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03

第3章 经济建设(2)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则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如果农业现代化搞不上去,不仅会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势必会拖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抓住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又适应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开了广阔前景。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

2.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生产条件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因此,必须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着力落实好“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解决农村水利、能源、通信、交通、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欠账,解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短缺。要制定相关政策,为社会力量、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农村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这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我国人均耕地、淡水等自然资源数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此条件下,我国农业受到自然资源制约日益凸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并且农业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600多万吨,氮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全国农药年使用量近130万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1.36亿亩。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左右。对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将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1.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历史上一些文明古国的衰亡,都同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化息息相关。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和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与智慧。

2.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力争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3.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广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全社会千家万户、每个公民都要携起手来,身体力行生态文明,共同保护我们的美好生态家园。

(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对进一步扩大开放,显著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我国积极应对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经济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实践,勇敢地对外开放和扩大对外开放,积30年之努力,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我国成功应对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了平稳过渡,就业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6918亿美元。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实践充分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只有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治久安。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同国际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对外开放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许多根本性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必须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迎接挑战。

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全面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创新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商投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业。扩大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试点范围。鼓励外资银行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引进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为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提供特色金融服务的外资金融机构。

二是优化开放结构。改善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鼓励引入技术辐射能力强、吸引就业能力强、资源节约型的外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服务业等产业。改善利用外资的地区结构,鼓励外资到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

三是提高开放质量。地方政府要淡化对引资规模的考核,围绕引入技术含量、国内配套比例、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综合指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吸收外资考核评价体系。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污染少,环保型的项目。

四是推进内外联动,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要把对外开放与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真正落实到为我所用上来。同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五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继续保持外贸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在增长目标上,要从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在竞争方式上,要从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优势转变。在结构导向上,要从重视出口创汇向进出口均衡发展、努力实现贸易基本平衡转变。在加工贸易上,要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中游集约发展、下游营销服务延伸,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严格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发展规模。还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

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

二、十七大关于经济建设的新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科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字的改动使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不等同于经济的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因此,将“转变增长方式”改为“转变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加强调“质”的提高,深刻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客观地回顾了五年来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形成“大企业强、小企业多”的企业组织结构。

(一)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我国经济的增长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面是较大的资源耗费。从我国的资源禀赋来看,大部分资源、能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面对人口资源的压力,面对生态环境约束的挑战,党中央立足科学发展,从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体现时代特点、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抉择,为下一阶段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