遭受突然袭击,部队就逐渐失去控制,陷于混乱,很快被冲散了。周恩来在流沙时已经病得很重,发着高烧,连稀粥都喝不下,常常处于昏迷状态,有时神志不清,还在喊“:冲啊!冲啊!”部队被打散时,守在他身边的只剩下叶挺、聂荣臻等几个人。他们路不熟,又不懂当地话,几个人只有一支小手枪,连自卫的能力也没有。以后,遇到地方党的负责人杨石魂。他是当地人,先带他们在附近—个小村子里隐蔽一下,晚上又找来一副担架,把周恩来抬上,转移到陆丰的甲子港。在这里,找来—条小船,送他们出海。聂荣臻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那条船,实在太小,真是一叶扁舟。我们四个人——恩来、叶挺、我和杨石魂,再加上船工,把小船挤得满满的。

我们把恩来安排在舱里躺下,舱里再也挤不下第二个人。我们三人和那位船工只好挤在舱面上。船太小,舱面没多少地方,风浪又大,小船摇晃得厉害,站不稳,甚至也坐不稳。我就用绳子把身体拴到桅杆上,以免被晃到海里去。这段行程相当艰难,在茫茫大海中颠簸搏斗了两天一夜,好不容易才到了香港。到香港后,杨石魂同志同省委取得了联系,把恩来同志安置下来治病,以后他就走了。

震撼中外的南昌起义就这样失败了。二十四师余部有1200多人,由董朗、颜昌颐率领在10月7日到达陆丰。他们同当地农军会合在一起,改编为红二师,以董朗为师长、颜昌颐为党代表。11月间,树起苏维埃的旗帜,创立海陆丰红色政权。二十五师在朱德、陈毅的领导下,坚持下来。在第二年初又发动轰轰烈烈的湘南大起义,随后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周恩来以后这样说:“八一起义在共产党领导下,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这在大方向上是对的。”李立三在回忆中说:“南昌暴动在革命历史上有它的伟大意义。在广大群众没有出路的时候,全国树出新的革命旗帜,使革命有新的中心,南昌暴动是很重要的时期。”八月一日南昌的枪声,确实如平地一声春雷,使千百万革命人民在经历了一连串的严重挫败后,又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燃起了新的希望。从此,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起土地革命的大旗,用武装斗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是在这次起义中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