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冷战年代的危机和冲突
7718000000054

第54章 参考文献(2)

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经贸关系》,载《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7期,第70-77页。

刘子奎、王作成:《美国政府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反应和对策(1961-1964)》,载《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44-53页。

罗伯特·舒尔辛格:《约翰逊政府、中国和越南战争》,载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1955-1971年的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冷战冲突与克制的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马继森:《外交部“文革”纪实》,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

潘一宁:《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对柬埔寨中立的干涉(1956-1971)》,载《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牛大勇:《“栓紧缰绳”与“反攻大陆”:肯尼迪与蒋介石的战略之争》,《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牛大勇:《60年代初期美国迫使台湾当局从华南边境和沿海岛屿撤兵问题》,载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第387-408页。

牛军:《未确定的开端:内战末期中共对美政策再探讨》,载《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4期,2012年12月,世界知识出版社,第25-46页。

牛军:《重建“中间地带”:中国亚洲政策的缘起(1949-1955年)》,载《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第61-80页。

潘敬国、张颖:《中法建交中的美台因素》,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91-97页。

潘敬国、张颖:《周恩来与中国同东盟国家关系的开启》,载《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5期。

裴坚章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裴默农:《迎接中印友好高潮的首任大使袁仲贤》,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24-149页。

裴默农:《从中巴关系看周恩来争取友好邻邦的远大谋略》,载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11-127页。

钱嘉东、王效贤:《周恩来与中日关系述论》,载《党的文献》,2007年第6期。

曲爱国、鲍明荣、肖祖跃编:《援越抗美--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

曲星:《试论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外交》,载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253-268页。

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沈志华:《“冷战国际史”海外研究状况简介》,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1期。

沈志华:《近年来冷战史研究的新趋向》,载《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第78-81页。

美史蒂文·M·戈德斯坦:《聋子的对话:1955-1970年中美大使级会谈》,载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195-256页。

时殷弘:《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苏宏达:《“一个中国原则”与“两岸国际共存”并行的可能性评估--以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四年“中华民国”对法国外交政策为案例研究》,载《美欧季刊》(台湾)2000年春季卷,第83-111页。

孙来臣:《中国东南亚研究述评》,载《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孙建楠:《权力欲望中的主权想象:试论1863年〈法柬条约〉的历史意义》,载《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第4期。

孔祥琇:《耿飚传》上、下卷,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

唐小松:《肯尼迪政府的“限蒋出笼”政策(1961年-1963年)》,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0期。

唐小松:《60年代美国对中苏冲突事件的观念演变及其对华政策》,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53-63页。

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夏亚峰:《近十年来美英两国学术界冷战史研究述评》,载《史学集刊》,2011年第1期。

王栋:《一九六二年台海危机与中美关系》,载《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7期。

王福年:《朝鲜停战谈判的情况概述》,载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党史研究资料》第5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缉思:《论美国“两个中国”政策的起源》,载《世界历史》,1987年第3期,第31-43页。

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以艾奇逊和“承认问题”为中心的再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王善中:《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载《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1957-1969》,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王文博:《从中法建交谈判看周恩来对西欧国家的外交政策思想及其谈判艺术》,载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246-252页。

王文隆:《外交下乡、农民出洋:“中华民国”农技援助非洲的实施和影响》,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2004年。

魏史言:《基辛格秘密访华内幕》,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二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33-45页。

温荣刚:《美国与老挝1958年的补充选举》,《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

温荣刚:《美国干涉与老挝1955年选举》,《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第1期。

吴学文、林连德、徐之先:《当代中日关系(1945-1994)》,时事出版社,1985年。

谢黎:《我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重大突破:中法建交谈判记事》,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99-108页。

熊华源:《征战日内瓦会议前夕的周恩来》,载《党史文汇》,1999年第10期。

熊华源:《周恩来和万隆会议》,载《党史文汇》,1987年第6期。

徐行主编:《二十一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许文堂:《建交与断交--1964年台北、巴黎、北京的角力》,载黄翔瑜主编:《战后档案与历史研究:第九届“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台北:国史馆,2008年,第159-200页。

徐晓亚等着:《百年中法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阎学通:《荀子的国际政治思想及启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1期。

杨闯:《论周恩来和平共处思想》,载《外交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第42-45页。

杨颖奇、经盛鸿、孙宅巍、蒋顺兴、叶扬兵编着:《南京通史:民国卷》,南京出版社,2011年。

杨奎松:《毛泽东与印度支那战争》,载李丹慧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

杨奎松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元华:《中法关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姚百慧:《论美国与中法建交的关系》,载《世界历史》,2010年第3期,第63-77页。

余湛、张光佑:《关于斯大林曾否劝阻我过长江的探讨》,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15-21页。

云水:《出使七国纪实:将军大使王幼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曾令保、史实:《中法关系史上的缺憾:戴高乐生前未能实现访华愿望》,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56-161页。

翟强:《院外援华集团和杜鲁门对华政策(1947-1949年)》,载《世界历史》,1986年第5期,第37-45页。

翟强:《论美国对中苏的“楔子战略”(1948-1954年)》,载《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第55-62页。

翟强:《越南战争和约翰逊对华政策》,载《冷战国际史研究》第7期,2008年12月,世界知识出版社,第97-116页。

张家展:《第五共和国时期的戴高乐和中国》,载《法国研究》,1991年第2期;第85-91页。

张勉励:《中国对柬埔寨经济技术援助的历史探析(1956-1970)》(作者提交给2013年3月23-24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的论文。)

张伟:《从解密档案看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准备》,载《百年潮》,2005年第5期。

张锡昌、王义浩、王泰平、黄志良:《峰峦迭起:共和国第三次建交高潮》,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张锡昌:《亲历中法建交》,载黄舍骄主编:《春华秋实四十年:中法建交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

张小欣:《1963年印(尼)马对抗与东南亚地区之大国角力》,载《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

张小欣:《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第191-98页。

张小欣(译):《东南亚华侨华人与美国亚洲冷战政策》,载《冷战国际史研究》,第9期,2010年6月,世界知识出版社,第297-310页。

张秀阁:《巨大的转变: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

张杨:《冷战共识:论美国政府与基金会对亚洲的教育援助项目(1953-1961)》,载《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60-68页。

章百家、贾庆国:《对抗中的方向盘、缓冲器和测试仪:从中国的角度看中美大使级会谈》,载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169-194页。

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章百家:《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章汉夫传》编写组着:《章汉夫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赵春生:《周恩来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党的文献》,1992年第1期。

赵继珂、邓峰:《美国新闻署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行为探析》,载《世界历史》,2013年第3期,第14-24页。

赵学功:《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台湾海峡危机》,《南开学报》,2005年第3期。

赵学功:《中国与第一次日内瓦会议》,载徐行主编:《南开学者纵论周恩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34-748页。

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载《世界历史》,2003年第6期,第2-22页。

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重庆出版社,1987年。

英文资料

1.Archival Collections

National Security File,Lyndon B.Johnson Library,Austin,Texas.

Thomson Papers,John F.Kennedy Library,Boston,Massachusetts.

Whitman File,Dwight D.Eisenhower Library,Abilene,Kansas.

Harry S.Truman Library,Independence,Missouri.

Record Group 59,National Archives,College Park,Maryland.

W.Averell Harriman Papers,Library of Congress,Washington,D.C.

John Foster Dulles Papers,Mudd Library,Princeton University.