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青春热血报国情一二·九运动
7450600000016

第16章 运动的巩固和壮大(3)

学联和民先队还深入到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开展争取二十九军抗日的工作。二十九军中的许多士兵出身于农民,家中遭到饥饿的威胁,家在东北的全家老少正受着日寇的蹂躏,家在华北和其他各地的,也不愿遭到东北同胞那种的国破家亡的命运。因此他们有着抗日的情绪和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和士兵接近,一些民先队员去担任士兵的球类教练员、音乐教员,经常去和他们举行球赛、联欢,交朋友,并向他们讲述日寇在东北和华北的暴行,更加激发起了士兵们的抗日情绪,特别是当喊出“拥护二十九军抗日”时,士兵们很受感动。士兵的觉悟提高了,他们开始同情学生的救亡运动,感到学生、士兵同样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从1936年10月下旬起,日寇在平津连续大演习。骑兵和重炮所到之处,庄稼被践踏,房屋被炸毁,农民被逐出。党通过进步报刊提出以武装示威来回答日军的侵略演习,并且向二十九军的官兵进行了宣传鼓动。“以演习回答演习”,很快地成为群众的共同强烈要求,许多觉悟了的爱国士兵也坚决向长官要求实弹演习。各界的一致呼声和爱国士兵的愤怒情绪,促使了宋哲元不得不决定在远离北平城,远离日本驻军的红山口和固安,进行军事演习。各校学生听到这一消息,非常兴奋,决定到演习现场进行慰问,鼓舞二十九军爱国官兵的斗志。11月7日和12日,二十九军在红山口和固安进行了军事演习。各校学生在学生会、救国会的组织下,长途跋涉,分赴演习地区。

在演习开始时,战士们高声宣读了由学联代为拟定的誓词:“我们以百姓血汗换来子弹,须诚心竭力,期望命中,歼灭仇敌——日本鬼子。”演习时,许多学生也和士兵一起参加了冲锋。爱国士兵们同学生交谈时说:“喜峰口杀得日本鬼子尸横遍野”“中国人是不怕矮子兵的!”学生们高呼:“拥护二十九军抗日!”“拥护二十九军英勇杀敌!”爱国士兵们报以热烈掌声,接着就同爱国学生一起高呼:“全国民众一致联合起来抗日!”学生代表在讲话中,热情地希望爱国官兵保持喜峰口抗战的光荣,誓守华北,并表示学生愿与士兵携起手来,为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演习结束时,学生们还赠给二十九军一面写着“国家干城”四字的锦旗,官兵们受到很大鼓舞。这种共同的抗日情绪,在军民之间是多年来少见的。

不久,日寇进攻绥远和察东,当地爱国驻军傅作义将军的部队奋起抗战,一举击溃日本侵略者和蒙奸德王的伪蒙军,收复了百灵庙和大庙。百灵庙大捷的消息,传到北平、天津和全国各地,人心振奋。北平的青年学生特别兴奋,要求国民党政府扩大绥远抗战局面,实行全民抗战。

学联决定大力支持绥远抗战,组织了几千名学生进行街头宣传和募集慰劳物品,并发起了捐献万件皮衣运动。各校学生为抗战前线战士赶制衣褥,许多平时不拿针线的女学生及教授们的妻子,这时也参加缝纫。她们在衣物上还绣上“冲锋杀敌”四个字。她们边缝边唱道:“千针缝,万针缝,送给绥东战士穿着杀敌冲锋。”各校组织了绥远前线服务团,冒着风寒前往前线进行慰问活动。

(四)“一二·一二”大示威

然而,形势的发展远非一帆风顺。这时,国民党政府仍然坚持对日寇妥协投降。绥远前线取得了收复百灵庙的胜利之后,蒋介石对绥远驻军威胁利诱并派汤恩伯率军进驻绥远,对抗战军民进行监视,企图与日军谋求妥协,使局部抗战告终。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广大人民的愤慨。11月,上海、青岛的日本纱厂工人不堪其残酷压榨,先后爆发了反日大罢工。12月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乘机开进青岛,捣毁国民党党部,逮捕国民党官员。国民党政府不但忍辱、不反抗,反而秘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协定,包括保证日厂秩序、不再发生罢工,等等。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对全民抗日运动则严厉镇压。1936年11月22日深夜,上海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等七人被捕入狱。“七君子事件”震惊了全国,立即激起全国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极大愤懑,纷纷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议,要求释放“七君子”。消息传来,愤怒的北平学生急切地要求行动起来,北平学联作出了强烈的反应,宣称“我们只有一个总的行动来回答!”

于是,1936年12月12日,北平爆发了第五次抗日救国的大示威。在游行的前一天,学联便安排好了全城的交通网,设立一个游行示威总指挥站,下设3个分站,由通讯员传递消息。示威队伍共分3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分别领队。集合地点和时间都作了统一规定。清华、燕京两校恐怕被阻于城外不能入城参加游行,头天晚上派了五六十名先遣队员进城,住在东北大学南校,以便接应大队。城内各校学生也不是在学校集合,以免一出校门就和军警打“遭遇战”,而是在好几个指定地点分别集合,最后汇合在东皇城根。游行示威指挥部由黄敬、李昌等负责。

12月12日这一天,北平的早晨和往常大不相同。天还没亮,大街小巷都布满了军警,四处巡逻,企图发现学生队伍的踪迹,但直到太阳已出来时,大街上只见一般市民行走。各校门口,都有大批武装警察把守包围。然而学生们并不因此而表现出半点畏缩,也不和他们作无谓的冲突,大家采用跳墙从旁门出校的办法,跑出了戒备森严的学校。也有的学校为了避免一出校门就和军警打“遭遇战”,所以早就规定了分散出校再到预定的地点集合整队。突然,无数的青年学生仿佛从天而降似的,分散的学生转瞬间聚成了示威队伍。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学生分别带领下,3路大军汇合在东皇城根,开始游行示威。

游行队伍共分3路,在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大学分别带领下,开始游行示威。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许多分散在各处的学生不断地向大队汇集,人愈来愈多。人们挽紧了手臂,在这人的巨流里,走着、跑着、喊着,看不见队伍的首尾。尽管队伍被军警冲散,但很快又集合起来了,大家的心更坚实地联系着,他们的脚步在《救亡进行曲》节拍之下,走得那么整齐,那么有劲。

这次游行示威的基本口号有:(1)要求政府立即对日绝交;(2)反对青岛屈辱协定;(3)要求政府讨伐冀东;(4)要求政府收复察北;(5)保障爱国自由,释放救亡领袖;(6)援助沪、青抗日大罢工;(7)要求华北将领团结抗敌;(8)拥护二十九军保卫冀察;(9)拥护绥远将士进攻日寇;(10)促成各党派联合抗日;(1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2)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些口号集中了全国各地正在进行着的抗日救国斗争的新内容,显示着在抗日大前提下人民大众的民主要求。

在示威中,学生们随时向市民们进行宣传,张贴标语。许多市民从家中出来,先是站在一旁观看,接着也陆续参加游行的队伍,他们和学生一起高喊“收复失地”等口号。

在人群中,常常出现一辆缓缓地驶过来的华丽的小汽车,清华大学的杨述坐在这辆小汽车里,负责在游行队伍旁边忽前忽后散发传单。

军警以为小汽车里面坐的一定是什么达官贵人,突然从汽车里抛出来许多红红绿绿的传单,立刻由交通联络员分送到各个示威队伍中去。转眼间,汽车又不见了。军警一时瞠目结舌,莫名其妙。

在一个咖啡馆里坐着两个“客人”,人们川流不息地找他们谈话,有的甚至茶也不喝,谈几句,便匆匆地走了。过了很久,密探们才发现这里原来是示威的指挥所。当他们要打电话叫人来捉时,两个“客人”已经不见了,指挥所又转移到新的地点了。

在西城的游行队伍从绒线胡同出来,经过西单牌楼、西四牌楼,一直到太平仓,一路上非常顺利,军警没有干涉。当学生散发传单,把一张张《告警士书》送给站岗的警察时,他们不但不丢掉,反而捧着来细细读。在端王府夹道,第一路游行队伍行进时,前面来了30多个全副武装的警察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经过代表们交涉,结果是同意队伍改路行进,绝不阻拦。其中一个警察说“:我们都是中国人,哪个不爱国呢?诸位改另一条道路之后,谁再阻止,谁就是心黑了!”在大队掉头出发时,双方还互相鼓掌。这充分表现了全国各阶层人民心中都有强烈的抗日要求。

这次游行由于吸取了过去几次游行的经验,确定要依客观的环境和形势,运用“化整为零,由零集整”的游击战术,遇有军警阻挠,可分散前进,一声信号,分散的队伍又马上集中起来。同时增加了新的手段,即“头调尾,尾调头”的战术。当先头队伍遇阻,即改变方向,后卫带头从旁绕道前进。再遇到阻挠时,阵势再变,新的先头队伍又变成后卫。因此,这三路游行队伍在行进时,如果遇到阻挠,都先派代表去交涉,不成,马上掉尾为头,灵活地改换别的路线。队伍掉转得敏捷迅速,实在是以前未曾有过的。这种灵活机动的行动,使强悍老练的保安队也疲于奔命。这是民先队经过多次露营和演习得到锻炼的结果。

队伍在东华门前遇到宋哲元的汽车,学生群众围着汽车,要求宋哲元接见学生,并答复学生所提出的抗日要求。宋哲元迟疑不答,学生高呼“拥护二十九军保卫冀察”等口号,不放汽车通行。宋哲元不得不答应下午在景山和学生见面。由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全国蓬勃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以及日寇的加紧压迫,冀察当局也渐渐转向抗日方面。当示威队伍集中到景山后,秦德纯代表宋哲元出来讲话,含含糊糊地表示了愿意抗日。

这时,天已黑了,大家高举旗帜,整队出景山,继续示威游行,沿途呼口号、散传单。街上有二十九军士兵,学生就高呼“拥护二十九军保卫华北”的口号,士兵们马上立正致意。军警只是在两边站着,没有和学生发生冲突,游行队伍唱着歌,意气昂扬地回到了各自的学校。这样自由的游行示威是“一二·九”以来所从未有过的,这表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确实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大家都为这一次示威游行的胜利感到骄傲。一天的斗争使学生们更深刻地懂得了:统一战线不是“叩头战线”,只有拿出自己的力量,才能推动别人抗日。谁不了解这个真理,便不配做一个民族解放战士。

“一二·一二”大示威是成功的。由于行动中正确地体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也由于计划周密,指挥灵活,都达到了异常成熟的程度。因此,广大的爱国学生在反动统治当局面前,更加勇于和善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而且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这次斗争中检阅了自己的队伍,证明了在这一年里,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广大爱国学生,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激流中,受到了很大的锻炼,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斗争经验也不断丰富起来。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按照党的指示,民先队和学联将一部分民先队员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坚持斗争。相当多的人奔赴陕甘宁、晋察冀、晋西北、山东、中原、华南各抗日根据地,与广大的工农群众、八路军、新四军结合起来。同时,另一部分民先队员和广大学生转移至济南、太原、南京、武汉等地,并成立了平津同学会或华北同学会,把抗日救亡的种子撒遍全中国。

一二·九运动中,爱国青年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划时代的壮丽史诗。一二·九运动成为中国学生运动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一二·九运动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