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写作教程
7487800000012

第12章 广播文艺文本写作(2)

3.编排类节目

编排类节目是根据编辑的艺术构想和当前的宣传意图,把各类文艺节目编排在一起,实行“一条龙”式的播出。它就像报纸的版面安排,各类节目编排是否恰当、顺畅,不但直接影响广播文艺节目的播出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台全天的播出质量。这在当前的类型化音乐电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全天24小时音乐不间断,实现大板块音乐主题播出样式。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早6点至上午9点的“音乐不塞车”,以清新、动感的音乐营造早间上班路上的轻松收听氛围;下午2点至5点的“音乐下午茶”以怀旧老歌,中慢板旋律为主,写意都市人慵懒、闲散的午后时光。板块中具体的歌曲、宣传片花等编排都由执行制作(音乐编辑)来进行,主持人无权随意调动,而这样的编排方式是经过相应的社会受众调查,符合大多数受众在具体时段和工作生活场景下的心理需求的。这也是当前编排类节目最突出的应用。

4.专题类节目

专题类节目是大多数广播文艺节目采取的制作方式。依据编辑意图,这类专题性文艺节目又可以分为分析鉴赏类、知识介绍类、报道类、评论类等。它多以文艺作品的录音为素材,以编辑对其作品的文学解说、介绍和评述为重要内容,借助采访、互动等新鲜节目制作手段,有一定的主题或形式规范,目的是向听众普及文艺知识,评介名家名作,报道文学艺术界的重要动态或文艺花絮等。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欣赏性文学专题节目《阅读与欣赏》、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互动参与类流行音乐节目《我为歌狂》,以及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大韵中原”戏曲广播开办的针对梨园现象的评介类戏曲节目《梨园咚咚锵》等。

四、广播文艺节目形态的最新发展

所谓广播文艺节目的最新形态,其实是以发展着的节目形态与传统节目形态相比较而言。它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在经受着广播媒体市场的检验。但毕竟,借助媒体市场大发展和传播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广播文艺节目产生了新的形态。

(一)与“新闻类”、“社教类”等类型节目相互渗透

当前的广播文艺节目无论是常态的日播节目还是参加评奖的精品之作,都出现了与“新闻类”、“社教类”等不同类型节目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趋势。这一发展使得广播文艺节目也表现出了时效性、贴近性、互动性的特征。

在内容上渗入了新闻或社教的元素,强调了人物的现实意义及人物细节的描写。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驾驶着中国人制造的神州5号飞船成功飞入太空,文艺编导们以敏锐的新闻感受力和观察力,确定了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价值,并决定采用“音乐表现画面”的独特艺术手法,让新闻事件的主题思想通过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为人们所理解和感知,最终节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一类节目的表现手法也融入其他一些文艺形式,青岛台曾有一个专题音乐节目,讲述古典音乐的“音乐家故事”,除了主持人对播外,还采用了广播剧人物对话的一些手法,使得“音乐家故事”很有立体感和感染力,并且极具可听性。还有一些音乐节目,融入了非音乐的人物或社教访谈等内容,使广播文艺节目所表现的空间更为宽广。

(二)互动参与多样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播发展的“珠江模式”带动大板块直播节目开始,听众与电台的交流变得简单便捷。从那时到现在,经久不衰的热线电话、安全快捷的短信平台、人性化的广播论坛,以及听众深度参与的电台“播客”节目,使得广播文艺节目更加鲜活、更加低姿态地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的《我为歌狂》,听众打热线电话演唱歌曲,平民化的娱乐吸引了从大学生到公司白领等社会各阶层听众的热情参与。

(三)资源整合与联合发展

资源整合有的发生在台内,各个频率资源共享。有的属于跨地域合作,如由14家音乐电台联办的“全国卫星音乐广播协作网”,从个体单边的播出到多边的联合播出,定期或不定期地同步直播,或将其中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活动及节目资源进行相互输送与共享。这对传统的广播文艺节目而言是不可能的事,被业界的专家、学者称之为广播的“联合舰队”。

多种资源整合与联合发展的广播文艺,多表现在音乐会及相关的文艺演出活动中,如各种音乐排行榜颁奖晚会等。也有联合发展台之间商定一个主题,如已连续举办多年的“中南六省广播春节大联欢”,由各台录制有自己地方色彩的新年节目,在各台交流、展播,从而构成了广播文艺节目新的播出形态。

第二节 广播综艺节目文本写作

广播综艺节目一般包含两大部分:一是综合文艺板块节目,即具体的综艺栏目;另一种是综艺晚会。两者在艺术特性和编排技巧上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的特征。

一、广播综艺节目基本形态

(一)综合文艺板块节目

“综合文艺板块是广播文艺中包括音乐节目、文学节目、戏曲节目和曲艺节目等类别不同、题材不同、形式各异的节目,是各种特色栏目的组合展现。其中有主持人的生动串联,有热心听众积极参与,是一种大型广播文艺节目。”由此可知,所谓“综合板块”,一指板块中包含的文艺节目种类多样,从音乐节目、文学节目到戏曲、曲艺节目,是一种到多种的综合编排;另指板块中包含的节目其功能是多样性的,如欣赏性、评论性、知识性、服务性等等。同时,古今中外、古典流行都汇聚其中,共同形成了文艺的综合盛宴,而这一切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栏目当中。

这类节目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半小时,长则两三个小时,现在大多为1个小时,符合听众的收听习惯。通常,板块当中包含一些子栏目,如音乐板块中,包括《每周一歌》、《音乐人物》、《点歌送祝福》等小栏目,形成像杂志似的综艺板块。节目通常有主持人串联,采用直播的方式,也有一些听众通过短信、热线等方式参与互动,属于广播播出的常态节目,典型的大众化娱乐文艺节目。

(二)广播文艺晚会

文艺晚会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一般包括综艺晚会和专业晚会。前者包含有多种艺术形式,给欣赏者以艺术情趣上的相互补充和调节,满足受众群体多方面的需要,广播文艺晚会多为综艺性晚会;后者如音乐晚会、戏曲晚会,多采用一种文艺形式,凸显其专业性和艺术价值。

二、广播综艺节目文本写作要求

无论是综艺板块节目还是广播文艺晚会,节目文本都是整个节目创作的蓝本。依据广播文艺的特征和功能,我们对广播综合性文艺节目文本写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主题突出

主题是文艺晚会的精神,是综艺板块的灵魂。有了健康向上、群众热切关注的主题,节目便迈出了成功创作的第一步。没有主题的综艺板块或晚会,只能是各种文艺形式的胡乱堆砌,将大大影响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综艺节目必须兼顾各种艺术形式,单独的艺术形式不免有些势单力薄,难以形成强大的艺术影响力。因此,在一个主题统摄下的多种文艺形式也应互相配合,各展所长,讲求和谐统一的整体审美效果。如获得2008年度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常规综艺节目一等奖的《公仆赞》《公仆赞》,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制作,主创人员:黄春明、晓荷、何通、杨珺、郭巍。,在节目片头,三句铿锵有力的话直接揭示节目的主题:他们是共产党员的先进代表

【电影录音:“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们看望你来了。”“小马,拜托你啦,一切都拜托你啦。”】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奉献之歌

【歌曲: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儿子……】

人民公仆 时代楷模

【百姓评价:为其他人甘愿舍弃自己的利益……像他那样高尚的话,应该……事迹很感人啊……蛮好的,真正做到了人民公仆……】随后,以一首配乐诗《人民的儿子》开始,进一步点明主题。诗中写道:

……

——人民公仆

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

这是一个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名字,这是一个个平凡的身影,他们正是平凡与普通的化身,他们的心永远连着老百姓。

他们是人民的儿子,把一生全都献给了人民。

映照着五星红旗的辉煌,唱着时代的颂歌,

表达的是不变的忠诚!

配乐诗为节目而作,整个节目也是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这三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来讴歌人民公仆的精神,从几十年前的焦裕禄到近在咫尺的父母官郑培民,主题在时间和空间轴线上都离听众越来越近。其间插入了电影《焦裕禄》的录音剪辑、音乐情景短剧《孔繁森》和有关郑培民的采访录音,并以《人民的儿子》、《公仆赞》、《为人民服务》、《把一切献给党》等歌曲辅助串联和转接,最终以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录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作为结尾,将主题一步步推进并最终升华。各种文艺形式围绕“人民公仆”这个主题,彼此区分和联系,突出广播听觉媒体的传播特性,塑造了整体昂扬、振奋的节目氛围。文本串联词通篇都饱含着对人民公仆的歌颂赞扬之情。

(二)承接巧妙

一档文艺精品节目,在高扬的主题之外,还必须具有整体的美感。广播综艺节目因为其文艺形式和包含子栏目功能的多样,往往容易出现“散乱”的毛病,像是杂乱无章的堆砌。有了主题,还需要节目文本串联词进行巧妙的衔接,将节目宗旨和目的一步步明确推进,才能最终达到策划阶段的创作意图。

获得2007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综艺类节目奖”的《木兰说》《木兰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主创人员:赵蕾、杨艳、周倩、聂淑霞。,围绕“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运用了南北朝民歌《木兰诗》、音乐情景剧《木兰诗篇》、豫剧《花木兰》、龙江剧《木兰传奇》以及动画片《花木兰》音乐剪辑等多种文艺形式,展现了战场上英勇的木兰将军、女儿家替父从军的万丈豪气,当然也有12年隐忍的爱情和最终回归故里的酣畅淋漓。节目承接巧妙,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木兰形象由听觉展现出来。如:战场上,人们看到的是木兰的英勇、无畏,却不知木兰本是女儿之身。当木兰的故事流传于河南,这里的百姓给她加了个美丽的姓氏,称作花木兰,一段家喻户晓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尽巾帼英雄的冲天豪气。

【出豫剧《花木兰》唱段】

……

关于木兰,我们其实知道得太少,三百多字的《木兰诗》又岂能诉说木兰的人生。仅是那不同寻常的12年就让后人有了无穷的思索。有多少个静静的夜晚,我望着无边的黑暗遥问木兰:在那个男人的世界里,12年的光阴,你是如何度过?被战火埋没的,除了性别的秘密,除了一个女人美好的青春,难道就没有隐忍的爱情?

【出龙江剧《木兰传奇》“婚梦”片断】

这样的串联词既把两种文艺形式豫剧和龙江剧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同时又推进了人们对“花木兰”这个形象的理解,她不仅英勇无畏,也有女儿家的心事。节目塑造人物丰满,内涵丰富。

(三)应时应景

广播综艺节目常常为应时应景而创作。现在国内国外有各式各样的节日,频繁的主题庆祝活动,不仅体现在商家的柜台上,更体现在媒体,尤其是广播这个距离大众最近的声音媒体的节目编排中。比如各地的春节晚会,以“家”“团圆”为主题,无论是海外华人的成就,还是农民工返乡的热情,无论是祖国56个民族的大团圆之歌,还是每个社会细胞的小家庭温馨的场景,都在春节晚会这个平台上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这就需要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应时应景,触动听众内心最敏感的角落。

应时应景意味着必须勇于创新。这里有内容上的创新,形式上的创新,语言上的创新,除了遵循广播文艺的共同特点和要求外,还应该根据作品实际,推陈出新。如在语言上,应根据作品内容、作品形式和目标听众,寻找到最适合本作品主题的词语和句式。比如,如果是文学节目,要注意韵律和谐,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作品荡漾着一种“内在的韵律”,体现文学语言与广播语言相结合的音韵美。

综艺节目《“甜蜜蜜”——华语电影爱情对白大奖颁奖盛典》《“甜蜜蜜”——华语电影爱情对白大奖颁奖盛典》,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主创人员:余哲、田歌、弓盛海、周艳。,选在七夕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从几十部华语电影中抽取出经典的爱情对白,并以“颁奖盛典”的形式逐一展现,节目形式模仿大型颁奖盛典,领奖的却是剪辑的电影对白。虽不是实质性的颁奖典礼,主持人的语言却完全是颁奖盛典的说辞,与“领奖”的经典对白衔接巧妙、评论到位,给听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又幽默搞笑,听来妙趣横生。因编导匠心独具,该节目获得了2007年度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综艺节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