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7535100000007

第7章 发展规划(7)

我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是“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的长效机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完整阐明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这一发展思路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的全面形成。

东北资源型城市为何要进行经济转型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东北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主打资源逐渐枯竭,开始纷纷寻求摆脱经济困境、进行经济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01年12月,辽宁省阜新市成为国务院确定的首个全国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东北林业经济为何要向林区经济转型

林业经济是利用一切林业资源进行开发、生产、创造经济效益,为人类及社会服务的一项产业。林区经济是一种涵盖辖区一、二、三次产业统筹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其经营内容和目标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林农、林工、林商、林渔、林牧和其他各种非林木经济,形成完备而发达的产业体系。林区经济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林业经济不顾及森林资源的消长平衡,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的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了森林资源、环境冲突的加剧。传统林业经济使国有林区深深陷入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之中。因此,必须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林下产品和林药种植及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促进林区经济由单一林业经济向复合型林区经济转型。

如何实现东北产业结构调整

东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改变原来东北产业结构以为国民经济工业化提供技术装备而优先发展的重工业为主,排斥其他产业的升级改造和相应发展的状况,调整好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利用,为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打下基础。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振兴东北产业结构调整,200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第一批高技术产业项目的通知》,批复了18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005年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

为何要进行东北西部荒漠化治理

东北西部荒漠化治理是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四盟区域荒漠化治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原因,这些地区土地和草地盐渍化、沙化、贫瘠化发展的趋势,对地处东北地区中部的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黑土地已形成较大威胁。我国很早就开展荒漠治理,已见初步成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强对黑土地流失和东北西部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如何发挥东北“两江一湖”地区优势

“两江一湖”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干流沿岸地区,土地总面积548万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121公顷。“两江一湖”地区是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粮食商品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显着贡献。“两江一湖”地区土壤肥力高,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和过境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开发成本低,适宜发展绿色农业,是发展水稻生产潜力巨大的地区。但由于这个地区缺少水源工程,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粮食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05年通过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两江一湖”干流沿岸灌区规划》,既可充分开发利用“两江一湖”丰富的水资源,提高粮食优质产量,又能保护三江平原及生态环境,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何谓“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由沿渤海一侧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包括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沿黄海一侧的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五大区域和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所组成。辽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战略发展重点。“五点一线”都是依托开发区或园区的形式进行规划的,均为省级开发区。这些开发区或园区既是项目的载体,便于整体开发建设,同时也为融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中部如何实现承东启西

中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发展中起到经济纽带作用。中部地区指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6个相邻省份,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部地区的这些省市基本处于京广和京九铁路沿线,其中多数省同时处于长江和黄河沿岸或欧亚大陆桥沿线,在地理位置上具有贯穿南北和承接东西的特殊作用。因此,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既是东部地区谋求发展的腹地,又是西部地区开放的前沿。

如何理解中部“塌陷”

中部“塌陷”是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部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于其周围地区明显过慢。具体表现是: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三化”,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设“中部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006年4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具体措施包括七大方面:一是加强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提升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促进商贸流通旅游业发展;四是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促进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发展;五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七是加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部“十字”经济网构想是何年提出的

由于历史原因,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中部六省在行政区划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六大块状经济区域。在以省会城市太原、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城市圈的经济发展规划下,逐渐形成了六个都市经济圈。“十字”经济网指在六个都市经济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沿江经济带和京广沿线经济带,形成“两带六圈”的“十字”区域经济网络。这一构想由张思卿、卢荣景、叶连松等组成的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于2005年7月提出。

粮食主产区包括哪些省区

粮食主产区是指自然条件和资源比较好、粮食产量比较高的地区。我国现有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山东、四川、安徽共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2005年粮食收购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4%。近些年来,由于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缓慢,大多数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为了稳定生产,保证粮食安全,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1-2005年,给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投资116亿元土地开发整理资金。2006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了“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中部“东向发展”战略要实现哪些突破

东向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指安徽经济发展的空间走向应该主要是东向,在中部崛起中积极融入“长三角”。其内容主要包括3个突破:推动由局部地区的东向发展上升为全省范围内东向发展的行政突破;积极呼应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广泛参与区域分工体系的深度突破;充分发挥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综合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综合突破。

中部“万商西进”工程具体实施措施是什么

在2006年9月第一届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上,商务部提出的支持中部崛起的工程。主要内容包括:从2006年起用3年时间,推动1万个境外、东部企业到中部六省投资,并将对外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对东部转移项目给予技改贴息。今后3年内,商务部将为中部培养1万名商务管理人员,培训10万名高级技工和农民工,为“万商西进”工程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什么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指符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5种运输方式构成,能够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有机衔接、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方向:要求合理规划交通运输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中部四省如何实施大型排涝泵站改造工程

中部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水稻)主产省,大型排涝泵站是四省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这些泵站大多修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化失修严重,设备普遍超期服役,加之水文、地理条件发生变化和围垦湖泊造成有效调蓄容积减少等原因,目前排涝能力下降,效益衰减。为解决这一问题,2006年,国家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与地方有关资金配合使用,用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个粮食主产省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机电设备更新改造和泵站主体建筑物加固改造,并拟用3年时间完成四省近140座、装机容量约110万千瓦的大型排涝泵站改造建设。

网络式开发模式是怎样的

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依托已经建立起来的点轴等级体系,使各级增长极对腹地经济发展的组织起先导作用,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以各级轴线为基础,建立起要素的各类流通或传递网络,把各个地区连接在一起,逐步实现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产权市场一体化有何重要意义

在一个区域内,技术产权交易形成一个整体态势。产权市场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平台,是实现生产要素加快流动、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区域统一产权市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真正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和效益。其次,有利于促进技术和管理的扩散以及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通过经营规模化、功能多元化、管理科学化、营运国际化,实现区域的技术创新和资本扩张,最终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合理和明确的产业分工。此外,产权市场一体化还有利于统一区域经济规则,最终实现宏观层次上的“五大基本要素”(即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空间)的一体化。

何谓浦东模式

浦东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发动,地方政府推动,开发与开放相结合,内外联合,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模式着重发展以金融贸易为横心的第三产业,吸引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塑造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区域化、国际化集聚性增长中心。

何谓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是对以江苏苏南(主要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3市所辖的12个县市)为典型,以乡镇政府为主,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高度概括。20世纪80年代初,以乡镇集体企业起步并由此而迅速推进的“苏南模式”,成为工业化的一种区域范式。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对内进行产权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抓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机遇,走上了国际化发展道路。这一改革,使苏南模式有了全新的内涵,以外资、外贸、外经“三外齐上,以外养内”的战略为基调,突破了原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城乡经济结合为内容的旧“苏南模式”,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典范。

温州模式是指“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吗

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其中小商品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温州模式的实质是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

深圳模式的显着特征是什么

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深圳模式”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创新能力强;二是国际化程度高。其实质是经济行为的高度市场化。

“三驾马车”是以哪几个区域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