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俞敏洪的人生江湖
7653900000035

第35章 俞敏洪的发展之道:与时俱进,敢于超越(2)

俞敏洪认为,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如果可以做到品质、品味、品行和品德这四点,那么他的企业形象将会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事业,虽然新东方已近走过了十六个春秋,但它的教育积淀还不够,新东方依然很年轻。在俞敏洪看来,如果给一个刚刚成立两三年的教育机构冠以“全国教育第一品牌”的宣传语是一件十分荒谬和可笑的事情。对于一个教育品牌来说,没有理念是做不成的。新东方现在有400多名中层以上的管理者,其中四分之三是新东方自己培养出来的,另外的一小部分则以专业人士居多。

俞敏洪还指出,一个成功的教育品牌的出现一定会伴随一批重要的人物,例如厦门大学因为易中天而受人关注;北师大的知名度离不开于丹;北大因为有了蔡元培,所以更加出名……由此可以肯定,教育机构对于品牌人物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

俞敏洪指出,培训领域中的教育品牌建设需要几个要素。第一,培训机构的教育必须要有明确的品牌战略。新东方从刚开始单一的英语培训发展到今天全方位的培训业务,每一次业务的扩展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只有明确的定位,才可以让企业在不断强大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第二,企业一定要建立一支良好的管理队伍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企业形象的标志体系,让大家看到你的团队的时候,就能明白企业的性质。第三,在教育培训领域,有两种发展方式,一种是循序渐进的,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稳扎稳打,逐步发展壮大;另一种是冲锋陷阵式的,这种方式需要有足够坚实的基础,首先你应该拥有良好的教育产品,良好的师资团队,如果企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就要拥有时不待我、加快发展的魄力。

中国有句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企业至少应该用十年的时间来沉淀自己,为自己打造坚实的基础,然后用一百年的时间来树立和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新东方的未来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品牌。

善于发现机遇,敢于迎接挑战

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这是一个捕捉机遇、迎接挑战的年代。机遇是平等的,它会出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但机遇不是永远存在,更不会为了每个人而多停留一会儿,因此,机遇是需要人们去发现的,只有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及时地抓住它。一个人如果能够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他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机遇是成功的跳板。

人生不但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勇于挑战。一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一个人有了勇于挑战的心态,就能克服自己安逸、懒惰的人性弱点,去挑战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创造人生中的奇迹和亮点。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因此,每个人都十分珍惜机会,对于未来,很多人选择等待,等待机遇,等待时机的成熟,等待自己能够有一飞冲天的契机。其实,很多时候,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需要去捕捉的,因为,任何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就像捕蜻蜓,看准时机,就要及时出手,否则,蜻蜓就会在不经意间飞走。还有人,发现了机遇,却畏惧艰辛,畏惧前进路上的千难万阻,于是,为自己寻找各种退缩的理由,让机遇从自己的犹豫和怯懦中白白流失。

有许许多多和俞敏洪一样的成功企业家,他们都是机遇的捕捉者,更是勇于迎接挑战的智者和高手。新东方能够发展成为一家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是和俞敏洪主动发现机遇的慧眼离不开的,这也正是俞敏洪的成功之道。在他看来,能够发现和抓住身边的机遇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个人有了机遇,才会有发现自己能力的空间。但机遇是调皮的天使,当你苦苦等待的时候,它总是和你捉迷藏;当你准备放弃,转身离开的时候,它却悄然而至,让人追悔莫及……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善于把握机会的。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讲道:“机遇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如果我不重视机遇,并抓住每一个从身边悄然而过的机遇,就不会有今天人尽皆知的新东方。”在谈到自己创办新东方的初衷时,完全是因为自己曾经是一个接受过补习的学生,他深深地知道学生渴望帮助,渴望有一个权威的补习机构的强烈心情,再加上自己了解外语培训领域的新动向,所以,俞敏洪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从事民办英语培训教育。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很大的潜力和市场的,正是靠着自己善于发现机遇的眼睛,才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和梦想。

俞敏洪由衷地告诉当代的年轻人,现在这个社会,“海归”越来越多,很多人常常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只有机遇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机遇都是公平的,它就藏在自己的身边,我们要通过认真的思考,静下心来好好总结,虽然这个总结归纳的过程会面临很多得与失、成与败的抉择,但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机遇不会因为别人是“海归”而多降临一次,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土鳖”而少眷顾一些。俞敏洪一直把自己称为“土鳖”,但他依然成功了,因为他善于从自己平凡的生活中总结经验,发现机遇。

善于发现机遇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成功之路,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人喜欢奔赴机遇的现场,殊不知,很多机遇都在发现的过程中。正如所有的人都去挖金矿,往往因为追逐的人太多而很少有人成功,但是给挖金矿的人送水就是发现了机遇以外的机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挖金矿的事业中,却比挖金矿的人更容易成功,也更早一步成功。

对于俞敏洪来说,从发现新东方这块“绿洲”开始,他便“咬定青山不放松”了,因为他真正从这里看到了商机。尽管新东方一路成长,道路曲折,但俞敏洪从未放弃过对新东方美好未来的信心。近年,俞敏洪正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两个亿,以加厚新东方的基座。“我们将在一些城市投资兴建新的学校和教学中心,继续扩大我们产品的供给范围和传播途径,并加强与教育业相关人士构建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长期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将是新东方努力的方向。”相信,新东方在这样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带领下将会越来越好。

成功者善于发现机遇,同时,更勇于迎接一切挑战。正如敢于梦想的人,如果没有切实的行动,一样会很失败。一个人成功的价值并不是找到了多少成功发财的道路,而是有没有走出一条自己的成功之路。

电影《天域铁路》里有一群修建铁路的工人,他们把铁路当作自己的事业和生命,把挑战作为自己的追求,把极限作为自己的梦想。也许他们说得对,修一辈子的铁路,如果这是他们事业中最大的挑战,自己没有参与将会是最大的遗憾。

当年,俞敏洪之所以能够毅然辞去北大教师一职,从而创造出了今天的新东方,不仅仅是他意识到了培训机构中潜藏的商机,还源于俞敏洪克服重重困难,挑战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从刚开始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的辉煌和成就,俞敏洪并不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的,但他都坚持了下来。如果俞敏洪因为在创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中败下阵来,他是永远也不会成功的。勇于接受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是俞敏洪创建新东方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不是他勇于挑战的精神,俞敏洪怎么会为了一纸处分而放弃北京大学?如果不是勇于挑战,他又如何从一名普通的教书先生一跃成为华尔街的新宠?

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不开苦难的如影相随,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据新东方员工透露,俞敏洪平时最喜欢的户外运动就是卡丁车、滑雪等比较刺激的运动。北大四年,是俞敏洪自我价值缺失的四年,他需要一个出口,于是,在忍气吞声继续留在北大和接受挑战和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之间,俞敏洪选择了后者,虽然明知那是一条苦难重重的道路,但俞敏洪愿意让自己经历一些苦难,挑战一下人生。作出这样的选择,或许是性格使然,也或许是命运的驱使,总之,没有这个选择,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东方。

如果你想给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那就一定要学会抓住机遇!如果你想成就自己的梦想,那就去挑战自己的人生极限吧。只有勇于发现机遇,敢于迎接挑战的人,才能去创造和拓展自己的人生,他们心怀梦想,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即使有无数的艰难险阻,他们也会努力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解决。能够获得成功的人,一定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信念,他们不会幻想,只会用行动在不可能中缔造奇迹。

不断提升自我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们本身具有很好的个人素质和后天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技能。一个不注重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人,就会跟不上现代社会急促的发展步伐,让自己最终成为被淘汰的一员。学习是进步的关键因素,人是如此,企业更应该如此。一个可以长久发展的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自我超越,才能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引领潮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也不会有绝对完美的人,但人们可以保持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自己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一点,这种自我要求在日积月累中就会形成一种对自己的提高。对于个人来说,自身的提高不仅对自己和他人有益,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奉献和财富。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会自觉主动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尤其是在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时,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完成得更好、更到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尽善尽美的心态和做事风格就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尊重。试想,如果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提升,这个社会就会多一些和谐,少一些纷争。

做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俞敏洪作为新东方的管理人,他更加懂得自我提升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因此,他总是自觉地让自己同时也让新东方充电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尽量接近完美的人,只有这样,新东方才能在他的英明决策下立足社会,立足竞争。有人说,俞敏洪是一个“挺立在孤独、失败、屈辱的废墟上的人”,他的成功,源于他从不间断地自我激励和自我提升。“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用平和和宽容来看待周围的人事;用知识和技能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用理性和判断来赢得别人的友爱;用激情和毅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严厉和冷酷来改正自己的缺点。”俞敏洪坚持用这样的观点来让自己达到更好的管理水平和精神境界。

俞敏洪出生在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从小也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俞敏洪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他拒绝和周围的人一样,随遇而安,他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强。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人只有学会在成长中提升自己,才能获得不一样的人生。纵然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只要个人努力,就会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有人说:“出色的人生并不在于有没有辉煌的成就,而在于是不是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俞敏洪深深懂得“人穷不能志短”的良言古训,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人们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生存空间。

作为新东方的创办者和管理者,他更明白,一个懂得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人,才能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带领企业走得更加长远。没有成功的自我提升,就不会有成功的新东方。总结俞敏洪的成功之道,我们可以发现,俞敏洪的自我提升之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俞敏洪懂得为自己设定清晰而又长远的目标。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就会像失去导航的船只,很容易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在新东方创立之初,俞敏洪就为自己的事业制订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他的目标是要创办一所永不扩招的私立大学,入学人员只要保持在两三千人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俞敏洪对自己事业规模的设定;其次,俞敏洪希望自己创办的是学校能够成为一所文化研究院,这是俞敏洪对事业性质的限定;最后,俞敏洪还希望自己能够在全世界进行一次深度的旅行,就像徐霞客一样,他能够游遍中国,俞敏洪就想游遍世界,然后像徐霞客一样,写出一些比较有深度的游记。

第二,任何一个长远的目标都是要分阶段实现的,因此,确定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对一个人的提升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俞敏洪看来,阶段性的目标体现在每件事的一点一滴上。例如,今日事今日毕,如果自己今天一定要背诵一篇课文,在睡觉之前,如果自己完成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目标,就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的,一千件小事的成功累计起来,就会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大事。成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第三,俞敏洪创建新东方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身为一个企业家,他是如何不断地激励自己,让自己为已经制订的目标坚持下来的呢?俞敏洪曾经提到过,新东方是一个培训机构,它最终要达到的成果就是对每一位学员的影响和改变,当然,这个影响就是要把学员打造成为更加优秀、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每当遇到阻碍和挫折的时候,俞敏洪就会提醒自己,做新东方是一件好事,它会改变千千万万学生的命运和人生,这是俞敏洪最大的动力。用俞敏洪的话说,他的这种自我激励叫做“看见最后结果”,也就是把自己做这件事的积极意义和所造成的美好结果作为动力,不断督促自己去完成这样的使命。

第四,俞敏洪有一个很好的习惯,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这样的坚持,那就是及时总结自己的人生,并给自己的人生打分。俞敏洪几乎每周都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回顾,无论好的,不好的,他都会认真地记下来,然后给自己一个总结。这样的总结可以让俞敏洪及时知道自己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及时发现自己做得不好或者不到位的地方,并进行改正和补救,以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