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研究
7543400000011

第11章 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演变与类型(1)

在第一章梳理中国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演变与类型之前,本书对历史研究方法中的史学体裁、历史分期、类型分类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论。为了客观、真实和准确地梳理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演变与类型,有必要在这里对以上诸问题作进一步讨论。从西方建筑史的研究看,许多学者都很重视方法。以史学体裁来说,意大利建筑师乔尔乔·瓦萨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撰写了《名人传》( Le Vite de ’piu eccellenti architetti,pittori,et scultori italiani),若把这些传记抽绎出来,便构成了一部传记体的文艺复兴建筑史;瑞士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撰写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Renaissance undBarock),可看成是一部专题性的建筑史;英国建筑史家弗莱彻撰写的《比较建筑史》,是一部编年体的建筑史;而英国建筑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Sir Nikolaus Pevsner,1902-1983)撰写的《建筑类型史》(A History of Building Types),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史着作。为了与中国建筑互为参照、比对,在梳理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历史时,同样采用编年体、类型史两种体裁方式进行研究。

对于历史编纂的分期问题,西方学者常根据设计历史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文化、美学、思潮等方面进行分期,如挪威建筑史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 Schulz)在《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一书中从文化意义角度把西方建筑分为12个时期;布鲁诺·赛维在《建筑空间论》一书中则从建筑空间角度把“历代的空间形式”分为12个时期。从以上两部着作的分期看,各有所长,共同点都是把设计历史分得很细。为了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历史的演变,本书对历史时期的划分,仍采用在“大历史”观下的“粗分”方法,按照设计演变的规律,抓住几个重要时段进行划分。具体地说,将古罗马与早期基督教、哥特与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古典主义作为三个转折,把设计历史划分为四个大的时段:

第一时段,从室外到室内——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第二时段,从单向到双向——早期基督教与哥特时期;第三时段,从静态到动感——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第四时段,从奢华到柔媚——古典主义与洛可可时期。这种大时段的粗分,虽然与上述小时段的细分有一定的区别,但在内容上依然展现了设计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面貌,由“阶段性”的发展构成整个设计历史。而这种阶段性的发展特征,正如陈志华先生说:“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历史悠久,经历的阶段最多,每个阶段都发展得很充分,阶段性鲜明,因此,它的建筑的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有特殊的意义。”

西方建筑按性质和用途的不同,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arius Vitravii Pollinis,公元前1世纪)在《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第一书“建筑学的部门”中把建造房屋分为两项:一项是筑城和建造公共建筑;另一项是建造私有建筑。公共建筑又分为三种:第一是防御用的;第二是宗教用的;第三则是实用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Leone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在《论建筑》(De ReAedificatoria)一书中也像维特鲁威一样,相信建筑有着自身实用的起源,但他按照不同的功能,对建筑类型作了进一步细分。他把建筑分为服务于需求(necessitas,生活之必需)的建筑物、服务于特殊用途(opportunitas,适合某一给定的用途)的建筑物,以及服务于娱乐(volupta,短暂的享乐)的建筑物三种类型。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把建筑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种类型。在他看来,典型的象征型建筑有石柱、方尖碑等;典型的古典型建筑是古希腊和古罗马以柱式为基础的建筑;典型的浪漫型建筑有哥特建筑。陈志华先生曾经在《外国建筑史》第二版书后以图表形式对欧洲建筑发展的主要脉络作了梳理和总结,涉及建筑类型的分类。

他认为,古希腊建筑,在普化时期建筑类型增加;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类型,包括纪念建筑、宗教建筑、宫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广场、工程构筑物;西欧中世纪宗教建筑,由早期基督教发展到罗曼乃斯克、哥特教堂;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不仅公共与居住建筑类型多型特化,而且世俗建筑占据主要地位。

根据以上学者的分类,可以把西方建筑的类型分为多种,主要有纪念建筑、宗教建筑、宫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园林建筑等。

但需要指出的是,西方的纪念建筑,主要指陵墓、凯旋门、记功柱、纪念碑、纪念性雕塑等。它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中世纪以后,陵墓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融入到教堂中去。西方的园林建筑,其概念和含义与中国不同,一般指不包括主体建筑的小型建筑物以及喷泉、花台、雕塑、园灯、坐椅等。此外,维特鲁威从“实用”原则角度对建筑类型作了分类,阿尔伯蒂认为应从“人类心灵”角度对建筑类型进行研究,而黑格尔基于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美学观,在论述艺术作品如何展现美的世界,提出“两极端”的说法,他认为:“一个极端就是无心灵的客观性相,即神所创造的单纯的自然环境。在这一极端,单纯的外在因素获得具体形象,成为一种本身并没有心灵性的目的和内容,而须从另一事物获得它的心灵性的目的和内容的东西。”针对这段话,黑格尔以建筑为例作了解释:“建筑的目的和内容不在建筑本身而在供人居住和敬神等。”可见,从建筑的目的和内容看,建筑类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供人居住”;另一类是“供人敬神”。也即“人居”与“神居”。这样,从研究室内设计的角度,就可以把西方室内空间类型分为二类4型,即神居空间类,包括宗教建筑室内空间型;人居空间类,包括宫殿建筑室内空间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型、住宅建筑室内空间型。

第一节演变轨迹

一、从室外到室内: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

西方建筑在古典以前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古典时期,大致包括了环地中海的古埃及文化、古希伯莱文化以及古爱琴文化等时期;第二阶段为古典时期,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希伯莱文化对后来的西方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古埃及文化、古爱琴文化的建筑成就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古希腊建筑。西方人习惯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称作“古典文化”,把它们的建筑称作“古典建筑”。古希腊建筑作为西方建筑的开拓者,它所取得的成就为古罗马建筑所继承,并有着非凡的创造,达到了古典建筑的高峰。

古典时期以前的西方建筑,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据中外学者研究,在目前所知的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也包括欧洲地区,史前时代的建筑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最初,都是为了获得基本的生存空间而构筑巢居、穴居,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地面建筑,如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对“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作了详细论述。法国神父马克安东尼·洛吉耶(Abbe Marc-Antoine Laugier,1713-1769)在1755年出版的《论建筑》(Essai surl"arcbitecture)一书中,将一座“原始棚屋”设定为所有建筑可能形式的起源。法国建筑理论家维奥莱特·勒·杜克(Eugne-Emmanuel Viollet-le-Duc,1814-1879)在1876年出版的《历代人类住屋》( The Habitations of Man in All Ages)一书中,构想了人类“第一座住屋”。随着先民们的定居,开始有了聚落。这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具有宗教性质的“巨石建筑”,如英国索尔兹伯里的“石环”(stone circle),法国卡纳克大西洋海洋一带的“石列”(alignment),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均有发现的“石台”(dolmens),以及地中海岛国马耳他的原始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神庙,两河流域的山岳台,《圣经·旧约》中记载的“圣幕”、“圣殿”。爱琴文化的克里特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上的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据考古发掘,已知建筑类型包括城市、宫殿、住宅、陵墓、城堡等。

米诺斯文明的重要建筑遗址是克诺索斯王宫,王宫依山而建,规模巨大,围绕一个中央院落布置各种房屋,它们有大有小,高低错落,彼此之间用廊道连通,曲折回环,内部空间已经相当复杂,以至于古希腊神话中把它称为“迷宫”。迈锡尼文明的重要建筑遗址是迈锡尼城堡、梯林斯城堡,在城堡的宫殿建筑中有一座“正厅”,它是希腊神庙的直接源头。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沿岸的岛屿上建立了许多国家,这些国家被称为“城邦”。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密切,总称为“古希腊”。古希腊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荷马文化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其建筑现已无存;古风文化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5世纪),是古希腊建筑的形成期,建筑类型以神庙为主,形成了爱奥尼式建筑和多立克式建筑;古典文化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是古希腊建筑的兴盛期,建筑类型有卫城、神庙、露天剧场、柱廊、广场等,晚期形成了科林斯柱式;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前1世纪),是古希腊建筑的后期,除神庙建筑外,公共建筑的类型普遍增多,纪念性建筑逐渐发展起来,住宅建筑的设计水平也有所提高。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表现在神庙建筑及以神庙为中心的圣地建筑群两个方面,如德尔斐圣地及阿波罗神庙、雅典卫城及帕提侬神庙等。

最初的神庙,是用土、木建造的只有一间“圣殿”的房屋,随着神庙建筑由“木结构”梁柱体系向“石结构”梁柱体系的转化,以及由“前廊式”形制向“围廊式”形制的演进,发展出主要用石材建造的围廊式神庙。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建于古典时期的雅典卫城的帕提侬神庙,即是一个典型的由四周柱廊环绕中央圣殿和方厅的建筑。希腊神庙空间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外部空间比内部空间更为重要,由于希腊人喜爱户外活动,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宗教建筑不同,希腊建筑是把祭坛设在主入口的外面,祭祀活动是在室外举行,因此神庙外观的“柱廊空间”显得格外重要,而室内的“圣殿空间”并不重要,圣殿空间狭小而封闭,也没有复杂的空间组合。第二,采用中轴线对称布置圣殿空间,希腊建筑在圣殿空间的布局上,已开始使用中轴线对称布置柱子和神像,把单排、双排内柱沿中轴线对称排列,而把神像设置在中轴线的尽端,如第一座赫拉神庙、第二座赫拉神庙、阿波罗神庙和帕提侬神庙等。第三,运用比例与尺度创造圣殿空间,虽然希腊神庙的内部空间既不大也不复杂,然而在这样的空间中,希腊人仍以执着的精神,追求着和谐比例与人体尺度,如帕提侬神庙的圣殿空间,通过沿中轴线对称布置三面环绕的多立克柱廊以及双层叠柱做法,扩大了中央空间,将置于尽端的雅典娜神像衬托得更加高大。希腊神庙的空间特点,正如布鲁诺·赛维指出,一方面有一个缺陷,即忽视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又有一个迄今无与伦比的高超之点,即人体尺度的绝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