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论”
7532000000005

第5章 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4)

第一种可能是,以我国目前的国情出发和40年来的经验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把农业放在首位,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发展;按价值规律办事,逐步调整工农业产品价格,调整农业内部比价,使务农种粮棉的农民能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这就要求能像1962年和1979年那样下大决心,对国民经济作一次大调整,从而把9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次调动起来,这是走出目前经济困境的一着活棋,农业保持3~4%乃至5%的稳定增加,粮棉再上两个台阶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第二种可能是,被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的方针,犹疑不定,口头上承认农业重要,但又下不了把目前向工业、城市倾斜的政策与决心改变过来。目前体制下的农业常常处于软弱、被挤、被压的地位。那么农业发展的前景将是不稳定的,在稍有增长之后,又会陷入新的徘徊和停滞。

第三种可能是,继续执行向工业、城市倾斜的政策,按照老的模式,要求农民继续向国家工业“纳贡”。设想从农民、从农业多搞积累先把工业搞起来,把城市建设起来,以后再支持农业发展。如果继续执行这种向工业倾斜的政策,就必然打击9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那么,不仅目前农业徘徊多年的局面不能突破,而且农业和粮食生产还可能倒退。事实上,这五年有相当一部分省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比1984年后退了很多。

如果全国普遍出现这种状况,那后果将是很严重的。

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在进入90年代之际,着重强调了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的要求,并且规定了加强农业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国各级领导的响应,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去冬今春各地掀起了兴修农田水利和备耕的热潮,发展势头是好的。继续坚持抓下去,农业稳定发展是有希望的。我们要力争采取第一种选择,实现第一种前景,避免第二、第三种可能。

(1990年第1期《现代中国经济》)

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和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

一当前农业形势较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农业每年以较高的速度的发展;年粮食、棉花减产,转入了徘徊停滞阶段;1986年、1987年略有恢复;1988年粮棉再次减产,到了谷底。1989年粮食恢复到1984年的产量。1990年粮食增产774亿斤、棉花增产1440万担,大大出乎人的意料。有一部分领导同志不相信好形势竟来得如此之快,一年能增产这么多粮棉,所以发表1990年统计公报时,只公布1990年年产8700亿斤粮食,少报了225亿斤。有人把1990年的增产主要归功于风调雨顺,老天爷帮忙,“牛马年好种田嘛!”1991年是羊年,流年不利,果然南方大水,淹了好几个省几亿亩庄稼。但就是洪水遍地时,全国市场粮价稳中有降,就是在苏皖灾区,粮价也没上涨,这说明农民手中确实有粮,1990年的粮食棉花大增产,确实是真的。(1991年)秋后,各地丰收的捷报频传,粮食总产将超过8500亿斤,棉花等经济作物也继续增产。如果说,1990年的特大丰收,还可说是老天帮忙,那么,1991年的再次丰收,就足以说明,农业已经摆脱了1985~1988年徘徊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为什么呢?1979年到1984年,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了,但由于各种原因,农业生产力没有提高,某些方面还降低了。而1985年到1988年,粮食棉花这两项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徘徊停滞,而这几年,农业生产力却提高了。所以,就出现年的恢复和1990年、1991年的增产。这是五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

第一,社会舆论变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再次重视农业,改变了原来认为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靠政策就行了的错误认识。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理论。

1988年,中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1989年党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强调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第二,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把农业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十三届五中全会以后,各级党委明确了有一名副书记主管农业,政府配备了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十三届五中全会还强调地、县的主要工作是抓好农业发展,而且指出:要把农业发展的好坏作为政绩来考核干部。所有这些都使农业的发展有了组织和行政的保证。

第三,“七五”后期农业投资有了增加。“六五”后期、“七五”初期大幅度减少农业投资是一大失误。1985年粮棉减产的现实教训了人,经过多方呼吁,“七五”后期农业投资逐年有了增加。1990年农业基建投资70.4亿元。1986~1990年期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8.5亿元。绝对数比“六五”增长45.7%,其中农业基建投资增长43.6%。农业基建投资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商品粮基地建设,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另外,国家还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农业基建资金,一共有20多种途径。其中利用比较优惠的外资进行农业建设,“七五”

期间共利用33.5亿美元。1986~1989年,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完成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546亿元,平均每年136.5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35.3%。1988年,在全国农村又恢复和重新建立了农民劳动积累的制度。所有这些人力、财力、物力都用于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七五”期间共建成商品粮基地县214个,商品棉基地县97个,商品牛、羊、禽蛋和瘦肉型猪基地487个。

第四,“七五”后期进行了全国性的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这些年完成和基本完成了多条大河的堤防工程的修建、加固,保证了大江大河的安全,在1991年的大水面前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另外还在全国各地整修了水库、塘坝、机井和渠道。“七五”期间改善和扩大了灌溉面积7282万亩,扭转了灌溉面积减少的局面。1986年国家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以后又颁布了《土地法》,把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制止了各地乱占滥用耕地使耕地大量减少的情况。现在有些省市已经做到了每年垦殖新增的耕地超过了占用的耕地。

第五,农用工业有了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

1990年全国拥有农机总动力2.87亿千瓦,比1985年增加37.2%。1990年,农村拥有小型和手扶拖拉机698万台,比1985年增加82.6%,农用载重汽车62.4万辆,比1985年增加45.4%。1990年全国施用化肥2590万吨,比1985年增加45.9%。1990年农村用电844.5亿度,比1985年增加65.9%。

1990年农业生产用柴油和煤的消耗量折合标准煤3028万吨,比1985年增加22.6%。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科学技术,投入较多的物质能量,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以较大的投入创造较多的产出。据有关部门对1952~1978年和1979~1989年农业劳动力投入、物质投入与农业总产值进行道格拉斯函数回归分析。

1979~1989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0%,农业总产值增长2%,而物质投入每增长10%,农业总产值增长8.5%。可见,我国的农业已进入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力明显下降,而物质投入的作用显着上升的阶段。所以,这些年农业现代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是农业生产增长的重要原因。

第六,“七五”期间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科技兴农”深入人心,“科技兴农”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五”期间,建设乡镇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9.2万个,农技推广人员80万人,其中37万人是聘用的农民技术人员。推广农业技术1.9万项,比“六五”增加6000项,培训各类农技人员9000万人次,比“六五”增加5000万人次,1990年全国有村级农民技术人员340万人,推广良种105亿公斤,比“六五”

增加59%。到1990年全国已有1200个县配备了科技副县长,2.5万个乡(镇)有了科技副乡(镇)长。1990年有35万科技人员和有关人员参加农业科技集团承包,承包农作物面积达4亿亩,一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教研人员上山下乡,参与农业区域开发,把研究成果和适用技术在实验区实施推广。国家在全国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等也大大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第七,各地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发展,有的已经逐步形成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帮助农户解决自己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不经济的事情,使家庭承包经营的活力进一步发挥,也有利于增强集体经济的实力,加强集体经济统一经营这一层次,使双层经营体制更加完善。现在全国已有县办、乡镇办、村办、供销合作社办以及户办和联户办的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数百万个,各种服务人员上千万人。据我们最近调查,仅山东省就有56.5万个。这众多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挥巨大的作用。

上述诸方面的实践证明,“七五”后期我国农业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目前农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矛盾从今年农业生产的情况看整个发展势头是好的,并且继续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另一个台柱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好的,今年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将会以20%以上的高速增长。所以说,今年农村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潜伏着很多矛盾,需要妥善解决。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千万不能因农业形势好了就忘乎所以,千万不能放松对于农业的支持和领导,重蹈以前几次失误的覆辙。

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矛盾如下:

第一,生产与流通的矛盾。这是农村改革以后,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也调整了。虽然流通体制也有所改革;但严重滞后于农村生产的发展。

形成“多了砍、少了赶”、“多了放,少了统”,各种“大战”连年不断。结果是农民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直接打击农业生产的发展。从长远讲,从实际需求讲,我国是人均农业资源少、农产品紧缺的国家;但目前来说,农产品市场除了棉花还紧缺之外,粮食、猪肉、水果等主要农产品都遇到卖难的问题。好几百亿斤粮食压在农民手中,卖粮难成了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打击了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全国普遍出现卖粮难问题已经两年多了,要下决心研究解决,再不能久拖不决了。

第二,生产和效益的矛盾。1989年以后,农业连续丰收,可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但是,农民的实际收入却没有相应增加,增产没有增收,有的甚至还增产减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面谈过,这几年投入的现代农用生产资料较多,这当然要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但更主要的是这几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太快,使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1985~1990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了57.7%,平均每年的上涨幅度达9.5%,而同期农产品的价格却没有增加多少,所以农业生产的效益下降了。1990年粮食增产6.7%,棉花增产18.1%,油料增产24.7%,但因为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价格(主要是市场价格)下跌反而减收100多亿元。1990年全国农业生产总值增长7.6%,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只增长1%。许多农民说,“丰收了,日子还是不好过。”农民务农得不到实惠,必然要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农业现代化与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矛盾。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阶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处在这样阶段:一方面是大量的农业现代化生产资料下乡,投入农业生产;一方面是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进城,转入第二、第三产业。我国的特殊情况是:一方面是大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再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反而还逐年增加,“七五”期间农村每年要新增劳力约1000万人,其中大部分要在农业部门就业,转入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是小部分。“六五”期间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乡镇企业)转移每年为731万人,“七五”期间每年只转移392万人。因此,挤在农业上的劳动力越来越多,每个劳动力平均所占有的耕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越来越少,影响了农业收入的增加,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工业和农业的矛盾,这也是老问题。若干年来,反复出现投资、信贷向工业倾斜,工业过热、增长速度过快,超过了农业基础承受的限度。1987年和1988年的经济过热,经过三年的调整整顿,逐步矫正过来了;但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问题还远未解决。“六五”期间,剪刀差是逐步缩小了,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幅度由1980年的46.4%,下降到1985年的28%,年平均缩小3.7个百分点。“七五”期间却又逐渐扩大,到年,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幅度上升到29.4%,扣除物价总水平上升因素的影响,“七五”前四年剪刀差的绝对额比“六五”

期间增加24.1%。剪刀差的扩大,一方面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因为非农产业的比较利益高,拉动农民把有限的资金、劳力和物力向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多投,对农业生产发展也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