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研究
7543400000021

第21章 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主要特征的比较(3)

按照这种原则,要想获得平面较大的单体建筑,只要在面阔、进深方向上增加开间、步架数,形成面阔远大于进深的扁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实现。但中国建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便适可而止,显然,这与古代中国人的“卑宫室”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适形”建筑观念有关。考察中国历代的单体建筑也是如此,开间数在汉代以前既有“单数”也有“偶数”,汉代以后则多用11开间以下的单数,常见的有3、5、7、9等单数;常见的步架数也是3、5、7、9等单数,最大的可达11步架,但这种情况一般并不多见。在中国古代,“9”被看作是最高贵的数字,列为最高等级,因此只有在一些重要建筑中才能使用9开间。在现存单体建筑中,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面阔11间,60.01m,进深5间,33.33m;北京太庙的正殿,面阔11间,66.79m,进深6间,29.09m;明十三陵的祾恩殿,面阔9间,66.75m,进深5间,29.30m;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面阔9间,45.79m,进深5间,24.89m。此四座单体建筑的等级最高,平面规模也是最大者。

屋身的高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室内立面的高度,而对室内立面高度起着重要作用的则是“柱”。柱子是木构架建筑中的竖向承重构件,位于柱基与斗栱或梁架之间,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称法和功用,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等,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在中国建筑中,檐柱和内柱有等高与不等高的现象,如唐代佛光寺大殿檐柱与内柱高相等,到了宋代,两种做法都有,《营造法式》图样中显示出来的两种结构形式,殿堂型构架的檐柱与内柱高相等,而厅堂型构架的檐柱与内柱高则不相等。不过,檐柱或内柱的高度,都还不能完全代表室内空间的整体高度。因为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式上,还有所谓“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之分,两者在建筑的规模、形式、材料、装饰等方面都有明确的等级要求,如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栱,也可以不用,而小式建筑则不准用斗栱。“斗栱”,是由一些斗形构件和一些栱形构件及枋木组成,基本功能与作用是在柱子与屋架之间承受梁架、屋面的荷载传递至柱子上,然后由柱子传递至基础。在檐柱和内柱的顶部均有这种结构构件,因此有长度、宽度、高度的要求。此外,中国建筑中的屋顶,也并不是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平屋顶,主要是以坡屋顶的面貌出现。屋顶在由屋架、屋面组成的同时,其本身也具备了内部空间,因此也有长度、宽度、高度的要求。由此,单体建筑室内空间的整体高度,应是综合了柱高、斗栱高和屋顶内部空间高这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可以通过建筑剖面得到充分的反映,形成室内空间的剖面高度。

现存最高等级单体建筑的立面或剖面高度,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台明上皮至正脊上皮25.94m;北京太庙的正殿,殿身高28.83m;明十三陵的祾恩殿,殿身高25.90m;曲阜孔庙的大成殿,殿内地面至正脊上皮24.80m。从以上列出的高度看,与西方建筑相比,几乎没有超大尺度的室内空间。但即便如此,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缺乏建造高层建筑的技术能力,事实上在古代,就曾出现过数次向高层木构建筑发展的尝试。如较早建造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为9层木塔,塔的高度,史料上说法不一,杨鸿勋先生复原的塔,采用的是高四十九丈,加上塔刹,总高达147m。再如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辽代山西应县木塔,外观5层,外槽空间9层,内槽空间5层,暗层4层,总高67.31m。由这些史料、复原、实例,都说明中国古代已经具有了建造高层建筑的能力和经验,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相比较而言,中国建筑更着意于在平面方向上的发展,单体建筑多以适中尺度来处理建筑的形体与空间。

2)长方形的室内空间

建筑平面以结构平面的开间与步架为基准构成,这样,建筑平面就会相应产生一种使用广泛、数量众多的基本形状。

早在新石器时代,在建筑平面上,因为圆形和方形是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得到的平面形状,故早期建筑较多是先出现圆形、方形,然后才出现长方形,这在陕西西安半坡聚落遗址、临潼姜寨聚落遗址中表现得很清楚。到夏商周时期,河南偃师二里头一、二号宫殿遗址、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陕西扶风召陈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等的主体建筑,都体现出一种长方形平面。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明器陶屋资料,以及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资料、唐代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等实物,所看到的建筑平面大多如此,显示出使用长方形平面的普遍性。宋《营造法式》中用于显示殿堂型构架的地盘分槽图样,共有四种定型形式:“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它们的平面形状都是长方形。宋辽金建筑实物以及宋代绘画资料也有大量体现。清代继宋代以后,又颁布了《工程做法》,书中列举了27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其中大式建筑23例,小式建筑4例。梁思成先生以此书为依据,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作了考察与研究,“提滤”出《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书中指出:“平面的形式以长方形为最普通,举凡北平故宫主要宫殿或一般平民住宅,都以长方形为主。”可见,到了清代后,单体建筑平面仍以长方形为主,不能不说是建筑标准化、规范化高度成熟的结果,致使这种平面形状广泛用于各类型建筑中,具有显着的通用性。

从空间构成角度来说,正是这种简单、规整、实用的长方形平面,使它与其他平面形状相比,更易于构成室内空间。当然,在中国建筑中,单体建筑除普遍使用这种平面形状外,在一些特殊场合也常使用其他平面形状。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是一座正方形平面的建筑物,角楼则是一座十字形平面的建筑物。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皇穹宇,又是圆形平面的建筑物。宋元建筑中还使用了一种工字形平面,不过,这种平面形状可以看作是由三个长方形平面组合而成。园林建筑中的平面形状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除上述形状外,还有扇形、六角形、八角形、套方形、套环形、双六角形、万字形等,可谓形式多种多样。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自由、灵活的平面形状与简单、规整的长方形平面形状相比,毕竟只是少数。

与平面形状相反,中国建筑的屋顶则有多种多样的形状。以单体建筑的屋顶来说,有单坡、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庑殿、歇山、卷棚、重檐、圆攒顶、盔顶、三角攒顶、四角攒顶、扇面、风火山墙、穹隆顶、盝顶、八角攒尖,等等。

其中,庑殿为四面坡,歇山为四面坡和两面坡混合演变而成,硬山、悬山、卷棚为两面坡。在这些不同形状的屋顶中,又以庑殿、歇山的等级为最高。许多屋顶的屋架部分,都是由梁、枋、檩、椽等构架组成,并构成室内空间上部的顶棚。从结构与空间关系上讲,此顶棚是一个由纵横交错的梁架、檩椽组成的并向上逐渐缩小的内部空间,具有空间形态复杂、梁架结构丰富多姿的特点。面对这样一个由屋架构成的室内顶棚,古代中国人从实用和美观的角度,运用装修设计的手段,经过不断的建筑实践,逐渐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顶棚做法:一种是“露明顶棚”,宋称“彻上露明造”,即把梁枋、檩椽等构架直接暴露于室内空间,只对其表面作适当的装饰处理;另一种是“吊顶棚”,清称“天花”,即在梁下另外吊挂顶棚或天花,其做法又分为“天花”、“藻井”、“卷棚”。这样一来,室内顶棚因做法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形状。概括地说,彻上露明造做法,因没有改变屋顶内部空间的形状,保留了“屋形”;天花做法,形成了“平顶形”;藻井做法,形成了“穹隆形”;卷棚做法,则形成了“拱卷形”。由此,中国建筑室内空间的形状,主要包括了四种,由长方形平面、长方体屋身和四种顶棚形状(即屋形、平顶形、穹隆形和拱卷形)组合而成。

可见,中国建筑的室内空间,在其大小上,并不追求巨大高敞的尺度,而是采取“适形而止”;在其形状上,并不以复杂多变的形状见长,而是以简单规整的长方体来适应各种不同的建筑类型。

二、西方建筑:巨大高敞与几何形的室内空间

1)巨大高敞的室内空间

西方建筑在爱琴文化时期,宫殿建筑群的规模很宏大,但单体建筑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希腊建筑继承了这一传统,更加重视建筑群的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和谐比例,如雅典卫城及帕提侬神庙即是如此。虽然希腊建筑并不以宏大取胜,但正是在这时期,神庙建筑于公元前7世纪末完成了由“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转化,除屋架采用木构架外,已经全部使用石材建造,为以后主要是砖石结构的西方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古罗马由于建筑上采用拱券结构及天然混凝土材料,为获得更大空间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此外,罗马人与希腊人相比,更加重视建筑的室内空间,把各种社会生活纳入到室内中去。布鲁诺·赛维对希腊建筑与罗马建筑做过这样的比较:“将一个古希腊神庙的平面图叠放到一个古罗马巴西利卡的平面图上去,就能看出,古罗马人所做的就是将包围希腊神庙的外部的柱廊移入室内去了。……将古希腊回廊移入室内,就意味着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围合的空间,其中一切造型的装饰都是为了增进这种空间效果。”赛维以柱廊为例阐明了希腊建筑与罗马建筑的区别,前者看重的是建筑外观,而后者重视的是建筑空间。巴西利卡作为古罗马的公共建筑,已经具有一种社会生活的主题,人们把它当作市场、交易所和法庭。而古罗马的浴场,更是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浴场中不仅包括一系列洗浴设施,还有图书馆、演讲厅、健身房、商店、运动场等,形成一个集多种活动于一体的公共场所。正是出于对室内空间的需要,自古罗马起,西方建筑便追求巨大、高敞的室内空间。这种追求,具体表现在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上。

在建筑平面上,西方建筑并不像中国建筑那样,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类似于今天框架式结构的柱网。虽然希腊建筑采用梁柱结构,也有柱网,但柱子截面较大,柱间距较小,建筑平面很窄小。罗马建筑采用拱券结构,使建筑平面明显增大,如罗马万神庙、图拉真巴西里卡、君士坦丁巴西里卡、卡拉卡拉浴场、戴克利先浴场等。

但罗马建筑的穹顶技术,尚未摆脱承重墙,建筑平面只能是圆形的,如罗马万神庙的穹顶直径已经达到古代穹顶技术的最大值43.3m,但它需要用6.2m 厚的承重墙来支承。拜占庭建筑发明了用四个巨大柱墩支承穹顶的结构方法,由此摆脱了承重墙,使建筑平面既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正多边形,建筑平面进一步增大,如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平面,长77m,宽71.7m。哥特式建筑经过罗马风建筑几个世纪的反复试验和发展后,终于创造出近似的框架式结构,完全摆脱了承重墙,使建筑平面再一次增大,如法国哥特式教堂的中厅:“一般不宽,巴黎圣母院的只有12.5m,韩斯主教堂的14.65m,夏特尔主教堂的比较宽,也只有16.4m。但它们很长,巴黎圣母院的为127m,韩斯市的为138.5m,夏特尔的长130.2m。”意大利的米兰主教堂,室内总长150m,宽59m。

在建筑立面、剖面上,西方建筑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组成。在屋顶的处理上,西方建筑较少使用平屋顶,一般为坡屋顶、穹顶、拱顶等。屋身主要由柱子和檐部组成,檐部又由额枋、檐壁和檐口组成。因此,室内空间的整体高度,包括了柱子高、檐部高和屋顶内部空间高三个部分。相对于建筑平面而言,西方建筑充分表现出要在立面、剖面的垂直方向上求得发展的欲望。如罗马万神庙的穹顶,顶端距地面高与穹顶直径一样,也是43.3m;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中央穹顶,顶端距地面高54.8m;法国哥特式教堂的中厅高度:“巴黎圣母院的高32.5m,夏特尔主教堂的高36.5m,韩斯市主教堂的是38.1m,亚眠主教堂的是42m,而波未市主教堂和德国的科隆主教堂的竟高达48m。”意大利的米兰主教堂,室内高也有4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