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边缘、族群与国家: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7612400000008

第8章 绪言族群冲突史——回族史领域的灰色地带(8)

①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沿用明制,陕西布政使司统领今陕西、宁夏及甘肃之地。康熙三年(1664),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康熙五年(1666),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七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徙治兰州,陕甘两省分治,陕西的区划确定下来,辖治与今省境相当接近。不过,凤翔府西部稍稍入甘肃境。甘肃省庆阳府北部则伸入陕西约1960平方公里。陕北界以明长城为界,但长城以北地区(今府谷、神木、榆林、横山诸县西部,定边、靖边北部)属蒙古。参见薛平拴著:《陕西历史人口地理》,页177~178。康熙三年(1664),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析临洮、巩昌、平凉、庆阳四府,以陕西右布政使司领之,驻巩昌(今陇西),河西及宁夏各卫所之地亦皆属之。六年(1667),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七年,又改甘肃布政使司,徙治兰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裁甘肃巡抚,以陕甘总督治兰州,行巡抚事。三十八年(1773),置镇西府于巴里坤,迪化直隶州于乌鲁木齐。因此新疆北路的一部分便归甘肃行省管辖。咸同时,甘肃省辖兰州、平凉、巩昌、庆阳、宁夏、西宁、凉州、甘州、镇西等9府,泾州、阶州、秦州、肃州、安西、迪化等6直隶州,辖境除今甘肃全境外,还包括今宁夏全境、青海东部、新疆北路部分、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二旗部分。参见《清史稿》卷六十四“地理志·甘肃”;及郭厚安、陈守忠:《甘肃古代史》,页509。

①《世宗宪皇帝实录》(二),卷九十四,中华书局版《清实录》第八册,页二五七。

②张集馨同治三年(1864)九月十七日日记,见《道咸宦海见闻录》,327页。

③上谕,《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后注简称《方略》)册三,卷三十九,页十八。

①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页95。

②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页33。

③参见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页81。另,关于陕甘之役的介绍,见傅统先:《中国回教史》,页93-96。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页82。

①师古《清代的回汉纠纷》,《震宗报月刊》,1941年第六卷第8、9期合。

②雨辰:《西北过去回汉纠纷之误会谭》,载《绿旗》1940年第一卷第4至6合期。另有马宵石《从西北回汉问题说起》,载《突崛》,1935年卷二第6期。醉生《论汉回两族之种种关系》,载《清真汇刊》,1917年第1期。苏盛华《回汉纠纷经历录》,载《禹贡》卷七,第1、3合期。梅贻宝:《西北概况与回汉问题》,《成师校刊》第四十一期。马鸿达:《西北回汉问题之解剖》,载《清真铎报》1941年新第一号。

③马瑞图:《咸同滇乱记略》,《清真铎报》1941年新第3号。

④马观政:《滇垣咸同十四年大祸记》,《清真铎报》1947年新第23、24号。

⑤穆永贞:《回乱欤?革命欤?》,《伊斯兰青年》1936年卷二第八期;沙婉:《回族革命与改编清史》,《伊斯兰青年》1936年卷二第十期;张穆:《陕甘回族革命起因之探讨》,《伊斯兰青年》1936年卷三第四期;张穆:《回乱即是革命》,《伊斯兰青年》1936年卷三第六、七期合;郁素福:《清季陕甘回回大革命》,载《月华》1947年12月号,收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页162-165。

⑥民国时期的回族伊斯兰教刊物相当一批有“新闻”、“时事”类栏目,刊载国外土耳其、埃及等伊斯兰国家的革命运动情况,回族学者也撰述了不少专题论文。如1935的创刊的《晨熹》,几乎每卷每号都有关于土耳其改革的文章,驻土耳其公使、后任甘肃代主席的贺耀祖因此写了《土耳其之宗教与中国回教青年》一文,载《晨熹》1936年十月号。另有特瓦杜阿《世界回民运动与中国回民运动》,载《回协》1938年四月号;马存德的译文《回教民族运动的两个倾向》,载《突崛》1940年第六卷第7、8期合。杨敬之则直陈《论中国回教运动》,《突崛》1944年第六十九期。更多章目参见雷晓静编:《回族近现代报刊目录提要》,及《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伊斯兰报刊总目》,本书不一一列举。

①王树民:《乾隆四十六年河州事变歌》载《西北通讯》第3卷第2期。收于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上册,页802-819。

②载《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页179-187。

③张中复:《清代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页273。

④何志明:《从〈回回民族问题〉看回族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回族研究》2006年4期,页136。

⑤张中复:《清代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页263。

①当时在回族内部的反封建特权主要是针对苏非派教团进行的。如批判哲合忍耶门宦当时的“老人家”马震武及上层。运动以伊协刊物《中国穆斯林》及各回族聚居省区的报纸为阵地开展,因而产生了诸如《西及滩》(姚以壮、赵千里编,刊于《中国穆斯林》1959年6期)这样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文学剧本。

②李松茂:《白寿彝与中国回族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3期,页45。

①马长寿主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张岂之“出版序言”。

②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第六章第三节“回民起义史料的扩大收集与研究”,页79-81。

①马重雍,原名马殿武,是哲合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的第四代后裔,第七辈教主马元章之弟马元超的六子,继为哲派北山分支的负责人,教众尊称为“兰州六爷”。

②马培清先生是原国民党第35师(师长马鸿宾)骑兵团团长。1949年9月19日,马培清代表国民党第81军军长马惇靖与马鸿宾一起率领军部和第35师、第294师、第358师共约1.6万余人在宁夏中卫与解放军协商起义。

③马丕烈,是马占鳌的后代,马步芳之子马继援的舅舅,曾任国民党军青海暂编第九师军需处处长、12军副官长、国民党甘肃省政议、青海省财政厅厅长。建国后,任临夏专署民委主任,甘肃省农业厅厅长、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肃省委副主任委员。

①白寿彝:《回回民族的新生》,《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页111-134。

②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回族史组编:《回族史论集:1949-1979》,页7。

③白寿彝:《在陕西回民起义(清代同治年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代序)》,载冯增烈、李登弟、张志杰编《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

④李松茂:《回族史研究的四十年》,《史学史研究》1981年4期,页16。

①据统计,“文革”10年中,回族史研究仅发表5篇文章,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参见答振益:《1949—1999年回族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1期。

②吴万善:《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研究》,页144。

③吴万善:《1862-1873年的西北回民起义》,《历史教学》1963年3期。

①邵宏谟、韩敏:《陕西回民起义史》,页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