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疾病首选药物方略
7611200000036

第36章 常见眼科疾病首选药物方略(1)

一、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根据病因的不同又分为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细菌性结膜炎又分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和淋球菌性结膜炎两种。

【病因】

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嗜血性流感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球菌引起。而淋球菌感染,成人多由自身或他人的尿道带菌分泌物感染所致,新生儿多由母体产道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为1~2d,发病急,常为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自觉眼痒,异物感,眼分泌物增多,而使晨起睁眼困难,检查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呈鲜红色。以睑结膜及穹窿部结膜明显,结膜囊内有脓性分泌物,若未侵犯角膜,则视力不受影响。由于致病菌不同,有的出现结膜下出血及球结膜水肿。独立较强的致病菌可使睑结膜面附有灰白色假膜,此膜易被擦去,但可再形成,患本病3~4d,症状最明显,1~2周痊愈。

而病毒性结膜炎,临床常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和流行性角结膜炎,多发生于夏秋两季。

【治疗】

1.细菌性结膜炎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冲洗结膜囊,频滴抗生素滴眼液。

(1)首选药物

①0.25%氯霉素滴眼液:点眼,每h1次。

②15%磺胺醋酰钠滴眼液:点眼,每h1次。

③用5万U 庆大霉素液:点眼,每2h1次。

④金霉素眼膏:涂眼,每晚1次。

(2)次选药物

①托百十滴眼液:点眼,每2h1次。

②托布霉素滴眼液:点眼,每2h1次。

③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每2h1次。

注意:上述滴眼液可单独使用,氯霉素滴眼液有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

2.病毒性结膜炎治疗首选药物

(1)4%吗啉双胍滴眼液:每h1次。

(2)病毒唑滴眼液:每h1次。

(3)适当配合抗生素滴眼液,睡前用抗生素眼膏。

(4)酌情加用可的松滴眼液:坚持用药1~2周至痊愈。

3.中医药治疗经过辨证,适用于上述两种结膜炎。

(1)中医方剂一(五皮散加减)

组成桑白皮、茯苓皮、大腹皮、陈皮、生姜皮各12g,若兼风热,睑内微红,微有痒涩不适者,可去生姜皮,加蔓荆子、薄荷、蝉蜕、白芷各9g。水煎服,每日1剂。

(2)中医方剂二(除湿汤加减)

组成荆芥、防风各9g,滑石、车前子、花芸各15g,黄芩、连翘、黄连、枳壳、陈皮各12g,关木通、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3)中医方剂三(普济消毒饮加减)

组成黄连、黄芩各12g,玄参、连翘、马勃、牛蒡子、升麻、薄荷、僵蚕、柴胡各9g,板蓝根30g,甘草、陈皮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预防】

发现病人应当隔离,毛巾等物应煮沸消毒,摸脸擦眼后洗手,勿用他人洗脸用具,禁止患者进入游泳池或公共浴池沐浴,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防止交叉感染。

二、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结膜角膜炎,因其病变能使睑结膜面呈沙粒状粗糙不平,故命名为沙眼。

【临床表现】

患者的症状与其所处的环境、生活习惯、重复感染、个人体质、病原亚型及混合感染等因素有关。沙眼常侵及双眼,多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时期。潜伏期为5~12d。

部分病人呈急性发病,有异物感,眼分泌物增多,畏光和流泪,数周后症状消失,急性期治愈后可以不留瘢痕,未愈者转入浸润期,有眼痒、异物感及眼易疲劳;部分病人无自觉不适,仅在体检时发现;部分病人由于重复感染或因其他细菌混合感染而使病情严重。也有因产生并发症或后遗症而就诊者,如发生内翻倒睫、角膜溃疡、严重角膜血管翳或眼球干燥等。

急性沙眼有眼脸红肿、结膜充血和乳头增生,上下穹窿部结膜满布滤泡,角膜上皮有细点状浑浊。慢性期沙眼表现为睑结膜血管模糊不清,结膜面粗糙不平,可见乳头及滤泡。滤泡为淡黄色似胶状隆起的小泡,大小不一,排列无序,有时融合成条。病变以上穹窿部及睑板上缘结膜明显。久病者睑结膜面形成瘢痕,呈三角形、网状或线状,严重者在粗大瘢痕条间出现似颗粒样的沙眼肉芽。沙眼病初即有球结膜血管侵入上方角膜,似垂帘状,在血管之末端有角膜浸润,此为角膜血管翳,轻者仅见于上方角巩缘,重者可侵及全角膜,病愈后角膜血管翳成为白色条纹,角膜浸润消失。

【诊断】

诊断沙眼主要根据检查结果。

1.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两者兼有。

2.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角膜血管翳。

3.上穹窿部和(或)上睑结膜有瘢痕。

4.睑结膜刮片检查找到沙眼包涵体。

具有第一项及其他三项之一者即可诊断为沙眼。

沙眼患者的血清及泪液中抗衣原体IgG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泪液中IgG 的变化较血清中IgG 的变化更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更能反映沙眼病变的进程。泪液抗体的测定作为确诊方法之一可代替沙眼病原分离,并可评估治疗效果。

为便于开展群防群治,1979年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眼科会议制定了统一的分期分级诊断标准。

Ⅰ期:即进行期。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有血管模糊、乳头增生、滤泡形成,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即退行期。除有I期的表现外,同时出现结膜瘢痕。

Ⅲ期:即完全结疤期。只有结膜瘢痕,无传染性。

根据活动性病变(乳头及滤泡)占上睑结膜总面积的多少而分级,<1/3位轻度沙眼(+),1/3~2/3位中度沙眼(?e0d1),>2/3位重度沙眼(?e0d2)。

【并发症与后遗症】

1.睑内翻与倒睫由于沙眼病变致睑板肥厚变形和睑结膜瘢痕收缩,使睑缘向内翻转,睫毛触及角膜,久后可损伤角膜。有时睑缘位置虽未变,但因睫毛根部附近有瘢痕收缩而造成倒睫,患者有异物感、流泪等症状,严重者亦可损伤角膜。

2.角膜浑浊严重的角膜血管翳、睑内翻倒睫及沙眼性角膜溃疡均可致角膜浑浊,影响视力。

3.沙眼性眼干燥症即结膜实质干燥症。严重沙眼致结膜瘢痕广泛,破坏结膜杯状细胞和副泪腺的分泌功能,腺管口闭塞,使结膜囊内无黏液及泪液,结角膜干燥,上皮发生角化而浑浊,视力严重受损。

4.慢性泪囊炎沙眼衣原体直接侵犯泪道黏膜,使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发生慢性泪囊炎。

5.睑球粘连和结膜囊变浅由于穹窿部结膜瘢痕收缩而使结膜囊变浅或完全消失,牵拉下睑时眼睑与眼球结膜出现垂直的皱褶,此为睑球粘连之征,严重者可影响眼球运动。

【治疗】

1.首选药物

(1)0.1%肽丁胺滴眼液:点眼,每日滴4~6次,连用1~3个月。

(2)0.1%的利福平滴眼液:点眼,每日滴4~6次,连用1~3个月。

(3)10%~30%磺胺醋酰钠滴眼液:点眼,每日滴4~6次,连用1~3个月。

也可采用间歇用药疗法,即滴眼3~5d 后停药2~4周再用药,效果亦佳。

2.次选药物

(1)对急性或严重沙眼可加服四环素(儿童及孕妇忌用)或磺胺药。

(2)乳头增生严重者可用棉签或海螵蛸棒蘸磺胺或利福平滴眼液,摩擦病变处。滤泡多者可行滤泡压榨术,同时应用药物治疗。

3.其他治疗

(1)对少数倒睫者可行电解倒睫术。

(2)有内翻倒睫者须做睑内翻矫正术。

4.中医药治疗

(1)中医方剂一(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滑石、茵陈各9g,黄芩、石菖蒲、浙贝母、连翘各15g,射干,薄荷、藿香、白豆蔻仁各9g,关木通、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2)中医方剂二(除风消脾饮加减)

组成陈皮、连翘、防风、枳壳各9g,知母、黄芩、元参、黄连、荆芥、大黄各12g,生地黄15g,元明粉、桔梗各6g。患老湿热较重者,宜去生地黄、玄参、大黄、玄明粉,加苦参、地肤子、关木通、赤芍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

【预防】

宣传沙眼的危害及预防知识。以青少年为重点进行群防群治。加强对理发、浴室及旅店等行业的卫生管理,认真做到水源清洁,面巾消毒。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不与他人共巾同盆。提倡流水漱洗,面巾应挂在通风处或晒干。在农村应推广使用无烟灶。积极治疗患者。

三、睑腺炎(麦粒肿)

睑腺炎又称麦粒肿,是睑板腺或睫毛毛囊周围的腺体感染后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生在睑板腺者称为内麦粒肿,发生在睫毛毛囊周围的腺体者称为外麦粒肿。

【临床表现】

眼睑红、肿、热及痛,以病变处最为明显,严重者红肿波及同侧睑周皮肤及球结膜,触之局部有硬结及压痛,数日后出现脓点,破溃脓排后疼痛明显减轻,内麦粒肿的脓点位于睑结膜面,疼痛明显,外麦粒肿的脓点位于睑缘皮肤面,疼痛较轻而红肿明显,部分病人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

【治疗】

早期可用湿热敷,局部应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眼膏,重症病人全身加用磺胺药或抗生素,脓点出现后,应切开排脓,严禁挤压,以免炎症向眶内或颅内扩散。内麦粒肿切口与睑缘垂直,外麦粒肿切口与睑缘平行。对反复多发的病人应检查有否糖尿病和屈光不正。体弱者要加强营养,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要注意个人卫生。

中医药治疗:

1.中医方剂一(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

组成生地黄、黄连、元参各9g,生石膏30g,当归、升麻、白芷、藿香、栀子、防风各12g,甘草6g,便秘者加大黄15g。水煎服,每日1剂。

2.中医方剂二(清脾散加减)

组成石膏30g,金银花、栀子、黄芩、野菊花各15g,防风、薄荷、升麻、白芷、赤芍各9g。枳壳、藿香、陈皮各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四、睑缘炎

睑缘炎是睑缘的皮肤、睫毛毛囊及其腺体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临床可分为三型:即磷屑性睑缘病(squamousblepharitis)、溃疡性睑缘炎(ulcerativoblepharitis)、眦部睑缘炎(angularpblepharitis)。

(一)磷屑性睑缘病

是由于眼睑腺体分泌旺盛,并有轻度感染所致。理化刺激、营养不良、睡眠不足、屈光不正及不注意个人卫生等是本病的诱因。

【临床表现】

一般无明显症状或有睑缘痒感。检查见睑缘充血,睫毛根部有灰白色鳞屑或有因皮脂凝集而成的黄色脂样痂皮附着,去除鳞屑或痂皮后露出充血而完整的睑缘。久病不愈可使睑缘变厚,影响其与眼球紧密接触而发生流泪。

【治疗】

避免理化刺激,矫正屈光不正,改善营养与睡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首选药物

(1)金霉素眼膏:局部涂敷并轻轻按摩,每日2次,直至病愈后2周,以防复发。

(2)红霉素眼膏:局部涂敷并轻轻按摩,每日2次,直至病愈后2周,以防复发。

用法:先用棉签蘸清洁温水或2.5%~3%碳酸氢钠溶液,将鳞屑或痂皮洗去,再涂抗生素眼膏。

2.次选药物磺胺或黄降汞眼膏,轻轻按摩,每日2次,直至病愈后2周,以防复发。

(二)溃疡性睑缘炎是由于睫毛毛囊和睑缘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发病。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

【临床表现】

病初感觉睑缘局部刺痒,有时出现疼痛及眼疲劳,严重者有畏光、流泪等症状。检查见睑缘充血,睫毛根部有黄色痂皮粘着,去除痂皮后显露出出血的小溃疡面,溃疡愈合形成瘢痕收缩,使睫毛乱生,有的睫毛刺激角膜,产生刺激症状,有的睫毛毛囊被破坏,睫毛脱落且不能再生,形成秃睫。久病不愈者,睑缘肥厚变形,使泪点移位而溢泪,并可出现眼睑皮肤湿疹及眼睑外翻。

【治疗】参照鳞屑性睑缘炎,去除痂皮,溃疡面涂以1%的硝酸银溶液,注意勿误入结膜囊内。对病情顽固者,应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眼膏至愈后2周,亦可用自身菌苗注射疗法。

(三)眦部睑缘炎

本病是由Morax-Axenfeld双杆菌感染而致病,与体弱及患有慢性疾病有关。病变多见于双侧外眦部,常合并眦部结膜炎。自觉局部刺痒,检查见眦部及其附近睑缘充血,严重者有眦角糜烂,并有黄灰色黏液脓性分泌物。

【治疗】

治疗慢性病,合理营养,适当锻练以增强体质。

1.首选药物

(1)局部滴0.5%硫酸锌滴眼液,每日3~4次。

(2)眦部涂抗生素或四环素考的松眼膏,每日2~3次。

(3)口服维生素B2,每次10mg,每日3次。

2.中医药治疗根据辨证施治。

(1)中医方剂一(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黄芩、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各15g,薄荷12g,甘草6g。血热偏重者,加赤芍15g,瘙痒甚者,加蝉蜕、乌梢蛇、天花粉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2)中医方剂二(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9g,生地黄15g,竹叶12g,甘草梢、关木通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五、角膜病

角膜部分外露于眼球前表面,易遭外伤及感染。角膜自身透明,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患病后症状明显,病程较长,愈后常留有瘢痕,影响视力,严重者可致盲。

【病因】

角膜炎常见病因有微生物感染、外伤、免疫异常、三叉神经麻痹、维生素A 缺乏和邻近炎症蔓延等。感染常见来源有泪囊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睑缘炎、污染的滴眼液和角膜接触镜等。临床上常为几种病因共同起作用。

【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