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冷战年代的危机和冲突
7718000000019

第19章 英国和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1954-1955)(1)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虽然恢复了印度支那的和平,但东南亚地区的冷战对抗却有增无减。为了遏制所谓共产主义的扩张和威胁,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加紧在该地区组织集体安全体系,并与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商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所作所为高度关注。为了表示中国政府解放台湾的决心,同时为了配合即将开始的解放浙东沿海大陈岛的军事行动,人民解放军从1954年9月3日起,开始猛烈炮轰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

台湾海峡的炮声不仅震动了美国官员,也使英国领导人惶惶不安。伦敦担心,随着台湾海峡危机的升级,华盛顿为了保卫台湾的利益,很可能直接介入国共纠纷,从而与北京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并在这场冲突中使用核武器。从英国自身利益考虑,伦敦不希望东亚发生一场全面战争。因此,在整个台湾海峡危机期间,英国官员和美国决策人保持着频繁的接触,以图影响美国政策,缓和东亚紧张局势。本文依据英美外交文件,论述英国对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反应,分析英美领导人在是否应该保卫金门和马祖问题上的分歧,并评估英国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英国是西方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为了维护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和经济利益,伦敦希望保持东亚的稳定,反对美国对中国的“大棒”政策。在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危机期间,英国试图约束美国要扩大战争规模的行动。英国官员认为,西方对中国采取敌对和强硬的政策,只会将北京进一步推向苏联一边;而西方国家同中国保持“正常关系”,却是逐步影响中共政策,维护西方在东亚利益的最佳途径。

尽管英国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较为实际的做法,但是它在台湾问题上,却和美国的看法相近。和美国一样,英国认为台湾对西方有战略价值,台湾的易手会在东南亚造成对西方利益不利的影响。因此,伦敦一直坚持“台湾地位未定”论。1950年8月4日,英国外交部官员梅布利·丹宁(Maberly Dening)说,在对日和约签订以前,台湾“从法律上说既不属于蒋介石,又不属于北京政府”。1951年9月,对日和约在旧金山签订,但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都被排斥在旧金山会议之外,和约并没有明确声明台湾是中国领土。

在对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的看法上,英美分歧很大。艾森豪威尔总统、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国务卿以及美国军方多数领导人都认为,金门和马祖等岛屿具有重要“心理和政治意义”;失去这些岛屿会对台湾、朝鲜、日本和菲律宾产生“灾难性后果”。而英国官员却不同意这一分析。他们认为,金门和马祖从未被日本人占领过,一直是中国大陆一部分,它们紧靠大陆,对西方来说,是“不可能防卫的”,而且对保卫台湾也“无关紧要”。“台湾的真正屏障是美国第七舰队”。蒋介石应把军队撤出这些沿海岛屿。英国领导人认为,美国在协防金门和马祖的问题上冒的风险太大,得不偿失。他们害怕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莽撞行为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从英国利益的角度考量,即使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美国要协防金门和马祖的做法也是极其错误的,因为,美国这样做,只会使西方在亚洲浪费原本应该用在欧洲的有限资源。

1954年9月,台湾海峡危机发生后,英国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先在台湾海峡实现停火,然后迫使国民党撤出金门、马祖等岛屿;同时中共应放弃解放台湾的口号,台湾在国际协议的安排下,实现非军事化和中立化。

美国赞成英国的停火建议,但反对迫使蒋介石撤出金门和马祖的主张。美国官员感到台湾危机非常棘手:一方面他们认为金门和马祖对台湾具有重要的“心理和政治意义”;另一方面,他们又意识到,如果美国为了保卫这些沿海岛屿而同中国发生战争的话,他们不仅不会得到盟友的支持,而且还不会得到国内选民的赞同。

为了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杜勒斯建议将台海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由联合国通过决议来停止台湾海峡的战斗,维持现状。艾森豪威尔支持杜勒斯的建议。杜勒斯的建议被称为“奥雷克”(Oracle)计划。杜勒斯知道,要实现他的设想,美国需要得到盟国,尤其是英国的支持。为此,1954年9月17日,杜勒斯访问伦敦,和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举行会谈。杜勒斯建议英国出面在联合国提出“奥雷克”议案。

英国外交部内有一些官员对“奥雷克”计划持保留态度。英国驻联合国代表皮尔逊·狄克松(Pierson Dixon)认为,金门和马祖是中国“无可置疑”的领土,任何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都很难有理由说北京没有权利控制这些岛屿。英国驻华代办杜威廉(Humphrey Trevelyan)说,如果英国参与“奥雷克”计划,中国对英国的态度会“变得更强硬”。但是,艾登认为“奥雷克”计划有可取之处,因为他希望以该计划为契机,促使美国重新检讨自己的对华政策,改变对北京的僵硬态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意接纳北京进入联合国。他认为,东亚问题的症结就是美国敌视北京;而一旦美国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亚的紧张局势就可以得到缓解。但是,艾登不愿意由英国出面在联合国提出“奥雷克”计划。最后,经过反复磋商,英美决定让作为安理会成员国的新西兰出面提出“奥雷克”议案。

英美在“奥雷克”问题上很快出现分歧。艾登对美国准备的“奥雷克”草案不满,认为该草案只是提出讨论金门和马祖冲突,而没有表示要讨论涉及中国的更广泛的问题。他要求美国修改“奥雷克”草案。但是,杜勒斯不愿让步。10月9日,他对英国和新西兰驻美大使说,他从未打算在解决了金门冲突以后,进一步讨论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接纳北京进入联合国的问题。

与此同时,美国和国民党政府有关“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谈判也紧锣密鼓地进入最后阶段。10月12日,美国国务院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沃尔特·罗伯特逊(Walter Robertson)和国务院中国科科长沃尔特·麦康瑙吉(Walter McConaughy)联袂飞往台湾,和蒋介石会谈。蒋介石坚决反对“奥雷克”计划,认为它“只有害而无利”。他要求美国阻止新西兰在联合国提出“奥雷克”议案,希望“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也将金门和马祖包括进去。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话,蒋介石要求美国在新西兰提出“奥雷克”议案之前,公开宣布将和台湾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英国对“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谈判非常不安。英国官员担心,该条约将破坏“奥雷克”计划获得成功的机会。10月15日,英国外交部在给英驻美使馆的电报中说,内阁认为“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会改变“奥雷克”计划的性质,英国在没有搞清楚“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内容和目的以前,不能在安理会采取支持“奥雷克”议案的行动。很明显,英国官员担心,如果“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范围包括金门和马祖的话,“奥雷克”议案的提出只会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即西方要帮助台湾继续控制金门和马祖。

10月18日,英国驻美大使罗杰·梅金斯(Roger Makins)在一份给外交部的电报中分析了杜勒斯对付台湾海峡危机的策略:美国一方面希望通过“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来保卫台湾和澎湖列岛,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奥雷克”议案使联合国作出停火决议,从而保护金门和马祖。在杜勒斯眼中,“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和“奥雷克”计划是互相联系的,两者是他用以维持台湾海峡现状、阻挠中国统一台湾的双刃剑。

12月2日,美国和台湾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台湾的武装力量,“缔约国的领土”遭到“武装攻击”时,双方应采取“共同行动”。条约将所谓“领土”规定为台湾和澎湖以及经美台双方“共同协议所决定的其他领土”。条约没有明确提到金门和马祖。

英国充当美国的说客,为“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辩护。1955年1月5日,英国驻华代办杜威廉向周恩来陈述英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他说,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没有变,目的仍旧是缓和远东局势和改善中英关系;“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目的是要起制约作用,不能期望美国撤除对蒋介石的保护;劝中国从实际出发,和平解决问题。周恩来重申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指出:英国对台湾的态度是不对的,这不能不影响中英关系。英国不敢得罪美国,却来责备中国,这是不公正的。美国侵占台湾,美国海军在台湾海峡活动,美国帮助蒋介石占据沿海岛屿并对大陆进行骚扰性和破坏性的袭击,又劫夺来中国通商的船只,包括英国的商船在内。但是英国却说这一切是对的。中国去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和沿海岛屿,打退蒋介石的骚扰性和破坏性的袭击。英国却说这一切都是不对的。这是不公正的态度,不能不影响中英关系。如果美国占据北爱尔兰,并且帮助北爱尔兰进攻英伦三岛,而又说英国无权打退这种进攻,收复自己的领土,这行不行呢?

为了反击“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1月18日解放了一江山岛。1月19日,杜勒斯对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叶公超说,台湾应将军队撤出大陈岛,同时美国保证“在目前形式下”协助台湾保卫金门。杜勒斯认为,如果美国公开宣布保卫金门的话。那将会抵销国民党因撤出大陈岛而受到的士气上的损失。

同一天,杜勒斯告诉英国大使梅金斯,美国打算协助台湾守卫金门,并要英国配合准备在联合国提出“奥雷克”议案。华盛顿要协助台湾保卫金门的决定使伦敦甚为不安。艾登指示梅金斯转告杜勒斯:除非美国放弃支持台湾守卫金门的决定,否则英国不会在联合国采取支持“奥雷克”议案的行动。英国方面还认为,美国想要有效地保卫金门和马祖,可能不得不动用核武器。如果美国公开声明要协助国民党保卫金门,那么“这一决定将会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在联合国采取的稳定局势的行动都将是徒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