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研究
7543400000017

第17章 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演变与类型(7)

古罗马时期,公共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类型得到了充分发展,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规模也大。这时期政治性公共建筑仍以元老院、会堂为主。会堂在继承古希腊传统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种新的形制,即“巴西利卡”(Basilica),它是一种集会性建筑,兼有市场、交易所和法庭多种功能。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对会堂作了详细论述,书中所述的大会堂即巴西利卡,并列举了庞贝古城的大会堂和法努穆的大会堂。在罗马帝国的版图中,巴西利卡已经成为各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建筑物,常建于城市广场的一侧,如图拉真广场北端的图拉真巴西利卡,建于98-112年间,其规模之大整整占据了广场的一侧,平面呈长方形,长120m,宽60m,长边设主入口,两短边各有一个半圆形的龛,室内大厅被四排柱子沿纵向分为五个部分,中厅较宽且高,左右双侧廊较窄且低,侧廊上部建有夹层。位于罗曼努姆广场旁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建于307-312年间,规模也相当大,中厅长80.77m,宽25.30m,高36.58m,由三个交叉拱组成,侧廊用跨度23.16m 的筒形拱顶覆盖,中厅和侧廊各有一个半圆形的龛。

中世纪时期,教会在政治管理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到了10世纪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以手工业工匠、商人为主的市民最终取得了城市自治,由此,政治与宗教开始分离,城市管理也从教会掌控一切中独立出来。这种政教分离的现状反映在建筑中,城市除了以教堂建筑为主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市政建筑,即“市政厅”。这时期的市政厅,不仅是城市管理的中心,也是市民活动的场所。早期市政厅并没有独立的形制,只是一种小型的内部带有庭院的府邸,底层为敞廊,二层设有大厅,从这个简单的形制开始,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演化为拥有许多房间的建筑物,到13世纪以后,各地的市政厅已经初具规模,常建在城市广场上,如意大利的锡耶纳市政厅、佛罗伦萨市政厅,法国的贡比埃涅市政厅,比利时的布鲁日市政厅、布鲁塞尔市政厅等。其中,锡耶纳市政厅在1284年建造中还只是一座单层的小型建筑,以后多次扩建,在1310年的扩建中,才形成现在的模样,已是一座三层高并带有塔楼的中型建筑,一层为敞廊,二、三层室内空间很高敞、宽阔,装饰着大量的壁画,地面、门窗、壁炉等的装修也很精致。

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建筑与中世纪相比有较大发展,特别是市政厅,在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国家都有不少进展,如意大利的维罗纳市政厅、帕德瓦市政厅、威尼斯新旧市政厅、维琴察新旧市政厅及巴西里卡,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市政厅、海牙市政厅、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德国的科隆市政厅、奥格斯堡市政厅等,都是此期市政厅的代表作。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圣索维诺( Jacopo Tatti Sansovino,1486-1570)在总督府对面设计了圣马克图书馆,建于1536-1553年间,长83.8m,两层,底层为敞廊,二层有一个大厅,长27m,宽11.3m,是一间阅览室,其他房间布置很零乱,似乎还没有形成图书馆特有的形制。彼得·龙巴都( Pietro Lombardo,1435-1515)设计了广场北侧的旧市政厅,建于1496-1517年间,楼层三层。斯卡莫奇(Vincenzo Scamozzi,1552-1616)在1584年设计了广场南侧的新市政厅,为了与前两座建筑相协调,底层和二层按照圣马克图书馆的式样做成敞廊,然后加上第三层,与对面的旧市政厅相匹配。在维琴察市政广场上,北侧是新市政厅,南侧是旧市政厅(即巴西利卡),在1444年,旧市政厅的中央大厅已经建成,长52.7m,宽20.7m,帕拉第奥于1549年对其进行了改造,增加楼层,并在上、下两层都增加了一圈敞廊,敞廊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的场所,大厅是城市贵族开会和充当法庭用的。两处广场上的图书馆、市政厅、巴西利卡等公共建筑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一是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二是敞廊形制高度成熟;三是室内空间比较简单。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欧洲北方市政建筑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弗洛里斯·德·弗里恩特(Cornelis Floris deVriendt,1514-1575)设计的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市政厅是杰出代表,建于1561-1565年间,楼层四层,以长边为正面,面向广场,底层为敞廊,以上三层的层高不高,但窗子几乎占满柱间墙,顶层设有外廊。有学者认为:“这座市政厅是尼德兰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它比同时期的意大利建筑明确、整齐,又比同时期的法国建筑开朗、亲切。这两处的政府建筑均多少带点贵族气息,而尼德兰的建筑则充满市民气息。”

经过17世纪巴洛克、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到18世纪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又进入了新一轮公共建筑的建设活动,这时期主要以“议会大厦”为主,风格上追求复古。为突出作为公众权利的象征,这些议会大厦在主要部分议会大厅的设计上,常以演讲台为中心,三面布置逐级升高的座位,并通过古典式或哥特式的风格样式来加强室内空间的庄严感,如美国国会大厦的老参议院、英国议会大厦的上议院、德国议会大厦的议会大厅、奥地利议会大厦的议会大厅等。由查尔斯·巴里(Charles Barry,1795-1860)和普金(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1812-1852)共同设计的英国议会大厦(亦称“威斯敏斯特宫”),建于1839-1860年间,大厦共有14座大厅,400多间房间,南半部为“上议院”,北半部为“下议院”,中间由一座圆形大厅隔开。上议院的议会大厅,长27.5m,宽14m,是所有房间中最壮观豪华者,室内采用了英国哥特式的拱券、彩色玻璃窗,都铎风格的顶棚作表面,而工业革命的产物铁桁架等构件则隐藏在了哥特式表面的后面,该大厦从外观到室内设计,被誉为“维多利亚顶峰时期不列颠力量和权利的象征”。

2)文化娱乐性公共建筑

在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遗址中,国王及王后的寝宫已配有“浴室”,北端还有一座“露天剧场”。希腊人继承了爱琴人建造浴室、露天剧场的传统,而罗马人又延续了这种传统,但在做法上有许多不同。古罗马的露天剧场,一般规模较小,多建在城市中心地带,常用筒形拱结构将观众席逐级升高,表演区后面的房屋加大,形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浴室发展到古罗马时期转变为了“公共浴场”,对于罗马人来说,光顾浴场并不仅仅是为了洗浴,而是为了参与社交活动,这种习惯,被当作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在古罗马特别是帝国时代迅速流传下来。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末,最早的浴场便产生了,以后,由于前往浴场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建筑技术的进步,其规模越造越大,在功能上除了必要的洗浴设施外,还把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商店等其他功能也容纳进去,形成了一个多用途的公共建筑。罗马帝国时代,许多城市都建有浴场,仅罗马城里,就有11座大型浴场,小型浴场更是不计其数。当时最负盛名的浴场是卡拉卡拉浴场和戴克利先浴场,前者建于211-217年间,后者建于305-306年间,卡拉卡拉浴场的主体建筑长216m,宽122m,戴克利先浴场的主体建筑长240m,宽148m,室内空间沿纵横主次轴线布置,纵轴线上依次布置有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三个大厅,横轴线上对称布置有更衣室、洗浴室、按摩室、蒸汽室等用房,纵横轴线的交汇点是室内空间最大的冷水浴大厅,卡拉卡拉浴场的冷水浴大厅长55.8m,宽24.1m,戴克利先浴场的冷水浴大厅长61m,宽24.4m,顶部用三个交叉拱顶覆盖。现在,戴克利先浴场的一部分建筑,在16世纪60年代由米开朗基罗改建成了圣玛丽亚教堂,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年浴场室内空间的恢宏气势。此外,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分别对“剧场的用地、朝向及音质”、“浴室的建造方法”作了详细论述,特别是对剧场的声学处理问题,介绍了剧场设计中增加共鸣的方法,可见,古希腊、古罗马在剧场设计上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成为人们精神的主宰,市民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限于城市教堂和市政厅前面的广场上,而作为完全独立的剧场、浴场等公共建筑没有得到发展。虽然当时也有戏剧表演,但大多数是在教堂的院落中举行全城市民都参与的宗教戏剧,其题材以《圣经》为主进行创作,作为教堂宗教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艺复兴早期的剧场,有流动的和固定的两种:流动的剧场,通常用木材建造成便于四处巡回表演,现在这种剧场保存下来的非常少;固定的剧场,如位于伦敦外部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它是英国第一座固定的剧场。虽然文艺复兴没有像古罗马那样建造雄伟的露天剧场、公共浴场,但它开创了在西方剧场发展史上有着转折意义的剧场形制,即把“露天剧场”转变为“室内剧场”。这一转变是在帕拉第奥设计的维琴察的奥林匹克剧场中实现的,建于1552-1616年间。帕拉第奥根据维特鲁威记述的古罗马露天剧场,将这个剧场设计成了室内剧场,把观众席做成半个椭圆形,座位逐级升高,架在木桁架上,最后一排座位建有一圈柱墙,柱墙上以雕像装饰,顶棚绘有蓝天白云的“天空”,使人联想到古罗马露天剧场的开敞特征;在观众席之前设有乐池和舞台,舞台背景处理成古典式的建筑立面,以壁柱、壁龛、雕像装饰;最绝妙的是在建筑立面的正面开有3个门洞,侧面各开有1个门洞,透过这些门洞,可以看到里面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的一段繁华“街景”。

奥林匹克剧场第一个把露天剧场转变成室内剧场,从此以后,剧场的形制、空间、装饰的发展都发生在了室内剧场中。

17世纪初,乔瓦·巴蒂斯塔(Giovan Battista)设计了意大利帕尔马的法尔尼斯剧场,受帕拉第奥的奥林匹克剧场的影响较大,不同的是把观众席的背面建成两层,形成池座和包厢两个部分,池座在底层,包厢在二层。这种剧场形制作为一种原型,在17、18世纪广受欢迎,被称为“意大利风格”的剧场。18世纪,剧院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公共建筑中最有成就的类型,代表实例是法国的波尔多剧院、意大利米兰的拉斯卡拉剧院,这两座剧院的落成,标志着马蹄形多层包厢式观众厅的成熟。其中,由维克托·路易(Victor Louis,1731-1807)设计的波尔多剧院,建于1772-1780年间,观众厅宽19m,深20m,呈马蹄形,共设有4层包厢,除观众厅外,门厅、楼梯厅、舞台等处的设计都很成功,功能合理,流线清晰、空间序列明确、完整,对以后的剧院设计有直接影响。西方形制高度成熟、空间更加复杂、装饰更加奢华的剧院,是由加涅尔(Charles Garnier,1825-1898)设计的法国的巴黎歌剧院,建于1861-1874年间,楼梯厅建有三折大楼梯,极为壮观气派,观众厅为典型的马蹄形多层包厢式,共有2150个座位,顶部覆盖着形同皇冠的穹顶,穹顶表面以壁画、雕刻装饰,中央悬挂一盏巨型水晶吊顶。巴黎歌剧院是西方文化娱乐性公共建筑的最后一件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