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俞敏洪的人生江湖
7653900000033

第33章 俞敏洪的危机处理:防患未然,以静制动(5)

金融危机的海啸无声地蔓延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教育产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新东方的短期英语培训来说,更是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冷却和萎缩,新东方如何应对危机与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俞敏洪讲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新东方在各地的分校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甚至有些地方还有大幅度的增长,或许成人英语培训领域会受到一些消极的影响,但少儿英语培训市场还是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沿海地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还是相对明显的,但新东方还是要采取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策略来应对这次危机。”

随着金融危机的肆虐,很多公司的市值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而新东方的股价却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市场对新东方还是充满信心的,教育产业讲究求稳,英语培训是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新东方只要做到自身的发展平衡就可以了。

俞敏洪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说道,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英语老师,从事的是教育事业,因此,他有自己的商业底线和商业准则。乳业危机和百度风波对俞敏洪的启发很大,这两件事让他开始认真思考和研究新东方可能存在的危机和风险,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俞敏洪都会有一个全面、彻底的排查。作为新东方的最高决策者,俞敏洪强调,只有加强其个人的修炼程度,才能确保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是正确的,也只有这样,新东方才能在危机中突破自己,提升自己。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只有在充满危机感和紧迫感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生存,一个组织没有危机意识就是最大的危机。一个社会只有经历不断的危机,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辉煌,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不是一帆风顺成长起来的。新东方只有时刻把危机当成考验,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才能在危机到来之时,成功地把危机拒之门外,保证新东方健康有力地向前奔跑,这是时代对企业的必然要求,更是企业不可逃避的责任。

现金流不能断

俞敏洪对于新东方15年来一直挫而不折、乱而不散感到非常欣慰,新东方这一路走至今日已经算是非常侥幸了。回忆过去,新东方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斗争史”:新东方的15年,一直是顺其自然发展而已,俞敏洪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安排和设计过它的未来,更没有五年计划之类的东西,因为商业世界瞬息万变,俞敏洪说:“觉得制订了计划也不一定管用。”

从2007年的6月到2008年的5月月底,新东方的学校和学习中心总数从上一年的130座骤增至207座。然而,尽管新东方的利润比上一年涨了71.4%,而且人员规模也获得了扩充,同时运营费用的增加和行政开支的上扬,俞敏洪还是隐约感觉到了问题的“紧迫感”。因为新东方的教职员工总数已经有8000多人了,这个数目的确是个让人不可忽视的问题,这样不断地增长人力成本让俞敏洪“心存惊悸”,或许这是智力密集型企业新东方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最大挑战和考验吧。

成本的攀升和利润空间的受挤,让俞敏洪更加担忧,新东方必须用快速成长与发展去消化和冲抵。于是俞敏洪决定这样做:“用5个人干10个人的活儿,然后给8个人的工资。”因为俞敏洪是个“软”脾气的人,他从不会主动去开除员工,除非是这个员工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如果让一个不适合岗位的人离职,俞敏洪也会非常难受。也正是这样,许多人经常会抓住和利用俞敏洪的这一个弱点。俞敏洪为此还说过:“有人看到干活不努力的人依然还在新东方,或者自己不受重用的时候会很伤心。我承认,这是我的毛病。”所以,为了保证资金不断流,俞敏洪才想出这样的方法。

俞敏洪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当时牛根生陷入资金短缺,挥泪向俞敏洪求援,俞敏洪二话没说紧急支援了牛根生5000万元。当时有很多记者都追问:“俞敏洪个人怎么可能一股脑拿出这么多的现金呢?”对记者的此举,新东方的人置之一笑,因为他们太了解俞敏洪了,“我们时常拿老俞开玩笑,说他有着浓厚的小农意识,只知道存钱,不愿意负债,不懂得投资。”

如今看来,也正是因为俞敏洪在金钱上的保守,才使得新东方具备健康而良性的现金流。还记得在2003年非典时期,新东方因为非典肆虐,退学流突涨,新东方差点因此而倒闭,当时人们蜂拥而至要求新东方退款、停课。当时新东方粗算了清退的上课费用约有1.3亿元。然而,那个时候在新东方的账面上就有1.5亿的流动资金,新东方完全可以应对当时学生们的退款潮,而这1.5亿元现金正是俞敏洪积攒下来的,他一直存在银行里,说什么都不让任何人动。也正是因为有这1.5亿元现金,在新东方还爆发过激烈的争吵,甚至有人当面指责俞敏洪是个愚蠢的人,不懂得投资和理财。但是在经历了非典的“退款风波”之后,新东方上下没有人再说俞敏洪是个不懂理财的人了。俞敏洪说:“新东方本身就是现金流型的企业,学员或者企业先付钱,新东方再进行培训。到现在为止,新东方始终把握的基本原则是,账面上的可支配现金,必须能够抵挡任何时候可能发生的最极端的问题。”俞敏洪笃信,“现金流充盈的企业,资金链不会断裂。”

走过15年,俞敏洪始终坚持:新东方永远不做教育之外的事情。“拒绝诱惑、控制欲望,所以新东方始终不缺钱。”

在新东方上市融资超过1亿美元的时候,俞敏洪手握美元还是战战兢兢的。当时新东方已经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有两年多了,而俞敏洪还是一边小心翼翼地“并购”,建设分校,一边还使劲地攒钱。他说:“两年来的利润,还有数量庞大的来自学员的预收款,新东方的账面一点不紧绷。”在俞敏洪看来,“做企业就是做现金流,还要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同时更要做稳定。财务稳定了,企业才可以长治久安。”

而事实上,俞敏洪在创业的15年中,一直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拷问:“我的心志是否足够坚硬,我的行动是否果敢坚决,我还能承受住人力资源体系震荡、草根式成长必然经历的淬砺与风险吗?怎样才能保证新东方始终合情合理、合规守则,始终处于安全边界呢?”这些都使得俞敏洪对于“上市”有“心理障碍”。因此有的时候能够听到俞敏洪说“后悔上市”之类的话。

不过,现在的俞敏洪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他不仅能够比较娴熟地辨识、精准地洞察资本的“脾性”,即使在金融风暴漫卷侵袭,新东方的股价也可以一直坚挺,可以说新东方是迄今为止掉价最少的中国概念股。俞敏洪的切身感悟是,“管理好现金流,就算企业倒闭了,危机过后依然有机会反弹、反转。要让投资者清晰地知道你的发展目标、管理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充分地跟股东沟通,不要尽说好话和大话。总而言之,千万不能让股东、员工、客户对你失去信心就可以。做公司跟做人一样,不要太着急,给自己留有余地,也给别人留有余地。”同时俞敏洪还向投资金融行业人士告诫:“现在投资金融行业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对实体经济进行投资的话,是存在很大机会的。比如通用汽车现在的市值跌到十几亿美元,对中国企业来讲,这是参与国际汽车行业整合的很好机会。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但我相信对中国企业来讲,这次全球金融市场危机带来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一方面是危险,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机会,并且可能是机会大于危险。”

其实说来道去,对一个企业来说,现金流应该做到最重要的两点:首先就是企业是否有长期比较稳定的发展目标和短期的发展目标;其次是现金为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金链的完整和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不论在任何时候企业所存的资金,都必须能够抵挡住企业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俞敏洪从自身企业中获得的经验是:投资者必须清晰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管理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还要和股东充分沟通,不要对什么人都说好话和大话;然后是把企业内部的现金流管好。一个企业如果连自己的现金流都无法保障,那么这个企业就真的只能走向灭亡了。所以就算企业股价变成了1元钱,也不要让其断流,等危机过后企业仍然可以东山再起。所以,千万不能让股东、员工、客户对整个企业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