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
7668500000029

第29章 人弃我取,人取我弃(2)

李业广是“胡关李罗”律师行的股东之一,又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有两把刷子,在业界的名气很盛。有人却说李业广是李嘉诚的专用律师,李嘉诚解释说:“哪有?我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能让李业广为我自己所用。”

李嘉诚也不是自谦,李业广确实在香港颇有名气。他身兼20多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相当于兼任着香港1/4上市公司的董事。此外,他还是香港许多有钱人的高级参谋。有着这样身份的李业广,虽然不是见钱眼开之人,但是一般的大亨还真难请到他。不过,他却在长江上市时就做了首届董事会董事;长江做大后,他做了长江旗下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就凭这一点,足见李嘉诚会用人并懂合作之道。

李嘉诚比较务实,他不会玩虚张声势的伎俩。虽然自己的名气比李业广大,但也不拉拢名人给自己任董事,看中的是李业广的才华。两李合作之后,为长江实业制订了很多扩张计划。

李业广向来为人低调,一般都在幕后为李嘉诚卖力。直到1991年,李业广做了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主席,才声名大噪。在李业广之前做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的都是香港的知名人士,如:金银会创始人胡汉辉,股坛的大人物李福照,慎生银行的主席利国伟。

李业广做联所主席的消息一传出,各大报纸关于李业广的消息铺天盖地。在介绍他时是这样说的:“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长江实业集团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由此可以看出,公众对李业广对长江的贡献极为认可。

证券专家杜辉廉,是一位出身于伦敦证券经济行的英国人。70年代,杜辉廉作为惟高达证券公司的代表来到香港,并与李嘉诚相识相交。1994年,惟高达被万国宝通银行收购,杜辉廉便留在了万国宝通银行的证券部。

李嘉诚在打股市的收购战时,多次请教杜辉廉。杜辉廉也经手了长江实业和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被称为“李嘉诚的股市经纪”。

杜辉廉是长江实业智囊团里唯一不支干薪者,李嘉诚也曾多次邀请杜辉廉做董事,但都被杜辉廉拒绝了。他拒绝参与长江实业的股权结构、股市集资、股票投资,为此,有情有义的李嘉诚总感觉亏欠杜辉廉。

1988年底,杜辉廉和好友梁伯韬开办了百富勤融资公司,而杜梁二人只占了35%的股份,剩下的股份给了由李嘉诚带头的18位商界巨头。

杜辉廉是百富勤的主席。在18位富商的帮助下,百富勤发展态势极好,很快就收购了广生银行和泰盛银行。不久,百富勤又分出百富勤证券公司。4年后,百富勤年盈利达到6.68亿元。

待到百富勤在香港成为小巨人之后,为了让杜梁二人的股份额处于安全位置,李嘉诚主动将自己的股份分给了杜梁二人一部分,自己仅留了5.1%。李嘉诚对百富勤的投资简直是公益性质的,完全是出于报杜辉廉曾经效力长江实业的恩。不过,百富勤发展很好,成了大家争相购买的热门股,李嘉诚手里的百富勤股份还是给他赚了不少钱。

身兼两家上市公司主席的杜辉廉后来一直在给长江实业做顾问。90年代,李嘉诚与中资公司的每一次合作,都向杜辉廉进行了专业咨询。当被《明报》的记者问到自己的智囊团有多少人时,李嘉诚说了实话:“数也数不清,比如你们集团的广告公司就是。”

● 李嘉诚智慧

李嘉诚说过:“大家合力就能办更大的事,为彼此带来更大的利益。许多人为争一时之气与人失和乃至势不两立,处处与之为难,这样做从长远考虑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在不给对方机会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机会。以和求发展,双方均受益才是更高境界。”

一个人不明白天堂和地狱的区别是什么,上帝就带他到一个房间:“看看吧,这就是地狱。”

在那个房间里的正中央放着一口大锅,锅里煮着香喷喷的肉汤,但围着锅的一群人却个个一脸饿相,瘦骨嶙峋。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是汤勺的勺柄太长,他们自己没办法把汤送到嘴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锅里的肉汤挨饿。

上帝又领他去到另一个房间:“这一次,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在这个房间里,也是房间中间放着一锅肉汤,但这个房间里的人个个气色都很好,每个人都是欢乐的表情。虽然他们的手中也是一个勺柄很长的汤勺,但他们每个人都能喝到肉汤,原因就是他们会用自己的汤勺喂别人。

同样的条件,一些人能够身处天堂,一些人只能身处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独自霸占资源,还是共享利益。如果真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发扬合作精神,合作能够取得持续性的成功,因为缺乏合作精神而导致失败破产的企业,比因为其他原因而失败的公司总和还要多。拿破仑·希尔说在他经商的多年间,亲眼见证了各式各样因为不懂合作而宣告失败的企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都需要与他人合作来加强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和能力,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能够互相包容接受的人,而不是独行侠。

李嘉诚也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一直与人为善,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他认为不论是经商还是做人,独来独往,得不到别人支持和帮助的人,走的路不会太长,也不会太宽,只有互惠互利,才能相互将路走宽。

“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抓住机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就能带来双赢的良好局面。”李嘉诚正是坚持这样做,才在商海中打下了一片天地。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

● 李嘉诚案例

地产行业是一大块肥肉,商人们都想尝一口,因此竞争也就十分地激烈。李嘉诚开展的产业正是在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一个新入行者,李嘉诚十分冷静。当时地产业的代表霍英东被利润冲昏了头,一心想着加快资金运转,赚更多的钱去开发新的地产,大张旗鼓地售楼花。急功近利的地产商紧跟其风,售楼花一时成风。

李嘉诚却发现如果售楼花的话,地产商将和银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受制于银行,这是他不愿意的。虽说高风险高收益,可是,李嘉诚决定稳中求进,资金再少也绝不卖楼花或按揭建房,尽量做到不在银行抵押贷款,以免客户挤兑。这样不但有损企业声誉还可能将企业带入险境。不久,香港廖创兴银行便出现了挤兑,这次挤兑竟然将有着“西环地产之王”的廖宝珊逼得脑溢血猝死。这证实了李嘉诚的理念是正确的。

李嘉诚曾说过:儒家精神最简单地讲就是“过犹不及”,这是孔子讲的。还有老子讲的“知止不败”,这两个哲学是非常有用的。“过犹不及”,过度地扩张,容易出毛病;过度地保守就不容易跟人家竞争。任何企业,任何一个行业,过度扩张都是不好的,所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扩张,这都是很重要的。怎样从小型企业到中型企业、从中型企业到大型企业,步步为营,这是一个学问。

李嘉诚总善于从前辈身上取经和吸取教训,在地产业稍经搏击便看到了地产与银行的风险。他很想赚钱,却也时刻提防着一夜暴富后的朝不保夕。地产界和股市的规律是如此相像,李嘉诚始终保持着稳健的步伐前进。

在2008年的那场金融海啸中,香港很多富豪的财富都大缩水。当很多富豪都被这场金融海啸打垮的时候,李嘉诚却幸免于难,避开了这场股灾。很多人都好奇李嘉诚为什么能够没事,其实李嘉诚面对金融危机的应对办法很简单,就是谨慎保守。李嘉诚也曾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明,他在股票投资方面特别谨慎保守,紧紧把握着基本信息。

李嘉诚的谨慎作风可以从一个微小的细节中看出。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送给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人像是一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其实手里原本还握着一杆玉制的秤,但是李嘉诚觉得这个秤很精致,怕被人不小心打碎了,就收了起来。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李嘉诚是一个考虑很周到,做事很细心,时刻注意风险的人。

李嘉诚在2008年的时候,大手笔减持手中的中资股,回笼了上百亿的资金,避免了巨额的损失。其实,早在2007年的时候,股市走向正高,全民都在炒股时,李嘉诚就冷静地提醒大家要注意风险。

在稳中求胜的大方针下,李嘉诚始终坚持以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利益,不能一味地贪心,被眼前的利益套牢,那到将来出现危机的时候再想跑就来不及了。

● 李嘉诚智慧

有“舍”才有“得”。李嘉诚把中国文化中的舍得精神运用到极致,以物业上的负利润给自己企业在地产界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改变了企业形象,实则利润无可估价。从长远来看,赚的钱远远超出当初的亏本,这就是所谓的人生大智慧吧。

一个孩子出去玩儿,看到他爷爷在果园里修剪果树。这个孩子看到爷爷把很多树枝都剪了下来,觉得有些心疼,就问爷爷:“爷爷,这么好的树枝,您都不要了吗?”这个孩子捡起一根树枝,指着上面嫩绿的叶子说道:“它们长得多好啊。”

爷爷笑着回答:“傻孩子,把这些树枝剪掉,是为了让果树长得更好啊!如果这些树枝留在树上,分走了果树的营养,那果树结的果子就少了。”听了爷爷的话,孩子若有所思地放下了树枝。

剪掉树枝的果树能够成长得更快,吸收更多的营养,有舍才有得。《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舍也好,得也好,就是在遇到选择时,权衡了各种利弊做出的一种判断。看透人生的人能够选择舍,继而拥有大得;而看重眼前的人,则会选择得,却不知道未来会失去更多。

李嘉诚说:“放弃机遇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放弃的是机遇,而求索机遇的人恰恰知道机遇或许就要降临。这一直是我们集团投资的原则。在衰退期间,我们总会大量投资。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赢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对它感兴趣。”

生命的高度,是能取能舍,在该取的时候取,毫不犹豫;在该舍的时候舍,非常果断。

一个聪明好学的年轻人想要成为大学问家,但苦学多年,在学术界依旧默默无闻,感到很苦恼。听别人说,山上住着一个非常有智慧的禅师,这个年轻人便上山去找禅师请教问题。

当年轻人对禅师道出自己的困惑后,禅师并没有马上给他解答,而是邀请他一起上山顶欣赏风景。沿途的风光很美,尤其是山路上各种晶莹剔透的小石子非常漂亮,这个年轻人想捡一些回去收藏。

他一路走一路捡,越捡越多,口袋里塞满了,可是前面还有很多漂亮的石头,但他不舍得把口袋里的石子扔掉。这时,禅师递给他一个大袋子让他装石子,很快,这个年轻人便捡满了一个袋子。

山路陡峭,背着沉沉的袋子,年轻人累得气喘吁吁。他问禅师还有多久才到山顶,禅师说这才走了一半的路。年轻人嚷嚷着说走不动了,怕是没力气上山顶看风景了。禅师开解他说负担太重,自然走得累,卸下负担,才能轻松登上山顶。在一番犹豫之后,年轻人扔掉了那一袋子石头,果然觉得轻松了许多,不一会儿就登上了山顶。

看到山上的好风景时,年轻人明白了做学问不能什么都研究,什么都想研究透彻,要有侧重点。回去之后,他选择了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一门学科专心研究,没过几年,他便成为那个领域的大专家了。

人生重在选择,不能什么都想要,有舍才能有得,果断的舍弃不代表放弃,而代表另一种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