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写作教程
7487800000014

第14章 广播文艺文本写作(4)

二、广播专题性文艺节目文本写作要求

广播专题性文艺节目文本写作,主要是解说的写作。解说应该与作品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对受众起引导欣赏的作用,还和作品同等重要并具有鉴赏价值。它既有串联节目的作用,还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地评介,渲染收听和审美氛围,甚至辅助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创作中,要比串联词付出更多的创造性劳动。无论哪一类广播文艺专题,其文本写作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一)主题新颖突出

文艺专题的主题决定着节目的成败。主题的方向性规定了节目的导向,主题的创新性决定了节目在原有文艺作品基础上的艺术价值,主题的突出性不仅影响编创人员的创作理念而且直接关系到受众接收信息、进行审美的方向与难易程度。因此,文艺专题从编创之初就必须明确主题,且通过提炼、挖掘使主题新颖而突出。文本写作要紧扣主题,从多侧面表现主题。

《古韵新声忆江南——评弹演唱的唐宋诗词欣赏》是金陵之声电台荣获“中国彩虹奖”对外广播文艺节目一等奖的作品。在谈及节目创作体会时,对于如何从一场两个小时的舞台演出变为一档30分钟的文艺专题节目,如何从十多首由唐诗宋词改编的评弹作品中精选提炼出引发人们共鸣的思乡主题,主创人员的思考和总结给人以启发:在反复观看演出录像,研读改编演出的唐宋诗词,并请来东南大学文学院王步高教授对诗词意蕴深入讲解后,我们发现古人在对江南的吟咏中, 虽然有的表现改朝易代的凄凉,有的表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幽怨, 但大多数作品往往带有浓郁的思乡怀亲之情,不论是“能不忆江南”的白居易, 还是疑惑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王安石,又或是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 在他们的心中, 江南已不单单是指长江以南江浙一带这种地域概念,很大程度上,江南成了永远的故乡的代名词。于是,我们以此为线索,挖掘下去,在十多首作品中选取了蕴含思乡怀亲主题的《忆江南》、《泊船瓜洲》、《游子吟》、《水调歌头》和《菩萨蛮》,并通过对诗词人的生平及其写作诗词时境况的描述和专家点评强化了这一主题。从第一首《忆江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开始,到最后一首《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束,整个节目以一篇篇评弹演唱表现了白居易对苏杭一带的深深眷恋、王安石对古城南京的浓厚感情、孟郊对年迈母亲的离愁别绪、苏东坡对弟弟苏辙的骨肉亲情……组成了思乡怀亲的“情感长廊”, 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无限的思索,产生蕴含持久的美学效果。

正因为有过这样提炼与表现主题的过程,我们听《古韵新声忆江南——评弹演唱的唐宋诗词欣赏》这个节目,才会在悠扬流转的评弹与配合的诗词朗诵中,一下子体会到那种浓到化不开的思乡情结。在对外播出的节目中,更升华了海外华人的怀乡情绪。这种突出的主题不能不说在最初就奠定了节目成功的基石。

(二)语言准确清晰

广播专题性文艺节目的解说,在语言上要求准确清晰。准确,是指相关作品、人物等信息准确真实。清晰,是指文本意思表述清楚,在介绍文艺作品时层次清晰、角度丰富,文字中表露的态度与情感鲜明。尤其是在知识性比较强的节目中,解说还要注意“炼字”,遣词造句精到,议论、抒情分寸得当,表述恰当。特别是节目文本中的判断性语言和总结性语言,一定要恰如其分,不能随意拔高或者贬损,当然更忌讳空泛、油滑。节目的标题也不可太长,用词不能过大过高。

获得2008年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常规音乐节目三等奖的音乐专题《古典也流行——盘点改编成流行音乐的世界名曲》《古典也流行——盘点改编成流行音乐的世界名曲》,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主创人员:孙鹏飞、弓盛海、孙燕、胡萌勃。,就在流行音乐的娱乐时尚与古典音乐的严谨端庄之间,遣词造句十分到位。

无论从粤语到国语,从香港到内地,张学友真正成为全球华人心目中的歌神。同时,在电影方面,张学友秉持了一贯的小人物配角出演,1993年他参演了由王家卫监制、刘镇伟执导拍摄的无厘头喜剧片《东成西就》。整个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完全颠覆,被解构得天马行空,称得上是一部极端无厘头的搞笑片。在影片中,张学友出演了说着山东话的北丐洪七公,其中演唱的这首插曲《我爱你》,为影片增色不少。

【张学友歌曲《我爱你》】

这是今天上场第一位音乐混血儿,歌神张学友搞笑演唱《我爱你》,这首歌原曲的名称为《威廉·退尔序曲》。作者是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

《威廉·退尔》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13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就是根据这部作品而写,为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他艺术的最高峰。

【《威廉·退尔序曲》】

意大利著名的歌剧演员、导演蒂托·戈比于上世纪80年代在他写的《意大利歌剧的世界》一书中对这部歌剧作出了很高的历史评价:“可以说,罗西尼的《威廉·退尔》的音乐给18世纪画了个句号,而向着浪漫主义的情节剧敞开了大门。他在实践中表现出意料不到的革新意图。”

文本从极具娱乐元素的搞笑电影插曲《我爱你》入手,给听众以亲近感,随后过渡到《威廉·退尔序曲》,相似的旋律一下子拉近了流行音乐与这首世界名曲的距离。而此时对于《威廉·退尔序曲》的介绍,从席勒的著名剧作到罗西尼的歌剧,意思清楚,过渡自然,同时又加入了歌剧演员的评论,让这个解说层次丰满而深刻,将古典音乐的知识就这样悄悄地融入了大众通俗节目当中,这对于普通听众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普及。

(三)情感丰富动人

广播专题性文艺节目,就是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感染人,因此,情感在文艺专题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除了文艺作品本身的表情作用外,解说中运用的叙述、描述、议论、抒情,都是为了表情,为了集中且巧妙地带动听众的情感,使受众受到感染,有所收获。这种情感绝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于原有的文艺作品,但又经过再次酝酿与沉淀,表达手法上也更丰富。作为编辑本身先要为之感动,才可能通过解说去更直接和有计划地感染受众。

比如,获得2007年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常规音乐节目三等奖的《行进中的力量——在路上的河南原创流行音乐》《行进中的力量——在路上的河南原创流行音乐》,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主创人员:马红岩、张建功、杨树峰、李海军。,看似一个报道性的音乐专题,却洋溢着一种激励人奋进的情感,那就是——梦想的力量。

颜路:用一种更加平静的目光关注今天的河南原创流行音乐,你会发现这些辛勤的音乐人,他们可能不是最优秀和最成熟的,但他们却是认真和执着的,这种执着令我们感动。他们关于音乐之路的探索似乎也从未停止过!2005年初,河南原创流行音乐俱乐部成立了。

【李琦采访录音】

颜路:这是河南原创音乐俱乐部的发起人,来自于郑州痱子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李琦。采访李琦,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天很冷,某商场地下二层,一间录音室内,痱子乐队正在排练他们新的作品。

(排练作品同期声)

因为对即将到来的演出曲目风格的选择持不同意见,乐队的几位成员争论得非常激烈。

(乐队成员争论同期声)

颜路: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彷徨,也可以感觉得到他们敢于用音乐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和李琦约定了另外的时间接受采访,听他平静地跟我说起他坚持了10年的河南原创流行音乐。

【李琦采访录音】

颜路:从豫A乐队,到痱子,乐队做了这么多年,李琦是坚持最久的。他说他对于音乐的态度就像他们的一首作品《活着》一样乐观。

【《活着》副歌部分】

“我们必须活着,我们辛苦地工作,我们好好地笑着!”

直抒胸臆的语言,给人以明确的情感态度;运用采访嘉宾的语言,唤起与之有过同样经历的听众的共鸣,校园歌手的创作经历一下子就让人想起自己的大学时光,在大学中为了梦想而奋斗的时光,恰好应和了节目的情感主线;乐队排练的场景,虽没有实质性的语言信息,但让听众感到了原创音乐人的生存与思想冲突,更深刻地反映了节目表达的“行进在路上”的情感内涵。

(四)情境引人入胜

广播专题性文艺节目,重在表情。这个“情”,不仅有情感,还有情境。文艺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与文艺作品本身的内容不可分割。文艺专题的解说营造的情境,是帮助听众更好地感受作品,绝不是为了营造而营造。它与文艺作品本身协调融合,共同带给听众一种美的意蕴,这是文艺专题情境创作的要旨。

在《唯美 深厚——聆听三宝电影音乐》这个节目中,解说以动情的口吻带领听众随着三宝的音乐怀想起电影中的情境,更感受到音乐所呈现的意蕴。

聆听三宝音乐,解读三宝

【出《我的父亲母亲》电影剪辑+音乐】

初恋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当我们听年迈的母亲讲述梦系魂牵的初恋时,体味到的不仅是初恋情怀的凄美动人,还有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三宝运用唯美的音乐印象来勾勒故事的轮廓。母亲招娣和父亲骆老师浪漫而又很传统地相爱了40年,他们相濡以沫,心心相印。骆老师的葬礼后,年迈的招娣在悲恸中又听到了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那是骆老师自编的“识字歌”。教室里,儿子骆玉生像当年的骆老师一样,以淳朴、清朗、穿越时空的声音在教孩子们读书。顿时,招娣眼前又出现了自己年轻时穿着碎花红袄雀跃在让她走不完初恋的那一条小路上。悠扬的乐曲中深情的笛声仿佛触到了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空灵缥缈的女声吟唱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甜蜜而又青涩的初恋。

【音乐扬起】

……

来自美丽大草原的三宝似乎是为音乐而生,大草原就是他心灵的故乡,在他的每一个音符里都渗透着草原内敛、沉默、坚毅、宽容的性格。

【电影《天上草原》音乐】

电影《天上草原》讲述的是草原人家的生活琐事。三宝用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包里温暖的炉火,阿妈手里滚烫的奶茶,还有雨后草原天空的清新明亮。一切都好像在孩子的眼里似懂非懂,好像隔着雨雾中的玻璃看世界,清新而懵懂。

【音乐扬起】

文本以三宝创作的电影音乐为背景,描述了电影中的一些画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将听众带入了一种唯美而深厚的意境。无论是初恋的青涩回忆,还是大草原的广袤与清新,都让听众在语言所引导的情境中更丰富地理解音乐,感受三宝的创作特色,形成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解说词写作

广播专题性文艺节目的解说分为作品解析、介绍性解说和剪辑解说。一般都是主持人或播音员按照解说词进行播讲,也有些文艺谈话专题节目,主持人与嘉宾以更口语化的方式把编辑写作的解说词内容“聊”出来。无论哪一种,解说都是文艺专题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不同节目所要求的解说词内容与形式的区别,在写作上又各有其技巧。

(一)作品解析、介绍性解说词

作品解析和介绍性解说词,都是通过对作品进行解析、介绍,帮助听众深入理解作品,更好地欣赏作品。它既有知识性的文艺常识普及,又有报道性的文艺界最新动态,也可以有相关的评论,同时还可以加强解说词本身的艺术感染力,以其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感召力使听众循着解说的步伐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审美再创造。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介绍对象的不同。作品解析一般用于某些特定的作品,介绍性解说适用的范围更大些。

1.与原作融为一体

无论是作品解析还是介绍性解说,都是从作品出发,为作品服务,既粘连相关作品部分,又必须自己也融入其中,经得起艺术推敲和鉴赏,在整体风格上与原作品相辅相成。比如,在《古韵新声忆江南——评弹演唱的唐宋诗词欣赏》节目中,就有满溢着悠扬、典雅而颇具江南情韵的句子:如果我们把苏州评弹喻作一湾清水,把唐诗宋词吟诵江南的千古绝唱喻作一叶兰舟, 那么水载兰舟就构成了一幅勾连古今、寻觅江南之梦的风情画廊。

俗话说,山与山只能相望,水与水却能相连。中国传统的唐诗宋词与苏州评弹这两门数百年间相互遥望的文学和说唱艺术,如今如一泓清澈的流水,千回百转,欢畅地流淌到一起。

宁静的午后或清爽的夜晚,走入老苏州临街或深巷中的书场,选一个舒适座位,沏一壶茶,便沉醉在评弹故事的延续之中了……

“锤文炼字,采用了散文化的语言,用简洁的文字勾勒线条,用优雅的词汇描绘画面,既和诗词、评弹这些优美的文学艺术作品相契合,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悠扬、流畅、韵味十足的整体美、个性美。其中,句式的选择是产生语言美感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交替使用最能展现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这也恰好与平仄相间、韵律分明的唐诗宋词相映成趣,整个节目风格统一,融为一体。

2.引发、诱导进入情境

如前文已述,好的介绍性解说,总是能将听众带入到作品与节目所营造的情境当中,展开想象与联想,进行审美的再创造。有些以情景的描述,有些以含蓄的抒情,有些以对象性的引导,有些通过与原作品及音乐、音响的配合来营造一种氛围。

获得2005年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曲艺节目一等奖的《悠扬吆喝市井情》《悠扬吆喝市井情》,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主创人员:张明磊、刘悦、成红、赵晓莉、刘平。,以主持人与研究民俗文化的相声演员余文光聊天的方式,将过去留在童年记忆里的市井“吆喝”通过电波,让更多的人回味过去那些韵味非凡的叫卖声,想起大杂院、小胡同的生活,并将这种渗透着民俗文化的“吆喝”挖掘出其人文的价值、民间文艺脉络的价值:

余文光:(吆喝)“下周电视报啊,谁要卫生纸?”

张明:这种吆喝挺多的,不过要是听惯了这种商业性的叫卖就特别怀念您刚才给我们演绎的那种原汁原味的货声,而在相声的段子中有不少就记录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是北京吆喝声。我们一起来听一段北京的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