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疾病首选药物方略
7611200000005

第5章 常见内科疾病首选药物方略(4)

2.注意适当休息及营养、对症治疗

3.中医药治疗

(1)白及散,由白及、百部、牡蛎、炮穿山甲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服3~6g,病情重者加倍,每日2~3次。

(2)中医方剂一(月华丸加减)

组成天冬16g,麦冬16g,生地黄16g,熟地黄16g,沙参16g,百部12g,贝母9g,牡丹皮16g,云苓12g,山药12g,阿胶9g(烊化),三七粉2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若痰中带血明显者,加仙鹤草、藕节各16g,以和络止血,潮热明显者,可加银柴胡、地骨皮各12g,炙鳖甲16g,以滋阴清热。

(3)中医方剂二(百合固金汤加减)

组成百合12g,熟地黄9g,生地黄9g,当归9g,白芍6g,甘草6g,桔梗9g,白茅根30g。水煎服,每日1剂。

十、急性胃肠炎

为夏秋季多发病,每因暴饮暴食或食入腐烂不清洁的水果或食物而引起。

【病因】

急性胃肠炎是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常见细菌有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临床表现】

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起病较急,开始腹部不适,继而发生腹痛,为上腹或脐周,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随后有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

呕吐物多为摄入的食物。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呕吐较为突出,呕吐物呈胆汁性。腹泻频繁,每日数次至20~30次不等,多为黄色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部分病人呈血水样便。由于腹泻和呕吐,常有不同程度脱水,严重者可出现酸中毒,甚至休克。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出现发热者较多见。

【诊断】

突然发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呈稀水样,可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如未及时治疗则可产生脱水现象,精神萎靡不振,皮肤松弛,眼眶下陷,甚至中毒昏迷等。如结合食入可疑食物,呕吐物及粪便病原菌分离及血清凝集试验,则可做出病因诊断。

【治疗】

一船治疗,卧床休息,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应进行床边隔离。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1.首选药物

(1)氢溴酸山莨菪碱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10mg。

(2)吡哌酸:口服,每日3次,每次0.6g。

(3)诺氟沙星(氟哌酸):口服,每日3次,每次0.2g。

2.次选药物

(1)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10mg。

(2)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500~1000ml。

(3)有酸中毒时酌情静脉补充适量的5%碳酸氢钠溶液或11.2%乳酸钠溶液;并适量补充钾盐。

(4)氨苄青霉素:静脉滴注,每日2~4次,每次1~3g。

3.中医药治疗

(1)藿香正气水,每次1支,每日2~3次。

(2)加味保和丸,每次1袋(每袋9g),每日2~3次。

(3)中医方剂一(保和丸加减)

组成山楂18g,神曲6g,半夏9g,茯苓9g,陈皮6g,连翘6g,黄芩6g,黄连6g;若腹胀,里急后重者,可加木香、槟榔各6g,以理气导滞。水煎服,每日1剂。

(4)中医方剂二(半夏泻心汤加减)

组成半夏12g,黄芩9g,生姜9g,黄连3g,苏叶9g,竹茹9g。水煎服,每日1剂。

十一、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是指胃内容物(胃酸、胆汁等)反流至食管导致临床症状或并发炎症、糜烂、溃疡、狭窄等一组疾病。可分为生理性反流及病理性反流两种类型,临床上以后者最为多见,此型多数为酸性反流性食管炎。

【病因】

食管下端括约肌抗反流的屏障功能减弱,食管对胃反流的廓清能力障碍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损害,三者任何一项发生,均可引起食管黏膜的损伤。

【临床表现】

烧心(胃灼热)、胃反流、喉头异物、堵塞感、吞咽困难、胃胀、多涎及其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状等。多出现于饭后1~2h,进食某些食物、某些体位、剧烈运动及腹压增高均可诱发症状。应用H2受体阻断剂或酸泵抑制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胃镜检查示食管炎症,表现黏膜充血、轻度糜烂。24h 食管内pH 监测,显示食管内pH 为酸性反流。

【诊断】

多在饭后1~2h,进食某些食物、某些体位、剧烈运动及腹压增高均可诱发上述症状,加上胃镜检查即可确定有无食管炎,又可对食管炎的程度进行分级。

【治疗】

1.首选药物

(1)雷尼替丁:口服,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50mg。

(2)奥美拉唑(洛赛克):口服,每日1次,每次20mg。

(3)多潘立酮(吗丁啉):口服,每日3次,每次10~20mg,餐前15~30min服。

注:①餐后取直立位,避免举重物及硬质紧身腰带;睡觉抬高床头15~25cm。②少食多餐,禁用烟酒,停止服用咖啡。③避免应用减低食管括约肌张力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β受体激动药、α受体拮抗药、钙离子通道阻滞药等。

2.次选药物

(1)西咪替丁(泰胃美):口服,每晚1次,每次800mg。

(2)法莫替丁:口服,每日1次,每次40mg。

(3)西沙比利:口服,每日3次,每次10mg。

(4)兰索拉唑:口服,每日1次,每次15~30mg。

(5)枸櫞酸铋钾:口服,每日3~4次,每次1包(颗粒剂)。

3.中医药治疗

(1)香砂养胃丸:每次6g(水丸1袋),每日3次。

(2)开郁舒肝丸:每次6g(水丸1袋),每日3次。

(3)中医方剂一(旋覆代赭汤合左金丸加减)组成柴胡9g,旋覆花12g (包),代赭石16g,半夏9g,陈皮9g,煅牡蛎16g(先煎),郁金9g,黄连6g,吴茱萸9g,川楝子9g,赤芍12g,延胡索9g,沉香6g。水煎服,每日1剂。

(4)中医方剂二(开郁化痰汤加减)

组成丹参12g,郁金12g,浙贝母9g,瓜蒌9g,茯苓9g,苏梗9g,煅瓦楞12g,枳壳9g,草豆蔻6g,半夏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十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各种胃黏膜炎性病变。慢性胃炎是一种最常见的胃部疾患之一,其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胃镜检查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来,通过对胃黏膜的直视观察及有选择性的活体组织检查,对该病的认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者可以单独存在,亦可同时存在。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变化基本上局限于黏膜层,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或伴有渗出物,少数有糜烂及出血,但胃腺体基本保持正常,呈现表浅黏膜固有层炎性改变,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病因】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急性胃炎的演变,刺激性食物和药物,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其他细菌、病毒及其毒素的作用,精神神经因素及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尿毒症、重症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等均可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

【临床表现】

约有10%病人可无任何症状,但大多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嗳气、食欲减退等,当伴有胆汁反流时,可表现为持续上腹部疼痛;伴有黏膜糜烂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如呕血或黑粪,粪隐血试验阳性等。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结合在直视下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可靠方法,直视下可见胃黏膜,尤以胃窦、胃角部呈现红白相间,亦可见轻度糜烂及散在出血点,病理组织学可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当伴有急性活动性炎症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值得指出的是,症状的轻重与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而与病变的活动性及胃运动功能有关。

【诊断】

消化不良症状,可有上腹部饱胀、嗳气、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疼痛,可出现呕血或黑便。经胃镜检查黏膜水肿、斑点状充血和细微的红白相间,红相为重;胃黏膜有斑点状出血、糜烂,可见有条片状、灰白色稠性液附着于表面不易脱落。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是对慢性胃炎诊断和分类的最可靠方法,因此,具有上胃肠道症状的病人通过胃镜作组织学检查即可得到明确诊断。

【治疗】

饮食疗法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础,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节制饮食,定时定量,食物应易消化且富有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去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积极治疗导致胃黏膜损害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1.胃酸较高者

(1)首选药物

①磷酸铝(吉胃乐):口服,每日3~4次,每次18g,饭后1h服。

②雷尼替丁(善胃得):口服,每日2次,每次150mg。

③奥美拉唑(洛赛克):口服,每日l次,每次20mg。

(2)次选药物

①法莫替丁:口服,每日1~2次,每次20~40mg。

②兰索拉唑(达克普隆):口服,每日1次,每次30mg。

2.胃酸偏低或正常者

(1)首选药物

①硫糖铝:口服,每日3次,每次1.0g,饭后服。

②胶体铋剂(德诺):口服,每日2次,每次240mg,餐前30min。

(2)次选药物

①替普瑞酮(施维舒):口服,每日3次,每次50mg(胶囊剂),饭后30min内口服。

②米索前列醇(喜克溃):口服,每日4次,每次200μg,饭后及睡前口服。

3.幽门螺杆菌阳性者

(1)首选药物

①奥美拉唑+阿莫西林

②胶体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

(2)次选药物

①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

②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注:2周为1个疗程。

4.避免十二指肠液、胆汁反流及加速胃排空

(1)首选药物

多潘立酮:口服,每日3次,每次10~20mg,饭前15~30min 口服。

(2)次选药物

西沙必利:口服,每日3次,每次5~10mg,饭前15~30min口服。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胃炎。在慢性胃炎中占10%~30%,病理以胃黏膜固有腺萎缩为主要改变,可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非典型增生。按萎缩性病变发生部位、血清自身免疫学检查和血清胃泌素测定的萎缩性胃炎分类法,即A 型萎缩性胃炎(壁细胞抗体阳性,以胃体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增高)及B 型萎缩性胃炎(壁细胞抗体阴性,以胃窦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正常)。但据我国对B 型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发现壁细胞抗体亦可阳性。胃泌素可高可低,故多主张按病变部位分类,分为胃窦胃炎与胃体胃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可能与免疫、慢性酒精中毒、胆汁反流、药物和年龄等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食欲减退、腹胀及嗳气等。

【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免疫因素、慢性酒精中毒、胆汁反流、药物、年龄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被公认为是与某些急、慢性胃炎有关的致病因素,尤其与B 型胃炎有高度的相关性。

【临床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无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多数为上腹部隐痛,进食后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嗳气等。伴有黏膜糜烂者可有程度不同的上消化道出血,应该注意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的表现并无明显关系,某些患者可以在相当时期内无任何明显症状。

辅助检查如下。

1.胃酸测定多为低酸。一般胃酸分泌的减少与壁细胞破坏及胃体和胃窦黏膜萎缩的严重程度相平行,亦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相平行,胃酸测定主要是测定每小时基础胃泌酸量(BAO)、最大泌酸量(MAO)和最高峰泌酸量(PAO)。

2.血清胃泌素测定A 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胃泌素浓度往往增高,但B 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胃泌素水平差别极大,并不一定增高,常在正常范围内。少数B 型胃炎患者血清中存在胃泌素抗体,提示此型胃炎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机制或者这种抗体可能仅代表对炎性过程的反应,而非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