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
7668500000026

第26章 用正确的方式对正确的时机进行分析(2)

洛克菲勒家族的超前思维所带来的财富,最终让曾经嘲笑他们的人目瞪口呆。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要培养自己的超前意识,把握未来投资市场的发展趋势,获得常人不能获得的信息,才能在投资的路上越走越顺利!

引领电子商务潮流的马云总是走在互联网的尖端。马云的嗅觉似乎比常人更敏锐,总是能发觉先机,在别人还未动时,他已经先动了起来。马云在做支付宝时,就瞄准了支付平台这个商机。他果断下手,抢占了市场份额,截至2005年7月,已经有超过上千家购物平台加盟了支付宝,而马云的超前意识,令后来看到商机想要跟进的商家,已经无法和他竞争了。

眼光独到,具有超前意识,那么你就可以掌握生意发展的最大趋势。因为竞争对手少,你的生意就会顺应趋势,做得风生水起,而你离成功致富也就越来越近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 李嘉诚案例

如果将市场比作一辆疾驰的火车,将商人比作乘客,想在准点赶上火车,乘客就需要在上车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对于商人来说,交易之前的准备往往比达成一项交易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李嘉诚曾说:“在未下决策之前,我们会多方面搜集材料,认真仔细地分析,重要的决策还要召集高层人士一起商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只要定下决心就一往无前、全力以赴。”

1977年,随着香港经济的好转,当时的香港开始大规模修建公共工程。其中最大的工程当属地铁工程,整个工程计划用八年时间完成,总投资高达200多亿港元。当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担保获得银行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车站上盖物业的利润充股。

在建的地铁线路中,中环站和金钟站是最让众多地产商眼馋的,因为这两个站点是地铁先期建设的线路中最重要也是客流量最大的停靠站。谁承建了这两站,谁就可以在上面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这样一个赚钱的机会,颇具经商头脑的李嘉诚自然不会放过。

由于很多大地产商、建筑商都纷纷争夺这两站的建设,“狼多肉少”,所以大家纷纷施展各种手段进行较量。当时才是一家中型企业的长实,如何才能在这场角逐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李嘉诚时刻思考的问题。

经过大量的调查,李嘉诚列出了置地、太古、金门等几个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认为这些企业将会对自己造成威胁。而在当时的香港商业界,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作:“撼山易,撼置地难!”所以自己的企业参与投标,就必须把置地作为头号对手,而以当时长实的实力,无疑是“以卵击石”。

但是李嘉诚并没有畏惧,他认为正因为置地财大气粗,自然会认为自己势在必得而不去研究合作方,也不会去迎合合作方,这正是它的薄弱环节,那么自己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做一做文章呢?

经过调查后,李嘉诚得知当时的香港地铁公司是一家直属港府的公办公司,而在香港,公办公司的一切消费并不是全部由政府包揽。除了少许政府允许的专利和优惠外,地铁公司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都得进行市场化运作。

用作修建中环、金钟两站的地皮香港政府估价2.5亿港元,然后以估价的原价卖给地铁公司,但是在购地支付问题上,地铁公司与香港政府产生分歧,地铁公司希望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但是香港政府坚持要地铁公司全部用现金支付。

李嘉诚认为,地铁公司之所以希望按他们的方式支付购地款,说明地铁公司目前现金严重匮乏,而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支付地皮,说明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得更大的盈利。

因此,在投标书上,李嘉诚列出了两个吸引人的条件,一是由长实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这样就满足了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二是在两站上建设综合性商业大厦,建成后全部出售,所获利润由地铁公司与长实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竞标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长实最终打败置地,上演了一出“以小搏大”的好戏,而李嘉诚经过这次投标的成功,也带领着公司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李嘉诚案例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说,在军事战争中,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敌人,这样才能战无不胜。这一智慧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所推崇,其实,这一决策制胜方略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事实上,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极为善于运用这一谋略的。

与李嘉诚一样,股神巴菲特在投资时也非常注重研究投资对象。他曾说过:“我会让自己沉浸于想象之中:如果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它将是我们家庭永远持有的唯一财产,那么,我将如何管理这家公司?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我需要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将走出办公室与客户谈话。我会从这些谈话中发现,我这家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如果你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你可能会比管理层更深刻了解这家公司。”

有一次,股神巴菲特要收购一家公司。当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和巴菲特谈判时,这位负责人惊奇地发现,巴菲特竟然比自己还了解公司。

还有一次,巴菲特与一位保险行业的专家闲聊。当这位专家对巴菲特发表了一些他对保险行业的看法后,巴菲特竟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位专家一听,说:“我再也不在巴菲特先生面前高谈阔论了,他比我对保险行业的了解深刻得多。”直到后来,这位专家才知道,巴菲特管理着好几家保险公司,有着比他更多的实际经验。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社会,无论你是街头小贩,还是行业巨头,要想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要想在事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就要在衡量自己的同时审视对手,对对手的情况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百战百胜。

美国斯图·伦纳德奶制品商店的经理斯图·伦纳德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他经常挑选一个与自己商店的经营有相似之处的竞争对手作为拜访对象,每次拜访,他都会带上15名下属一同前往。

在整个拜访过程中,斯图·伦纳德禁止下属提及任何自己比被访问者干得更好之类的话题,只为了能够让下属们都能至少找到一处竞争者比斯图·伦纳德商店干得好的地方。

对于自己的这种做法,斯图·伦纳德解释说:“给别人挑一点儿毛病是很容易的。例如发这样的议论:‘这些家伙根本不知道该做这个或那个。’可这种做法对我们来说无异于陷阱,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因此,我们定了一条规矩,不允许说这种话,你应当尽量找出一件竞争对手比我们干得好的事。很可能那只是一些小事,但是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在做生意时不会打无准备的仗。他们会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认真分析生意成功的各个要素,了解竞争对手,了解其经营战略,从而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取得最后的成功。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 李嘉诚案例

经商可分为短线和长线两种投资策略,而李嘉诚尤其擅长运用后者进行投资,他曾这样谈起自己的投资策略:“好景时,绝不过分乐观;不景气时,也不过度悲观。在衰退期间,大量投资。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投资是否有赢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对它感兴趣。”在生意场中,李嘉诚使用“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使长江实业集团长期雄踞香港企业王位。

水泥是建筑行业必须用到的重要材料,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在香港只有一家名为青州水泥公司的生产厂家。由于这个工厂设备陈旧,所以生产出来的水泥品质也十分次,许多开发商不得不舍近求远,从内地甚至国外运进水泥。有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工程已经开工很久了,水泥还没有运到的情况,导致工期延误。李嘉诚看准时机,毅然把这家水泥公司收购下来,然后把所有生产设备都更新换代,这样生产出来的水泥制品不仅保质保量,还能为自己公司的建筑工程所使用,省下了一大笔开销。

水泥厂原来是在郊区办厂,对居民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逐渐增多,十多年过去后,水泥厂周边已经建起了许多社区,这给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李嘉诚抓住时机,一方面要求香港政府为自己在远郊拨地,以方便自己搬迁水泥厂,解决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申请补地价,在水泥厂的旧址上建设住宅区。香港政府同意了李嘉诚的请求,就这样,水泥厂原来占用的那一大块价值低微的地皮,在改变用途之后,为李嘉诚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从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就开始专注于海外收购。1989年,李嘉诚注资5亿美元收购Orange,发展电信事业。在投资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李嘉诚受到业界内外的批评,甚至有人认为李嘉诚在英国的这项业务会将他的公司拖垮,但是李嘉诚坚持己见,不愿意放弃这项业务。他始终认为凭着自己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和把握,这项业务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

结果正如李嘉诚所料,随着个人通信网络逐渐被消费者们所接受,到1998年,李嘉诚出售Orange 4.3%的股份,套现54亿港元,加上当年被并购后交易所得的20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仅仅过去10年,李嘉诚在这项不被人看好的业务上的收益已超过当初投资的10倍。

李嘉诚说:“我们历来只做长线投资。如果出售一部分业务可以改善我们的战略地位,我们会考虑这一步骤。除了考虑获取合理的利润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取得利润之后,能否在相同的经营领域中让我们的投资更上层楼。

对于李嘉诚“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他的儿子李泽钜深有感触。他谈到,做生意的时间规划是5年、10年,不是一年、两年,长实有些项目也是7年才有收成。

● 李嘉诚智慧

现在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总想着怎样才能把钱快速地赚到口袋里,不去理会长远的利益。这种只顾眼前小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心态就是典型的“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

这样的投资者永远只是热衷于短线投资,比如他们买了股票,不会长期将股票拿在手里等着它们升值,而是只要觉得价格好,哪怕上午才买进,下午就会卖出。对他们来说,只要赚了钱就行,不考虑那么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