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11

第11章 经济建设(10)

第三,扶持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一要大力发展中高端商业房地产业务,在南宁建设面向东南亚的中央商务区,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大型企业在CBD设立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和结算中心,逐步将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总部中心和商务中心。二是发展多种层次的房地产业,推动人口聚集和产业集聚。三是发展旅游休闲和娱乐业。以广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为依托,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和娱乐产业,全面提升服务品质。

第四,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一是加快一批信息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包括广西互联网公共平台改扩建、广西“金字”系列电子政务建设工程、中国-东盟博览会电子商务平台工程、城市应急联动信息系统系列建设工程、广西数字电视网络工程等。二是提升信息服务业面向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撑的能力,重点是提供产品设计、柔性制造、检测、技术标准、行业数据库共享、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不同种类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三是加大高新技术园区对信息服务业的支撑作用,重点为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提供研发、孵化基地。

(2)鼓励企业外包业务,走专业分工细化和相互协作的发展道路

第一,鼓励企业发展业务外包。鼓励广西国有生产部门将内部的服务环节、服务部门独立化,走向社会,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为广西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基础。鼓励广西重点企业及北部湾重点建设项目和企业将非核心的服务业务外包,鼓励广西金融、电信、物流、医疗、法律、教育等领域的服务型企业主动承接,为上述核心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第二,促进广西服务企业走专业分工细化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服务外包等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信用评估、商务会展等服务业,以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鼓励服务企业走相互协作的发展道路。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在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服务业在越来越分工细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强调协作,通过经济网络型服务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互补,因此服务的网络化优势变得十分显著,许多服务型公司趋向于采用松散而富有弹性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因此,广西服务业的发展也应向连锁化、联盟化、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形成网络型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延伸价值链。

(3)做大做强广西现代服务业企业

第一,推动广西现代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服务业的对内开放,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到广西设立区域性总部、服务中心、分支机构、采购及培训基地等。鼓励广西服务业企业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充分利用东部企业成熟的市场渠道参与国际服务业的分工,利用东部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发展。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企业发展,扩大具有广西特色和优势的服务贸易规模。

第二,支持和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争创服务品牌。有关部门应支持并资助广西服务企业申请各类国际国内资质认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广西自主服务品牌,打造一批在国内和东南亚有名气的企业。

第三,拓宽投融资渠道。争取国家更多的物力、财力和政策支持广西服务业发展。商业银行要把扶持广西现代服务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特别是要将中小型服务企业列为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对服务业项目申请贷款,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广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拓宽投融资市场。

第四,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充分利用区内各类院校培养现代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和培训质量,加速培养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多种类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能进能退”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打破户籍、身份、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通过双向兼职、智力支援、项目承包、成果转化、技术入股等多种途径,实行引项目与引人引智相结合,加大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

(4)加强引导和扶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一,用足用好国家支持广西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政策措施。政策是特殊资源,要充分加以利用,使之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对于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应由有关职能部门积极进行协调,力争得到全面及时落实并向相关服务产业和领域倾斜,以有利于招商引资。要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国家服务业发展政策和投资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部门投资和政策支持。

第二,综合运用财税政策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发展。例如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如软件设计、研发、电子商务等企业,以及位于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服务企业,可认定为高科技企业,享受国家相应优惠政策及相应开发区的政策。兴办从事高端技术和咨询服务以及其他使用国产设备或行业特殊技术设施的企业,可享受所得税减免。对于广西发展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可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鼓励投资者进入这些领域。

第三,由政府出面,支持和鼓励服务业行业协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功能,全面协调企业间、行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深层次服务;挖掘行业协会的整合功能,把分散的企业联系起来,共同开拓区内外市场;拓展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开展行业自律,创立品牌与形象,维护企业正当权益,扫清服务业发展障碍。

第四,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不完善的政策进行补充,针对新情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对涉及广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所有部门特别是综合经济部门,如财政、税收、工商等部门,要相互衔接,根据工作职责,制订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细则和服务措施。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避免政出多门,全面清理并规范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环保水平

1.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对于广西而言,必须以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科技大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具体来说,应抓好以下几点:

(1)建设两大产业化基地

第一,建设特色优势金属及新材料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基地

重点围绕铝、锰、铟、锡、锌等广西特色优势矿产资源和优势产业,建设若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解决铝、铟、锡、锌和锰等特色优势金属新材料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以及超硬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力争建成7~9个特色金属新材料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出3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尽快带动形成年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的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集群。

第二,建设生物质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基地

围绕木薯、甘蔗、麻风树、油桐等能源植物资源,重点开展能源植物优良品种选育,建设育种重点实验室、良种繁育基地;开展木薯、甘蔗综合配套节本和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研究示范;开展高效生物质能源洁净生产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开发生物基材料系列新产品,建设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引进开发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加工技术和设备;初步形成生物乙醇-乙烯、丙酸-环氧乙烷-乙醇胺、乙二醇醚等生物质产业链,加快生物质产业发展。选育木薯、甘蔗、麻风树、油桐等优良新品种10个以上,建成木薯、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节本种植示范基地10万亩以上,推广新品种100万亩以上;开发生物基产品20个以上。

(2)建立两大平台

第一,建立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

重点围绕部区会商确定的内容,加快推进中国与东盟的科技交流合作。结合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设,构建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网站,开发专业数据库和应用服务系统,开展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咨询与交易等服务。围绕中国-东盟农业优良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商品化处理技术和产业开发模式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展示与推广,建设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建设中国-东盟科技企业(南宁)孵化基地,面向东盟国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和产业化服务。构建中国-东盟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展览交易平台,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实用技术专题展”,赴东盟国家举办“中国先进实用技术巡回展”。建设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基地,面向东盟国家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术研讨与交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第二,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结合构建科学研究体系,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若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源和知识源。结合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解决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建立科技文献与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加强自然科技资源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着眼科技成果转化,巩固和发展中试基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进大学科技园、博士创业园建设,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整合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网、“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引进创新科技服务网等网络资源,拓展其覆盖面,提升服务能力,构建覆盖多区域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3)实施五大科技工程

第一,工业产业科技支撑工程

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围绕我区的有色金属、汽车与装备、制糖、现代中药、石油化工、水泥建材、生物质等重点工业产业(有色金属与生物质产业见“两基地”建设),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着力抓好资源型工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积极组织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集成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我区工业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建设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围绕甘蔗、水果、蔬菜、木薯、畜禽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优质稻、桑蚕、烟叶、中草药、香料、茶叶、水牛奶、优质水产品、速丰林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示范,促进常规农业技术的改造升级,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培育选育动植物优良新品种,应用生物技术促进优良品种快速繁育,促进农业品种更新换代。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轻简栽培、精确农业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畜禽水产规模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发展和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的攻关,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开展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相关设备研发,加快农产品产地认证和质量认证进程,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研究开发主要农产品采后处理技术,开发高附加值深加工新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培育科技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程

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等领域(新材料产业见“两基地”建设),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化和传统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构筑专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抓好一批专业孵化器建设,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若干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在高新区集聚,推动高新区二次创业。积极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到高新区“落地生根”,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扩大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