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办好黄鳝养殖场
7568500000077

第77章 预防鳝病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注重放养前的防病。①把握清塘消毒关。选择秋末冬初黄鳝出售后或春季放种前进行,挖出淤泥或换掉部分老泥,并经冰冻、曝晒一段时间,用生石灰进行清塘处理,每平方米用150~200克生石灰均匀搅拌池泥中,等5~7天药性过后再进水,从而杀灭细菌病原体、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改良水质和池底土质,创造促进鳝鱼生长的环境条件。②把握水源水质关。引用水源必须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池水pH控制在7~8之间,溶氧量在2毫克/升以上,透明度在25~30厘米,含盐量不高于0.2%。通过改良措施,使养殖水体中的生物,尤其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及数量维持于一定水平,保持稳定的生态环境。

(2)重视放养过程中的防病。①把握种苗质量关。黄鳝引种必须选择自然水域中抗病力强,体色光亮,黏液丰富,活动力强,体质健壮,规模整齐的个体。最好是从稻田、湖泊、沟渠等水域中用专制的竹笼或抄网捕捉,体表呈黄褐色,斑点较大,肛门淡灰色的黄鳝,以尾重25克左右的个体为宜。电捕、钓捕、药捕和市场收购贮养时间长的鳝鱼成活率低,不宜引种养殖。②把握药物消毒关。鳝种入池前,首先要做好药浴消毒,常用药物有3%~4%的食盐水,或10毫克/升漂白粉或8毫克/升硫酸铜或10~20毫克/升高锰酸钾或0.25单位/毫升金霉素倒入盆、桶内浸泡鳝种,药浴10~20分钟,野生鳝苗肠道内有棘头虫等肠道寄生虫,可在正式投饵前每100千克鳝鱼用“肠虫清”4~5片拌饵驱虫。③把握放养密度关。放养密度可根据池的大小,网箱的规格、饵料来源、鳝种大小等情况,决定合理放养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水泥池放养规模为20~25克鳝种2.5千克左右,网箱2~3千克,稻田1~2千克为宜,在鳝种放养后,可按每平方米放养3~5尾泥鳅,可起到防止黄鳝互相缠绕和消除池中残饵的作用。

(3)严格养殖期的防病。①把握水温调节关。黄鳝对温度比较敏感,水温低于5℃处于冬眠状态,上升到10℃时,开始活动觅食,水温15℃~30℃是摄食、活动频繁、生长旺盛的温度,18℃~28℃为适宜生长温度,28℃摄食量减少,36℃为临界温度。因此,在炎热的酷暑季节,应注意遮荫、降温;水温降低时注意防寒保暖;加水换水时要注意温差不超过3℃~4℃,防止因水温温差过大而引起感冒。养殖期间春秋季每隔7~10天换水1次,夏季高温4~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1/3,以利水肥而不腐,活而不淡。②把握饲料投喂关。定质:投喂鲜活、适口的饵料,切忌投喂腐臭食物;定量:11月至翌年4月每天投喂1次,投饲率1%~5%;5、9、10三个月日投喂1~2次,投饲率5%~8%;6、7、8三个月日投喂2次,投饲率8%~10%;定时:投喂均在晚间进行;定位:用木框架聚乙烯网布做成食台,食台固定在一定位置上,使黄鳝养成定点摄食的习惯。③把握药物预防关。生长旺盛季节每半个月左右进行一次药物预防,采取体外消毒消炎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外用药物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5千克或漂白粉1克或红霉素3万国际单位。内服药物有每100千克黄鳝用十滴水20毫升或土霉素10克或磺胺胍10克或呋喃西林20克或氯霉素20克,上述内服药物选用1种连用3~5天为一个疗程。④把握日常管理关。及时捞除剩渣残饵,搞好鳝池清洁卫生;养殖用的工具最好专池专用,并定期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密切注意水源水质,防止农药或工业污染水注入鳝池;坚持巡塘,防止鼠、鸟、蛇、猫、凶猛鱼类等敌害侵袭鳝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