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回笼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银行的现金收入,它反映现金由市场流回银行的运动,其主要渠道是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城乡个体经营收入、储蓄存款收入、财政税款收入等;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银行的现金收入大于其现金支出的净回笼,即银行从流通中回笼的现金数量大于其流出的现金数量。
货币坚挺是求大于供的货币现象吗
货币坚挺是货币求大于供、市场利率上升的一种货币现象。在现代经济中,中央银行若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政策工具抑制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就会出现货币坚挺现象。市场上资金需求量大,可贷资金相对较少,市场利率就会上扬。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经济规模扩大,也会产生货币坚挺现象。
货币窖藏是原始的货币贮藏形式吗
货币窖藏是原始的货币贮藏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换成任何一种商品。货币的这种特点,使它可以被人们当做一般社会财富贮藏起来。在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由于商品交换和银行制度不发达,更由于人们没有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只能把多余的货币(金或银)作为财富埋入地下或藏入地窖。这是一种朴素的货币贮藏形式。
何谓货币金属说
货币金属说是一种关于货币本质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货币的本质与贵金属相联系,货币即金银,只有金银才是货币;货币的价值由其贵金属的价值所决定,货币是高于一切商品之上的,是社会财富的唯一代表。货币金属说盛行于重商主义时期,是重商主义思潮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典型反映,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古典学派时代。货币金属说的产生是以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对黄金的贪欲、追逐、掠夺为基础的。这一时期对货币本质的认识必然紧紧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相联系,而排斥货币的商品性。
何谓货币局制度
货币局制度是一国(地区)所发行的货币完全与其外汇储备挂钩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基础货币要由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来支持。货币局规定本币对某一外币的固定汇率。货币局不是中央银行,它不能持有任何国内资产,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从其起源来说,货币局制度最初产生于殖民时期的货币制度。殖民地由其宗主国代为制定货币政策,其所有铸币税上缴宗主国。从其作用来说,由于货币局发行的货币只能与其外汇储备挂钩,这就限制了该国(地区)的政府滥用货币政策的权力,使政府不能通过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从而提高其货币的稳定性。在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国家(地区)中,中国香港原先与英镑挂钩,1973年后改为与美元挂钩,拉脱维亚也与美元挂钩。2002年,原与美元挂钩的阿根廷发生货币危机,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崩溃。
货币疲软是怎样的货币现象
货币疲软是货币供大于求、市场利率下跌的一种货币现象。在银本位制条件下,由于银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银根疲软一般不会直接导致物价上涨。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疲软是货币供给过多的结果。货币供给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的正常量,市场物价便产生上扬的趋势。有时,因生产和市场不景气,生产经营者负债经营的收益率不高,货币也会产生疲软的现象。
货币平价是什么意思
货币平价是一国金融当局为本国货币所确定的价值。货币平价通常以黄金、其他一国货币或几国的货币组合来表示。其中几国的货币组合有时也称“一篮子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典型的平价制度。美元的平价以黄金表示,其他国家的货币平价则以美元表示。一国如果实行固定汇率,也就相应地确定了本国货币的平价,国家就有责任保证本国货币平价的稳定。其主要手段是干预外汇市场。平价倾向于保持稳定,平价制度下汇率波动幅度小,人们对未来汇率水平的预期也较稳定,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但平价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作适当升值或贬值的调整。由国家干预来调整且汇率机制作用不明显的平价制度也带来不少弊端。如汇率对国际收支调节作用小,在金汇兑本位制下难以确定和维持平价,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国际传播性。因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二次修订时取消了平价制度,并提出:每个成员国有选择汇率制度的自由,如果要恢复稳定的平价制度,必须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5%投票权的赞同。但这种平价制度不可能再以黄金来表示,而只能以特别提款权或别的国家的货币来表示。
货币投放的含义是什么
货币投放有两种含义,它包括现金投放和基础货币投放两种。现金投放又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的现金投放,是指银行现金支出,反映现金由银行流入市场的运动,其主要渠道是工资性支出、储蓄存款支出、产品采购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等;第二层含义的现金投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银行的现金支出大于其现金收入的净投放,即从银行流出的现金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现金数量。对中央银行来说,其货币发行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货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钞、硬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基础货币投放,即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其主要渠道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再贷款、进行买入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占款。
何谓货币消亡论
货币消亡论是马克思关于货币最终将会消亡的理论。马克思论证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并得出货币必然消亡的论断。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社会公有的生产活动中,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者也许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但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
什么是货币信用
货币信用是“实物信用”的对称,是以货币资金为对象形成的借贷关系。这是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信用形式,具体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股份信用等形式。
何谓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又称“货币需求模型”,是用来表示货币需求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现实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很多,且不易把握。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货币需求函数,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通过运用货币需求函数,可以测量社会某一时期或时点的货币需求量,中央银行以此作为确定货币供应量的依据。
什么是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
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总量核算的统计账户体系。它由三个基本账户和两个合并账户组成。三个基本账户是三个资产负债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非货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在我国是特定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不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两个合并账户是两个概览:货币概览,是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和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合并账户,可计算M0和M1;金融概览,是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非货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合并账户,可计算M2。在我国,金融概览称为银行概览,是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特定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合并账户。
在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中,金融机构按照其创造货币的功能被划分为三大类:
(1)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它具有创造基础货币的功能。
(2)存款货币银行。它具有吸收活期存款、创造派生存款货币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货币与银行统计中,存款货币银行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其他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等),信用合作社(各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3)非货币金融机构。它不具备创造派生存款货币的功能。在我国,非货币金融机构包括:特定存款机构(金融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外资金融机构等。
何谓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有关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包括宏观经济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的总和。货币政策按其执行主体的不同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即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在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经济运行始终与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覆盖整个社会,货币流通状况、货币供应与信用总量增长速度,以及结构比例等,对各项经济活动和整体经济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以调控货币流通、货币供应和信用规模为中心内容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总体性的和全方位的,突出表现为: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减、从而影响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方式。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如果价格水平不变,货币供应量上升,利率将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刺激投资的上升,从而增加总需求,最终引起总产出的增加。反之,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下降,利率、投资和总产出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是: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再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从这些经济行为主体最后到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变量。
货币政策时滞效应分为哪两个阶段
货币政策时滞效应是货币政策制定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其目标的现象。这段时间间隔称为“时滞”。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组成。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它可再分为两个阶段:认识时滞,从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形势产生到货币当局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行动时滞,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而且不论是货币供应量还是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无论企业是扩大还是缩减投资,要决策、制订计划,然后付诸实施,每个阶段都要花费时间。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如果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大部分影响较快地有所表现,那么货币当局就可根据期初的预测值考察政策生效的情况,并对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作必要的调整,从而使政策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假定政策的大部分效应要在较长的时间之后产生,而在这期间,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那就很难证明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是否实现了。
什么是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是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着名经济学教授弗里德曼为创始人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由于这一派经济学家并不是在一切问题上都有一致的看法,因此,西方经济学对货币主义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以货币政策的内容而论,货币主义被认为是强调对货币数量的控制,而当人们注意到货币主义是一种新自由主义思潮时,又认为该派是反凯恩斯的经济学流派。尽管货币主义者之间在许多理论与政策上有着不同之处,但他们在以下两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第一,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货币数量是基本因素;第二,认为西方国家的“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已经彻底失败,需要新的理论来取而代之。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名义量(如货币工资、名义国民收入等),但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等实际量;从短期来看,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政府随时变化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会使其稳定性遭到破坏;提出了“自然失业率”概念,其变动不与货币现象相关,而是与实际经济条件决定的结构变化相关。
货币保值的措施是什么
货币保值即保持货币购买力不变,以确保货币持有者不因物价(或汇率)波动遭受损失。在国内,货币持有者为避免价格波动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常常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以求货币保值:参加银行开办的保本保值储蓄、折实储蓄,购买黄金、房屋、器具等实物。国际支付的债权债务双方为了避免汇率的动荡不定带来的风险,避免或减少可能给自身带来的损失,往往对支付货币采取以下一些保值措施:黄金保值,“一篮子货币”保值,远期利率协议保值;买卖远期外汇保值,等等。
货币升值的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